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激发学生情感的几点尝试

2019-09-10李维喜

天津教育·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法治道德

李维喜

初中是学生由单纯幼稚逐步走向稳重成熟的阶段,是由懵懂羞涩的少年成长为有一定主见和思想的青年的转折点。这个时期,也是初中生逐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起步阶段。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也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欲望,做到教育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呢?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责任感,以情育情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极其重要的人格品质特征。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担负责任的认知、情感和信念,是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和履行公民义务的自觉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学生立志成才的基础。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的进取精神,创新的实践能力,都是优秀人才最为宝贵的品质特征,但脱离了责任感,这些都将成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木。为此,我设计了一些课堂实践活动,如课前五分钟“新闻分析”,内容涉及国际国内重要新闻和本地的一些社会问题,每个学生在积极搜集的同时,还要把这些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设计相应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甚至展开讨论。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关心祖国的未来发展、关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心身边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又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培育、唤醒学生的情感,进而培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主人翁意识和服务于社会的奉献精神。

二、融洽师生关系,以情营情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爱的教师一走进课堂,课堂的教学氛围就明显活跃,学生的思维异常敏捷,学习欲望就会自然流露,学习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调动,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教师要真正“俯下身来”,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尊重与信任

初中生的自尊心和主观能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渴望获得尊重与信任,只有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尊重学生意味着应当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不歧视、不讽刺挖苦,更不训斥体罚,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应该真心地与学生交朋友,真诚地沟通交流。当遇到课堂上出现各种问题的学生时,我不是严厉批评,而是以眼神制止或走到其身边,轻敲其课桌表示无言警告,这比当众训斥批评有效得多。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心灵沟通,有利于师生间以情营情。

(二)理解与宽容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放大自己的教育格局,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也应包容学生犯下的小错误。以不同的“尺子”丈量学生的进步,以赞赏的眼光品鉴每一个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教师的鼓励与肯定、理解与宽容,会使学生的成就感大大增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有利于以情营情,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爱抚与倾听

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抚产生的感觉体验可以舒缓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从而改善紧张情绪,增强自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初中生还处在成长阶段,不可能不犯错。犯错的同时,学生在心里可能已经构筑起了“抵御的防线”,教师若采取一些激进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失当,就会引发学生更强的抵触。学生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一般我会找一个私密的地方与学生谈心,先倾听学生对错误的描述,甚至是辩解。倾听会帮助教师了解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倾听会使教师理解学生的行为,包容学生的错误;倾听会帮助教师思索出最佳的教育方案;倾听会使学生宣泄出压力和情绪;倾听会消除教师暴怒下的不智举动;倾听会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即便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忌板起面孔的简单训斥。教师可以面带微笑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整整学生的衣领等,这些细微的爱抚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批评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的倾听与爱抚必然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激起爱的波澜,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因为,爱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对学生的爱抚倾听,有利于以情营情,有助于学生改正错误。

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初中生形成自尊、自信等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他们消除焦虑、害怕、厌恶、沮丧、怀疑等消极情感,有助于他们充分发挥学习潜能,积极参加道德体验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创设教学情境,以情激情

大多数人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枯燥,教师教学实践中注重简单说教和强行灌输,不能促進学生学习的情感欲望;学生难以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靠死记硬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主动学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有机结合,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存在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有力地促进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拓展课程资源,以情促情

(一)充分利用教育设施,以情促情

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设施也正成为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日臻完善,这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和校园网络等设施正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重要的教学资源。教育教学实践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延伸课堂教学,以情促情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之一是时代性强、实践性强。而理论联系实际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本前提。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中存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好社会资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1.关注社会热点,形成恰当的教学结合点。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一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中师生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开发和利用好时事热点,往往能给课堂增添许多新鲜感,也是课堂活力的一个源泉。实践中,我们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发动学生搜集富有意义的社会热点。这种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启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延伸课堂。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延伸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了生活,感悟了人生,理解了社会,有利于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正在打开各种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教学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的价值越来越被现代教育所看重,其中蕴含着价值无限的教学资源,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国内外大事及评论、媒体课件交流和网上资源查询等。网络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对其合理挖掘与整合,将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

当下,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方兴未艾。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把情感教育充分地应用到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在继承传统教育的知识本位基础上,与现代化情感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中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