竞争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
2019-09-10李猛
李猛
摘要: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笔者从竞争入手,从教师、学生、班级、年级等角度阐述竞争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避免为了竞争而进行的表面化、浅层次的竞争;强调效率优先,质量为主。
关键词:竞争;量化管理;效率
时下,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盛,教育教学的一切都应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开展。然而,素质教育显然不是一种放任的教育,学生素质的提升也不见得只能在一种宽松的、“无公害”的环境中。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还要有一种机制来实现督促或是激励的作用,比如竞争。事实上,竞争无处不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或明或暗的竞争存在。人若想在某一领域脱颖而出,一定也离不开披荆斩棘的努力,竞争自然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同样,在学校学习的阶段,也需要引入一种竞争机制。当然,这里的竞争不只是考试,“唯成绩论”似乎总是与素质的提升背道而驰,多样的竞争方式对学生的促进和提升反倒是一种有益的激励。
教师间的竞争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琐碎而繁杂,显然不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能胜任的,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素材的搜罗,教育资源的整合,所有的这一切,都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整体协作的态势,一个备课组已经不再是一个教师群体的“单位”,更是一个整体,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高效运作的一个整体。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竞争还有立足之地吗?当然。
合作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竞争的合作应该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引入竞争机制,更能促进团体中每一个因子的活跃度。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勇争第一。这样,教师间的竞争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即使不为物质,也得为自己的尊严而战,如此下去,教师便能守住课堂这块阵地,而且还能守好它。教师间主动竞争,带起适当的压力,相对于教师来说,自然有了更多的动力,这种动力传递到学生身上,便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促进。
学生间的竞争
对于学生来说,学业很重要,成绩当然是学生首先看重的东西。在相应的时间内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获得更多的练习,提高课堂效率似乎是不二法门。而竞争也多被看作高效课堂、和谐课堂下的不和谐音符——竞争,理所当然的被理解为唯分数论。实际上,语文课堂上的竞争,更多的是要营造一种氛围,与排名和比较相去甚远。
比如,实行学习的量化管理,统计分数之后,给出相应赏罚。再比如,实施班级内小组对抗,还可以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来运作。学生之间还可以自由组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演课本剧大赛、演讲大赛、默写高考古诗文必背篇目大赛等。这种竞争,我们姑且可以称其为“娱乐性竞争”,这种竞争的形式并不以得分为目的,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積极性,使教学由教师的教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学。学习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获取,势必事半功倍,当然,教师要进行实时指导,确保知识的准确无误和自主学习的一般规律。这就是竞争产生效用,即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
班级间竞争
当然,这里说的竞争也不是单纯分数的比较。学生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荣誉感,对于他们来说,班级就是一个集体。更有的学生,自己的成绩学得如何,并不见得是他自己关注的焦点,但是涉及到集体荣誉的时候,总有一种表现的欲望。这样一来,我们在同列的平行班级之间引入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或许对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形成一种刺激,促使他们更为积极上进。
以笔者所执教的两个班级为例,在其中一个班上课时,对另一个班称赞一番,常常会引起该班学生的不满,这一班的学生向另一班学生发挑战书。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激发矛盾,关键是挑起学生不服输的劲头,提升其信心,鼓舞其斗志。其实,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愿意学习,而是人身上自有的一种懒惰和懈怠“拖累”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竞争,借由学生的一种集体意识,利用学生内在的一种不服输的气质来刺激他们上进的欲望,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鼓励学生在这种竞争的氛围下,不断总结教训,继续前行,可能才是竞争最吸引人的地方。
年级间竞争
通常的教育观念中,一个学校被视作一个整体,在社会环境下这种看待尤其突出。一届学生高考的成果,也自然成了其他年级比较的目标。所以,同一所学校中各年级之间,是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更是一种竞争关系。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这几年的高考成果逐年递增,各年级互相学习,也相互竞争。刚过去的高三语文获得突破,接下来,其他年级备课组就紧跟着制定了高考目标,希望实现新的突破。要实现目标,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语文老师、每一个班级,这一点,涵盖了前三点,需要老师间、学生间、班级间竞争起来,争出效果,争出新的突破。这样一来,竞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也好,竞争氛围也好,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都得反思。在反思中关照自己的得与失,哪些该保持,哪些该抛弃。只有通过反思的竞争才是有效的。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