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立德树人之先声 启教改智慧之先河

2019-09-10徐德明

天津教育·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天津智慧课程

徐德明

2019年1月18日,天津市教研年度工作会在天津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天津七中”)召开。之所以选择在天津七中召开全市教研年度工作会,可谓意蕴深远:天津七中始建于1951年,在68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形成了以教师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积淀,成为今天推动学校发展、促进学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

数学学科的戴宏祥、欧阳昶、刘慧明,政治学科的房克让、张黎明,物理学科的陈道义,计算机学科的方文琪,语文学科的左培棣,化学学科的于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七中涌现出了一批特级教师,带动了学校教师文化发展。如今,“有真本事,求真学问”,成为天津七中教师的文化标识;“不事张扬拼命干,不求有名求真功”,成为天津七中教师的精神符号。

在教研年度工作会主旨报告中,天津七中校长王保庆不仅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在教师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且围绕新时代教育的内涵、外延率先破题:“今天,我们之所以聚焦‘承担时代使命,引领教学创新’这样一个时代命题,研讨教师文化,重提教师精神,是因为在新时代的变革中,教师文化和教师精神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缺失。”他表示,教育正处于大力提倡立德树人、弘扬和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这既是继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也是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的新时代,更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时代。这样的一个新时代,呼唤的是“好教育”和“好老师”。

培养卓越教师,提升教师形象

进入新时代,天津七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与气质?对此,王保庆表示,七中教师既要具有教育方法、教学技能的“术”,又要具有教育理想、价值选择的“道”;既要具有学科知识、学术技能的“专”,又要具有文化修养、职业素养的“全”;既要具有职业理想、自我提升的“小”,又要具有生活态度、人生境界的“大”。

在他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就是所有教师努力的方向。新时代对学校各项工作都提出了转型提质的要求。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之基、发展之本,是决定学校改革成败的关键力量,学校所有的改革要求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执行和创造才能落实到位。所以,学校在推进新高考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想方设法加以做实、做好。

每到新学期开学,天津七中都会对教师进行仪式感教育,教师们要重温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开学誓词”,牢记自身职责与使命,并进行庄严承诺;为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学校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天津市教科院专家、天津师大教授、天津市教研室教研员组成学校发展专家团队,打造学校发展的“智库”,成为教师身边的“智囊”;开设“潜能大讲堂”,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成立“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经典读书班”,聘请天津师大教授为“班主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同时,针对专家型教师、熟手型教师、生手型教师三类教师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出课例、出教法、出模式,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利用课题研学、论坛互学、反思述学等形式,促使教师深入学习,既有一课三议、同课异构等反思型的备课组活动,又有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教师量身定制的三种比赛——“示范课”展示大赛、“七中杯”教学技能大赛、“新秀杯”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竞赛的高标准促进日常教学的改进与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2017年底,天津七中8位青年教师参加天津市“双优课”比赛,4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2018年秋季,第六届“七中杯”教学技能大赛初赛开始,90人参赛,30人进入复赛,历时两个月;新学期开学,一等奖选手的参赛课被制成优秀课例,供所有教师分析研讨,以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构建潜能课程,促进专业发展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功能的基本保证,是学校品质提升的关键。天津七中对于课程开发最核心的观念就是:教师即课程,发展教师就是建设课程。教师的使命在于开发、使用、提供课程,借助课程则可以实现教师的发展。

天津七中通过对课程的领导,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本着全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突出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天津七中构建起一套以“核心素养、内容多元、特色鲜明”为突出特色的课程体系。特别是2017年随着天津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又从新理念、新高考、新课程破题,再次结合学校特色和原有课程内容,对课程生态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和挖掘。

学校秉承“追求卓越,慧育英才”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发展潜能教育”这一学校品牌。对此,王保庆解释说,所谓发展潜能教育,是指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唤醒、鼓舞、引领学生的自我探索,促进自我发现,并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智慧生成。发展潜能教育的特点就是“广博学习中的潜能孕育,自我探索中的深度学习,认知建构中的智慧生成,生命自得中的大成追求”。

基于此,学校提出了“潜能化育,慧臻大成”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培养“四有学生”的育人目标,即“有理想厚美德,有知识专长技,有智慧善创新,有能力勇担当”;突出了“塑造必备品格、练就关键能力、挖掘无限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开启美好未来”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全方面、宽领域、差异化、多层次地为学生提供选择,促成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架构了以“慧生课程、慧心课程、慧通课程”为框架的独具特色的慧课程体系;提出了以“一体两翼三层四类”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结构,促成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关于“一体两翼三层四类”,王保庆有着系统的阐释:“一体”指向作为学业基础的国家必修课程,也称慧生课程,其关键在于运用,在于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包括学科必修和选修课程。“两翼”分别指提升性格素养、促进人格成长的慧心课程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慧通课程,分别指向基于生命智慧的身心发展和跨学科、跨领域、综合实践的学习。这是基于跨界的智慧,其关键是跨越、综合与融通,包括跨学科课程群和综合实践课程群。“三层”指的是“慧生、慧心、慧通”三个板块的课程由不同课程群构成,每个课程群均按由低到高三个目标层次设计与实施。“四类”指课程学习组织方式的四种类别,即班级群学、活动乐学、研究笃学、讲坛兴学。

建设智慧校园,争做智慧教师

天津七中致力于打造智慧校园,培养智慧型卓越教师,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为核心,逐步构建起支持教师有效教学、高效办公的智慧校园环境,保证教育教学品质稳步提升。

天津七中向来注重教育的继承、发展与创新。2017年,在深挖学校办学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整体建构了发展潜能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实施措施,用“悦”和“慧”对办学文化进行独特阐释。

如何理解“悦”和“慧”?“悦”是学校亚文化建设,即让师生愉悦的教育生态建设。一是进行“悦文化”学校空间建设,具体包括学生学习探究的“悦学空间”、师生读书的“悦读空间”、运动活动的“悦动空间”、展示才华的“悦享空间”、交流沟通的“悦纳空间”、饮食住宿的“悦适空间”和行政管理的“悦能空间”。二是进行“悦文化”内涵拓展,在“悦空间”里进行学习智慧、生活智慧、人际智慧、管理智慧等多方面智慧的碰撞与交流,让师生在智慧发现与生成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教与学的愉悦。“慧”浓缩了学校特色建设发展潜能教育的内涵。通过“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智慧融通”工程对教师和管理者的培养,深度开掘发展潜能教育,用教师的智慧培育智慧的学生,促进师生潜能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智慧生命的建构。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多变化和可能,天津七中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逐步实现精准教学。如,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云平台,创新了选课走班模式,推出了网上阅卷系统;正在建设的AI人工智能体验中心、数据分析中心,能够通过对教与学的大数据采集、分析,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精准教学、精准帮教已初步实现。

聚焦五学课堂,深入精准教学

2018年11月16日,由中國教育学会主办的“走进名校,聚焦课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探索开放日”活动在天津七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观摩了39节课。新学期,学校将拉开“问道课堂”教师论坛活动的大幕,将有14个学科、35名教师就学科思维、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实,展示其在教学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聚焦学科思维与核心素养,天津七中现已形成“五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习实践为核心结构,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思维培育为主,促进智慧生成。

王保庆深入剖析了“五学”的内涵:一是学而知之,途径包括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纸质阅读+在线学习、线上交流+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二是学而思之,在观察、体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激发思维是启迪智慧的关键一步。三是学而辩之,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在沟通与交流中,在思维碰撞中,开阔思路,完善思考。四是学而化之,古人说过“学而不化,非学也”,学习要融会贯通。五是学而行之,实践出真知,知行要统一,在做的过程中深化思维,学生要敢于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敢于面对失败,愈挫愈勇,敢于修正错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于课堂教学,天津七中人总结道:课堂是每个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主战场。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才会成为师生享受的过程,课堂才会成为师生心相通、意相投,以心换心、以心交心,以至心领神会、心旷神怡的精神处所。

(责任编辑 刘 芸)

猜你喜欢

天津智慧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天津之眼》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天津宝成博物苑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