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不完还能兜着走

2019-09-10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打包带孟尝君国宴

最早开办“集体食堂”的,可能要属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孟尝君最大的特点是礼贤下士,招徕了大量食客,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最多的时候达到三千多人。为这些人集中供应一样的饭菜,就相当于开办了一个体量较大的集体食堂。

而完整意义上的“机关食堂”制度确立于唐朝初年。李世民坐上皇位后一度成了工作狂,延长了朝会的时间。那时候中央机关官员上班本来就早,鸡还没叫就要起床。会议时间长加上没椅子坐,散会时的饥肠辘辘可想而知。于是唐太宗以“聊备薄菲”为配套措施,与会者都可享受一顿免费的“朝食”。这顿工作餐是在廊庑下设食堂,有时又称“廊餐”。

所以唐代崔元翰《判曹食堂壁记》里就有了这樣的说法:“古之上贤,必有禄秩之给,有烹饪之养,所以优之也。”给官员们免费工作餐,那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这顿“朝食”标准还不低,比如说,四至五品的标准是菜肴七盘,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六至九品的标准是菜肴五盘,白米二升,面一升一合,油三勺等等。这么多东西吃不完,还可以打包带回去给家人。贞元初年,洛阳的CPI涨出天际,一般人家舍不得吃好东西,河南府兵曹庚倬每次都省下一份工作餐打包带回去,给姐姐品尝。

有了固定的餐食后,也就有了相应的用餐场所,唐朝机关食堂里档次最高的是“公厨”,那可是皇帝在金銮殿上摆下的国宴。参加国宴的官员一般都是朝中大员,一定品级的地方高官进京汇报工作时也可以去尝尝。

级别往下一点也都安排上了。宰相办公的政事食堂称为“堂厨”,各地方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的派驻机构也有自己的食堂,但名称不一,如中县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等。除部门领导外,一般办事员用餐的地方还有“吏厨”“佐史厨”或“府史厨”。

要说这时工作餐的重要性,有个故事很贴切。唐高宗时,尚书左丞杨昉有天刚退朝准备回衙府,就有人堵住他讨申诉批复,杨昉说:朝会刚散,还未吃朝食呢,等吃过饭再认真办理。被申诉者回怼“公云未食,亦知天下有累年羁旅诉者乎”。杨昉听完马上就开始办事,“时人深赏之”。

这么好的饭菜,自然非常受官员们的欢迎,但也会招致不满。唐高宗时,宰相们曾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削减伙食标准,马上有人反对说,这顿丰盛的公餐,是皇上对中枢机务特别重视的体现,如果我们不称职,就该自请辞职以让贤能,不必以减削标准邀求虚名。于是削减标准的讨论只好作罢。

后来柳宗元还写稿子总结了“食堂制度”能够坚持始终的几个原因。首先,平时大小官员各办各的公事,借助工作餐有了一个和睦交流的氛围;其次,食堂还创造了一个集思广益的群言堂形式,啥事都好商量;总之,“堂之作,不专在饮食,亦有政教之大端焉”。

猜你喜欢

打包带孟尝君国宴
吴刚:宴食亦有风骨,使馆里的国宴传奇
毕业了,我想把可爱的室友们打包带走
狡兔三窟的故事
一种打包机光电开关固定装置的模型设计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打包带走
与G20“国宴”一起品尝经典杭帮菜
神秘的中国国宴菜谱
乱世奇商(下)
奥巴马国宴彰显中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