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媒体深化古诗词教学
2019-09-10张娟
张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活动中。古诗词作为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影响。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往往来自自身的兴趣,通常来说,学生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越高,其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就越高,学习效果自然更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由于教学手段单一,只能靠详尽的言语进行描绘,帮助学生勾勒想象诗句中的意境和画面,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年代久远,小学生自身领悟和想象能力不足,即使教师描绘契合得当,学生也无法真正产生感悟,久而久之,令人遐想的古诗词在学生眼中变得枯燥乏味,原本的古诗词欣赏教学,也变成了单纯的诗词背诵和诗词翻译。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简单的书本内容和语言对话,多媒体能综合性地运用投影、画面、语音、视频、文字等创新形式和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破时空枷锁,最大限度地营造出贴合诗文原意的意象景色,向学生直观展示古诗词的魅力,从而调动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词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王维的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景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学生在学习其诗作时,很难领略诗文意境,难以体会诗文的美感,因此,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引导带入。
王维在《画》中写道:“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拆开来进行描绘未免失其美色,教师可以制成视频播放:首句中写远眺群山,目之所及视野开阔,峰峦静谧山色青濛;接下来就拉近视距,山中水流潺潺,细听之下却又静不可闻,这两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春日将尽,岸边红花依旧,群芳争相斗艳,引来数只小巧的鸟雀在此啾啾啼鸣,虽然发现有人靠近,也并未慌张逃窜,而是面带好奇地张望过来,真是万物相谐。此时再将镜头推远,最后定格,这时人们才发现,刚才所观的并非实景,而是画中景色。
通过动画片式的情景展示,既将诗句内容完整呈现,同时也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导入教学内容,比单纯枯燥的说教更具吸引力,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景
诗词背景是指诗人创作诗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通常包括诗人自身的经历、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诗词背景是诗词内容和情感的基石,加深学生对诗词背景的了解,对学生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影响。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视频影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诗词背景,远比教师的口述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例如,在李白《静夜思》的学习中,小学生很难读懂诗词的意思,诗词的前几句是在写景和物,最后一句突然就开始思念自己的家乡。单纯从诗句分析,其情感节奏是跳跃式的,对他们来说显得太突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旁白的模式,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引出:年少聪颖的李白时年26岁,离家游历已有两年了,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客居扬州染病在床,一夜梦醒,看着窗内的月光和窗外的月色,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
通过生动的诗作背景的情景化引入,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作者的心情,顿时就能和诗中的思乡之情产生情感共鸣。自此,月代表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意象,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认可,为促进古诗词的教学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古诗词内容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意境无穷。他们有的壮丽奇雄、有的波澜壮阔、有的辞藻富丽、有的奇拙古朴,都是汉语文化中的瑰宝。小学生由于思维能力不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很难通过诗句直接想象和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韵味,这就很容易产生隔阂。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则能帮助学生还原诗作中的画面和意境,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让学生能真正走进诗画的世界,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例如,在古诗词《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对于“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是很难让教师从字面上进行讲解和分析的,有的学生学到这里就忍不住会发问:“香炉”既然指的是香炉峰,那么山峰怎么会生东西呢?为什么是“生”紫烟,而不是“升”紫烟呢?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学生就很容易找到原因: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危峰兀立,山峦叠嶂,太阳光照射下来,水汽蒸腾而上,在山色掩映之下好似淡紫色的烟袅袅升空,由于瀑布水汽充足,紫烟也是源源不断。这里“生”字突出了紫烟源源不绝的特点,而非只是单纯的升空、消散,侧面也反映出了庐山瀑布的壮阔。
此外,由于李白的想象力雄奇壮丽,善用夸张、比喻的写作手法,学生无法理解“银河落九天”究竟是什么场景,自然也理解不了庐山瀑布的“万里一泻,末势尤壮”的气势。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可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庐山”,通过仰拍瀑布倾泻而下的画面,学生自觉感受其非“天河飞流”不足以概其貌的震撼,从而体味到古诗词中的夸张与写实、梦幻与现实的完美结合,领悟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还原诗词韵律
古诗,又称作古诗歌。在古代,古诗有其特定的音节和节奏,歌唱是古诗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作用和意义就像汉语言“听、说、读、写”中的“读”。嚴格意义上来说,古诗,就是古代人的流行歌曲。而且古诗的歌唱形式在近代也被多次引用,并成为经典。
经典流行歌曲有《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西江月》等,而依着古曲调进行诗歌填词的也有,如《送别》一曲中写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几乎是依着古诗词的格式和韵律进行作词,满满的都是中国风。
这些作品的成功,一方面展示了当今社会古诗词文化依旧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古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古诗的歌唱形式也应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被重视起来,传承下去。
《水调歌头》一词,本身就是宋朝流传的歌唱形式,其词作本身富有歌唱的平仄韵律的美感。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网上搜寻相关的视频、音频文件,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学习《明月几时有》这一经典歌曲。通过歌曲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把握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这对学生背诵诗词和朗诵诗词都有莫大的帮助。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的低吟思索,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无奈扼腕,到后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勘破醒悟,到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除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更希望天下人都能团圆的境界升华。通过由读到唱这一形式的转换,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了解和感悟诗文的内容情感。这时,学好歌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学好了这首诗词。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事业的发展。它以跨越时间、空间、虚拟与现实的技术,弥补了学生在诗歌欣赏中的不足,为他们理解、欣赏、学习古诗词创造了阶梯。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