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中国龙”主题活动实施路径与思考
2019-09-10杨玲玲
杨玲玲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文化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幼儿园教育可以从幼儿的角度出發,挖掘民俗文化中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让幼儿了解身边的民俗文化,从而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主题来源
在接触了与十二生肖有关的儿歌、故事后,教师围绕生肖的话题与幼儿进行谈话,发现班内有约一半的幼儿属龙,他们对龙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热爱。于是,主题活动“中国龙”应运而生。
龙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已渗入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龙,象征着一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图腾。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很难理解龙的象征意义。那么,如何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挖掘出哪些有价值的、幼儿能够理解的内容,是“中国龙”主题活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主题实录
(一)“问龙”——使幼儿兴趣与研究点契合起来
结合主题进行哪些研究点的构建?教师从幼儿的经验水平和兴趣出发,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一起通过思维导图,不断丰富预设和生成的内容,构建研究点。
1.提问与讨论——值得师幼去探索的研究点
总体来说,幼儿对和自身有关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龙这种作为属相的神奇的动物。教师首先从问题入手,发动幼儿提问,从幼儿的问题中发现他们关注的内容。家长也参与问题讨论,教师再抛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连接成关于中国龙的研究网络。
师:提到龙,小朋友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幼:龙住在哪里啊?龙真的会飞吗?龙到底有多长?龙会喷水吗?
幼儿对于龙有提不完的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进行记录、分类,发现幼儿的关注点,寻找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比如,师:你见过真的龙吗?幼1:没有,因为龙是神仙。幼2:没有见过,因为龙在很早以前就都死掉了。幼3 :见不到的,本来就没有龙……
师幼之间在不断地提问——讨论——再提问——再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龙有关的话题,最终形成幼儿感兴趣的关于龙的思维导图。
2.预设与生成——需要将哪些研究点付诸实践
在任何主题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必须做足前期资料的收集工作。简单来说,自己先要成为主题的“专家”。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从相关物品、地名等角度都要对中国龙展开全面调查与考察。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相关研究点进行价值判断,形成最终要研究的点。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和已有经验,“预成”在胸,关注幼儿的“生成”,不过度介入,与幼儿共同协商。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扩展班级主题的活动内涵。
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会不断生成新内容,师幼应共同将有价值的新内容增添到其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主题活动,并做好记录与反思。但教师不能只强调主题的生成,一味地强调关注幼儿当时的兴趣。教师要学会进行主题审议,通过对思维导图的整理,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通过环境创设、领域活动、亲子活动等多个不同的块面进行呈现,动态掌握这些活动进一步生成的可能性和空间。
(二)“识龙”——引导幼儿深入观察、静心欣赏
观察可以帮助幼儿在接触自然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主题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学习。以“探秘龙鳞”为例:
1.深入观察——将虚拟照进现实
不管龙是不是真实存在,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教师发现龙的外形基本一致。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教师和幼儿共同认识龙的外形特征。
那么,怎样让幼儿的认识更直观呢?对于龙这样一个不真实的存在,又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幼儿多角度地感知呢?教师对此进行了思考,以“龙鳞”为切入点,开展了探究“龙鳞”的系列活动。《尔雅·翼》中提到“鳞似鱼”,就是说龙的鳞片和鱼的鳞片是相似的。由此,教师得到启发:龙鳞是无法真实知道的,但鱼鳞却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对于这个触手可及的事物,幼儿又有多少认知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了探秘鱼鳞的活动:看一看鱼鳞是什么样的,摸一摸鱼鳞有什么感觉,闻一闻鱼鳞的味道,拼一拼鱼鳞……幼儿纷纷说着自己的发现:“我发现鱼鳞上有一圈一圈的线。”“鱼鳞一边有点白一边有点黑。”“鱼鳞是圆形的,拼起来就变成扇形了。”幼儿关于鱼鳞的发现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关于鱼鳞的具体经验得到了丰富,使龙这个形象在具体的事物上得以显现。
2.静心欣赏——提升审美体验
幼儿通过欣赏来丰富想象力,进而提升创作力,打下以体悟生命为取向的审美根基。
龙是一种神化的存在,除了了解龙鳞的基本形态,更需要艺术的加工和想象,因此,教师重点开展了龙鳞艺术化创作活动。在日常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掌印、纸盘画、卷纸芯等来制作龙鳞,并给鳞片刷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使龙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教师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在班级环境中,每当有人驻足欣赏时,总有幼儿自豪地介绍:“那是我画的!”龙的鳞片得以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创造,从而形成独特的美感,成为幼儿心中的图腾。
整个识龙的过程就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进行切换,既保留了龙的神性,又找到了具体操作的落脚点。
(三)“寻龙”——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生成主题内容
通过寻龙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对身边的环境进行探索,发现龙的存在,找出龙在生活中的“踪迹”,生成主题内容(见表1)。
1.走出去——拓宽主题内容
班级活动的主题来自生活,能帮助幼儿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以中国龙为出发点,教师让幼儿寻找更多的相关事物,有可能是建筑,有可能是食物……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主题的拓展,从观看认知到主动发现,从单一到多元。幼儿主动发现所获得的经验更贴近幼儿,也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教师除了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去“寻龙”外,还让家长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寻龙”:夫子庙、南京博物院、明孝陵……幼儿找到了龙袍、龙灯、龍椅……幼儿发现了不同材料的龙:石刻的、玉雕的、草编的……幼儿还触碰到与龙相关的名称:龙须面、龙蟠中路……走出去之后,幼儿的视野开阔了,主题的内容也更丰富了。
2.引进来——构建与发现相关的活动
教师让幼儿说一说“寻龙”之旅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找到幼儿发现的共同点和独特之处,构建可以进行的相关活动。
(1)筛选身边的地点,选择明孝陵这一地点进行深入的考察。有幼儿参观过明孝陵,但还有部分幼儿从来都没有去过。明孝陵和“龙”的关联显而易见,是龙的象征意义非常直观的代表。将“寻龙” 的范围进行缩小,幼儿所能找到的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更加具体。通过对明孝陵的实地考察,幼儿感知了龙在中国历史中的价值,体验到古老文化的传承感,丰富了对龙的情感体验。
(2)在参观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物品的收集。每名幼儿带两三种与“中国龙”有关的物品,幼儿有的带来了龙泉宝剑,有的带来了龙井茶,有的带来了剪纸龙……教师和幼儿一起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展示,从视觉上形成冲击,丰富幼儿的认知。
(3)关注不同材质的龙的形象,探索幼儿艺术操作、表达的可能性。教师利用稻草让幼儿学习简单的编织方法并尝试做草编龙;通过简化龙的形象,教师让幼儿学习做剪纸龙……在“寻龙”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操作活动更贴合中国的传统技艺,同时使幼儿传承了传统技艺。
(4)进行小厨房活动,丰富主题的活动形式。教师和幼儿一起利用幼儿园中的小厨房资源,准备真实的操作材料,开展了制作“龙抄手”的活动。幼儿自己和馅、包、煮,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这样的活动开展,教师将主题的内容落实到幼儿的生活之中。民俗的传承就是这样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它离真实生活并不遥远。
(四)“舞龙”——结合节日进行亲身体验
这里所说的“舞龙”并不是“耍龙灯”这一项具体的民俗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游戏体验。教师通过班级区域游戏的开展以及节日的庆祝活动,给幼儿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获得最直观的体验。
1.舞龙——丰富班级区域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重要也是最喜欢的活动,将主题活动的一个块面落实到游戏中,是不可或缺的。从不同的领域出发,围绕“中国龙”的主题可以开展哪些游戏呢?教师对此进行了思考。在这里,以班级区域游戏的开展为例(见表2)。
2.端午节——相关主题的延伸
和龙有关的游戏最容易想到的是“划龙舟”“耍龙灯”,而和这两个游戏内容最有关联的就是端午节。教师利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游戏,同时拓展出和端午节有关的其他内容,产生了新的主题线索。
利用端午节的契机,教师开展相关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共同过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一起尝试“划龙舟”“耍龙灯”游戏,感受到这样的游戏在特定的节日氛围中所传承的民族情感。
引入端午节,除了“划龙舟”“耍龙灯”游戏外,幼儿还发现了其他有趣的事情:漂亮的香囊、好吃的粽子、特别的艾叶……活动有了新的延续,产生了新的生命力。
三、主题反思
“中国龙”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从不同维度对自己进行的主题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中,围绕同一主题生成的活动路径和内容都会是不一样的。
(一)班级主题活动的搭建要考虑到不同内容的融合
每个主题活动的开展都会有教师预设和生成的方式、内容。不同的主题名称下所能涵盖的相关事物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进行主题内容的选择时,结合主题名称进行考虑是必需的,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不然产生内容会有片面化的倾向。本文围绕幼儿的学习过程设置“问龙——识龙——寻龙——舞龙”的路径,但同时也通过领域活动、亲子活动、环境创设等方面平衡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保证主题活动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二)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从幼儿的学习过程寻找主题开展的线索。教师只有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才能发现幼儿的经验水平,发现主题生成的空间。幼儿是主题活动的主体,只有从幼儿身上发现的主题相关内容才具有生命力。
教师如何关注幼儿?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工作不断积累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习一些关注策略。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撰写“学习故事”和做好观察与记录关注幼儿。
(三)班级主题活动的深入要充分利用各项资源
班级主题活动需要融入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资源,民俗主题的班级活动在开展之前要关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选择和幼儿经验和生活环境相近的内容。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访谈、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增强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保证家长的参与度,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幼儿的活动。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凡是和主题相关的事物都可以考虑,以适合的方式进行转化,丰富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