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综合活动:小小歌唱家
2019-09-10徐飘雪
徐飘雪
设计意图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幼儿对自然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幼儿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能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萌发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学习,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能充分发展其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满足幼儿的需求,提供材料、搭建支架,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
初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虫鸣蛙叫的季节,孩子们穿梭在幼儿园开心农场的各个角落,感受着收获的喜悦。突然,几个小朋友高声叫道:“你们快来看,有个会跳的虫子!”孩子们都围了过去,争先恐后地追着“会跳的虫子”跑。有的孩子开始讨论,这是什么虫子?它在农场里干什么?它怎么跳这么高?它会发出声音吗?加入讨论的孩子越来越多,可是谁也不知道答案,于是他们向老师求助。为解答孩子們的疑问,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带了两只“会跳的虫子”到班上观察。观察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它们的名字叫“蟋蟀”,为进一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支持孩子们对“蟋蟀”的探究,教师结合绘本《小小歌唱家》开展了关于蟋蟀的综合活动。
《小小歌唱家》是一本讲述蟋蟀的科学绘本故事,拟人化的故事精炼又生动,拉近了孩子们与自然的关系,蟋蟀图片的呈现形象、直观,有利于孩子们进行静态的观察。该绘本不仅详细地展示了蟋蟀的外貌特征,还描述了蟋蟀歌唱的秘密,能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探索蟋蟀,拓展经验,感受自然的神奇。
活动目标
1.感受蟋蟀的与众不同,萌发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2.能清楚、有序地讲述蟋蟀歌唱的方式和作用。
3.知道蟋蟀的外貌特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初步观察过蟋蟀,知道收集的“会跳的虫子”是蟋蟀。
2.物质准备:
(1)绘本PPT。
(2)两只蟋蟀(分别装在透明的容器中)。
(3)蟋蟀歌唱的视频(能够观察到蟋蟀是用翅膀发出声音)。
活动过程
一、展示蟋蟀,回顾已有经验,激发探究兴趣
师:(展示用透明容器装的蟋蟀)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两只“会跳的虫子”吗?它们的名字叫什么?它们是我们从哪里带回来的呢?
师:是的,这是我们从开心农场里带回来的,它们的名字叫蟋蟀。
师:这两位蟋蟀先生已经来到我们的班级几天了,我知道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它们,老师今天又邀请了一位蟋蟀先生来做客,我们一起欢迎它吧!(展示绘本第1页)
二、观看绘本PPT,说一说蟋蟀的外貌
师:小朋友们,绘本上的蟋蟀和我们班级里的蟋蟀一样吗?它们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
(教师将透明容器中的蟋蟀分别放在两张桌子上,便于幼儿对比观察。)
鼓励幼儿用简单的形容词描述蟋蟀,例如长长的触角、棕色的身体……
师小结:哦,绘本中的蟋蟀先生和我们教室里的蟋蟀是一样的,都有长长的触角、黑黑的眼睛、绿绿的腿。
师:刚才小朋友们给老师介绍了蟋蟀先生,可是小朋友们讲得太乱了,老师还是不知道蟋蟀先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你看到的蟋蟀先生吗?
提醒幼儿讲述顺序为从上到下,对蟋蟀的外貌特征进行完整的讲述。讲述能力强的幼儿可鼓励他们在讲述过程中使用简单的形容词。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说得非常清楚,蟋蟀先生的头上有两条长长的触角和两只黑黑的大眼睛;背上有透明的翅膀;身上长着六条腿,上面的四条又短又小,下面的两条又长又粗;最下面还有两条尾毛。
三、观看视频,探究蟋蟀唱歌的过程
1.了解并模仿蟋蟀的歌声。
师:刚才小朋友们讲了蟋蟀有眼睛、腿、翅膀,老师有一个问题,蟋蟀会说话吗,会唱歌吗?这几天的观察中,你们有听到蟋蟀唱歌吗?
师:我们安静下来,听一听瓶子里的蟋蟀先生会不会唱歌?
师:小朋友们有听到吗?为什么呢?那我们来听一听老师请来的客人蟋蟀先生会不会唱歌?
(播放蟋蟀歌唱的视频)
师:你们听到了吗?蟋蟀先生的歌声是什么样的?
(请2~3个幼儿来描述,全班一起模仿。)
师小结:原来蟋蟀先生的歌声不一样呢!有的蟋蟀先生的歌声是:唧唧、唧唧、唧唧……有的蟋蟀先生的歌声是:嘀、嘀、嘀、嘀……还有的蟋蟀先生的歌声是:唧啾、唧啾、唧啾……
2.探究蟋蟀发出声音与接收声音的方式。
师:小朋友们唱歌是用嘴巴唱的,请你们猜一猜,蟋蟀先生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师:小朋友们再仔细看一看视频,想一想蟋蟀先生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唱歌的?
师小结:原来蟋蟀先生是用它的翅膀唱歌,它通过两只外翅摩擦来发出声音。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蟋蟀先生的歌唱,那其他的蟋蟀能听到蟋蟀先生的歌唱吗?它们是通过身体的哪个部位听到的呢?
(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绘本图片,大胆想象并清楚表述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我们用耳朵听到蟋蟀先生的歌唱,而其他蟋蟀可以用它前腿上的听器听到蟋蟀先生的歌唱。
3.讨论蟋蟀先生唱歌的原因。
师:蟋蟀先生为什么要歌唱呢?看一看,蟋蟀先生的歌唱吸引来了谁?
师:蟋蟀先生歌唱是为了吸引其他蟋蟀过来,歌声可以把蟋蟀小姐和其他的蟋蟀先生吸引过来。
师:吸引来了其他的蟋蟀先生和蟋蟀小姐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鼓励幼儿和同伴讨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在表述过程中加上简单的肢体语言。)
师小结:如果蟋蟀先生歌唱吸引来另外一个蟋蟀先生,它们就会你咬我瞪,打上一架,打赢的蟋蟀先生才能继续歌唱。如果蟋蟀先生的歌唱吸引来蟋蟀小姐,它会很开心,围着蟋蟀小姐又唱又跳,最后它们还会举行婚礼呢!
4.说一说蟋蟀先生与蟋蟀小姐的不同。
师:可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歌声吸引来的是蟋蟀小姐还是蟋蟀先生呢?它们哪里不一样呢?
(提醒幼儿在图片中寻找不同,并猜测其作用。)
师:原来蟋蟀们长得不一样,蟋蟀小姐的身体后面还拖着一把细细的“长剑”,这把“长剑”叫产卵瓣,是蟋蟀小姐用来生小宝宝的。
师:蟋蟀先生歌唱结束了,请你猜一猜,现在的蟋蟀小姐在做什么呢?第二年春天会发生什么事呢?
(提醒幼儿关注图片中的红色标注部分,进行大胆的猜测。)
师:原来蟋蟀小姐当妈妈了,它现在正在土里生小宝宝呢!第二年春天蟋蟀宝宝会破壳而出,到地面上来。
四、欣赏绘本故事,讲述和表演故事中的歌唱情节
1.教师完整地讲述绘本故事,重点讲述蟋蟀歌唱的方式及其作用。
2.幼儿根据绘本PPT提示,讲述故事中蟋蟀歌唱的主要情节。
(要求:故事的讲述要清楚、有序,尽可能说明蟋蟀歌唱的方式和作用,如果有说漏的地方,教师不要打断,待小朋友讲述完后再进行补充。)
3.故事表演。
2~4位幼儿为一组,依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表演蟋蟀歌唱的情节。
(要求:
①提醒幼儿表演打闹情节时注意保护自己和朋友。
②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表达,可表演绘本中的情节,也允许幼儿创编。)
五、告别结束
感谢蟋蟀先生的到来,和蟋蟀先生告别。
活动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经验,教师可与孩子们在植物角继续开展饲养蟋蟀的活动,请孩子们观察蟋蟀的跳跃方式,探索并记录蟋蟀的食物等。这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记录,培养幼儿对新事物的求知欲,还能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