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就了我的事业
2019-09-10马望兰
马望兰
今年是新中国70华诞,我也70岁,我与新中国同龄,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见证了祖国的发展。感谢祖国给了我这么安宁的美好生活,给了我增长知识、健康成长的广阔平台,使我从普通女孩成长为共和国将军。
回首成长的历程,读书学习是我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那些好书教导我如何做个正直、善良的人,书给了我丰富的科学知识,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20世纪60年代初,是我的中学时代,全国都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习雷锋。那时《雷锋日记》是我最爱读的书,每篇日记、每一个故事,都彰显了雷锋同志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的优良品格。我以雷锋同志为榜样,主动帮助同学补课,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做好人好事,积极靠拢团组织并很快成为共青团员,初三我即成为团支部书记。
我生长在部队大院,参军入伍是我从小的愿望。1965年初中毕业后为了当兵,填写三个考学志愿都是解放军院校。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一志愿——解放军总医院护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这所大熔炉里,我不断地锻炼成长。学习《毛泽东选集》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反复学习甚至能通背全文。但我认识到文章的精髓,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不怕艰难、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作风,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融化在血液里,成为自己行为的指南,我努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践行这些崇高精神。
1970年为了贯彻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到农村去送医送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参加医院组织的第二批医疗队,为期一年,到山西省沁水县。当时我才21岁,领导让我当指导员,我知道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和赋予的重任,同时为我们选派了一位非常能干的队长——陶梦熊医生,她是儿科医生,临床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工作有魄力,她对我的帮助和指导非常大,这是我最大的福气。我们初到驻地,前来看病的人很多,接着几天急诊、抢救、出诊接踵而来,我们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有一天夜里,我们还在集体学习毛主席著作,一群老百姓抱着一床床崭新的花棉被来了,公社主任说:“这山里天凉,你们被子太薄,老乡自发的拿出自家新的被子送你们。”这情景让我们非常感动,老乡对子弟兵的关爱让我们热泪盈眶,为此我还写了一篇《十二床棉被的深情厚意》,发表在医院医疗队情况简报上。陶队长借此机会鼓励大家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并对工作做了妥善的安排。开展了门诊、出诊、普查大骨节病、宣传合作医疗等,并要求大家不管老乡家住的多远多分散,也要把毛主席和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人家。在出诊中,有一家老鄉独自住在一个山梁上,窑洞很破旧,后边是羊圈、前边是大炕,几乎没有家具。炕上半躺着一位大爷,咳喘的很厉害,我们到他家时,大娘很惊讶,她不认识解放军,这几十年就没出去几里地。我和陈德永医生一起检查了他的病情,考虑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合并急性左心衰,马上给注射抗生素、利尿剂等,一个小时后,咳喘有了明显的好转,安静地睡了。大娘感动得要跪地致谢,说:“太谢谢你们了,大爷已经好几天没睡了,你们不来他就没命了。”在回来的路上,我们谈论着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认识到毛主席“六二六”指示的重要性,决心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中更好地为他们服务。除了送医送药,还要培训赤脚医生,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还有一次去杨家河大队,我们看见一位瘦小的老大娘跪在地里拔草,问周围的老乡,才知道她是杨大队长的母亲,60多岁,腹部有一个巨大包块,近几年越来越大,走路都很困难。医疗队陶队长马上向其他医疗队求援,派周礼民主任医师会诊,诊断卵巢囊肿。在简易的房间里,我们布置了手术室,准备了所需物品,因为没有电,就用几个手电筒当无影灯完成了手术,切除了重达23公斤的肿瘤。经过一个多月的恢复,大娘终于站起来了。医疗队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在县里已传为佳话,因为工作出色,我们被评为先进医疗队。在县卫生局恳求下,我们医院领导批准,我们又延长了半年。在离开农村时,送行的老乡排出好几里,大家热泪相拥、难舍难分,那激动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1971年左右我们回到了医院。在南楼病房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领导把我调到南楼保健办,这是为中央及部队高层领导看病就医的地方。我和褚秀芬、李惠芳三人轮流值班,24小时坚守,每人一周,一周后仍回病房上班。曹根慧副院长找我们谈话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你们的名字都在中南海党中央值班室桌面上,工作保密性很强。保健无小事,每一个电话、每件事都要有记录,件件要落实。”我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因为这是组织对我最大的信任。我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每天要接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话,联系首长检查、住院等事宜。到了晚上把五个电话机全部搬到床头,准备好笔和本及手电筒。只要电话响,闭着眼睛就能摸到电话,用手电筒照亮记录。有的需马上办,有的次日再办,件件都需清楚的记录,从无差错和遗漏。得到领导及首长驻地工作人员的好评。
1972年领导安排我到叶剑英元帅身边工作,担任保健护士。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首长身边,首长热情地跟我握手,问一些一般情况,拉着我参观了驻地环境,我顿时轻松了许多。首长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可亲。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感触最深的几件事有:第一, 首长博览群书,只要有空就在看书,办公室、卧室、客厅甚至卫生间都有他放的书。而且看书非常认真,重要的书他会拿红笔一句一个标点的圈阅,有时还会有批注。有一次他在看《拿破仑传》,其中一个战役的地名他不知在什么地方,就让我们身边的人员用放大镜仔细地在地图上寻找,终于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找到,原来他是在分析拿破仑为什么在那里打仗。还有一次他腹泻,让我找便盆给他,他排完大便我准备清理,他说不要急着倒掉,我要看一看。他举着便盆,仔细端详,对我说:“你看这大便有油花,还有不消化的食物,而且恶臭,说明消化不良,你们搞医的就要仔细观察各种现象,才能找出病症的原因。”我当时非常惭愧,深深感到自己未能尽责。这件事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重要的警示作用。第二,首长特别慈祥善良,我见过他的三次落泪。第一次他望着母亲的遗像,默默地眼含泪花,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想妈妈了”,他父亲早年到海外打工,是母亲从小把他养育大,生活很艰苦,那份对母亲的思念及感恩的心情令人感动。第二次,是叶帅听到歌唱家朱逢博唱红歌:“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他总是眼含热泪,想起红军时期老百姓对红军的深情厚意。第三次,1975年年底离开305医院周总理病房,在返回的路上,他哭了,他说总理身体不好,已交代后事了。当时我也哭了,我知道他对周总理的感情很深,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周总理是他最亲近的人。第三,是“四人帮”最猖獗的日子里,中央及军队的领导干部经常来叶帅驻地。他们谈话时我们离开房间前,首长总嘱咐我把收音机声音调大一些,我当时不理解,认为首长听力不好,但收音机声音调大了谈话又怎么听得清,事后他说这是防止有人窃听。那一段时间里,首长总是半夜里搬家,后海小翔凤、军科院2号楼、西山15号楼等总是不停地换,贴身的警卫参谋马西金和我常常事先都不知道,他说这是“狡兔三窟”。他还常常提醒我把他的左轮手枪放在枕头下。后来才明白是为了防备“四人帮”使坏。可见叶帅足智多谋,胆大心细。正是由于叶帅超人的胆识、智慧,与华国锋等领导人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党和国家。
1976年我作为工农兵大学生,到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学习三年,毕业回到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当一名消化科医生,那时深感学的知识与临床上碰到的病例都不尽相同。所以《内科学》《外科学》《鉴别诊断学》等书籍就是我经常手不释卷的读物。刚到病房不久,我们收治了一名患有恶性淋巴瘤的病人,在化疗期间,发现双下肢轻微浮肿,血肌酐增高,两天后尿少,不知什么原因。翻阅内科学只看了肾病章节还是不能完全解释病情,我向科主任汇报了病情,综合分析了这些情况,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其原因是化疗期间坏死物质堵塞肾小管造成的。经积极治疗,病人很快消除了症状。这让我深深体会到认真仔细地学习读书和观察病情,不放过一个疑点,全面地分析病情是多么重要。这促使我下决心更加努力学习,有意识地多管危重病人,多参加抢救,争取做个好医生。
有一段时间,病房非常忙,有7个病人做了气管切开,2个病人气管插管,共9台呼吸机同时运转。我忙碌在病房里,一刻也不敢离开,吃住在病房,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一连两个多月,对呼吸机运转的声音非常熟悉。突然一个病房的呼吸机声音变了,别人都没感觉,我说肯定有问题,经查发现接呼吸机的氧气瓶氧气没有了。马上采取了紧急措施,才没有发生严重事故。这也提示我工作再忙也要把住关口,一切都与生命相关,马虎是医生最大的禁忌。协和医院有位知名的妇科医生郎景和主任,我们有时会诊也请到他,他知识渊博,为人谦和,是个非常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关于他的书《一个医生的故事》,讲述了他从医的体会及经验,其中在怎样当个好医生的章节中这样写到,“医生是个忘我的職业,以此而论,几乎是其他职业所不可比拟的,苦、累、脏已不在话下,时间不属于自己而属于病人,任何时候都准备或必须应召,心里应该没有怨言,又不能懈怠敷衍,且为终生信条”。我就是按着这个终生信条,坚守在医疗岗位上。
在工作中我不断看书学习,不断成长进步,从经治医生到主治医生到副主任医师。看的病人也越来越多,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开国元勋、有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有抗战时的老八路、有参加过著名战役的老英雄,也有平民百姓。在担任南楼(高干病区)副主任、主任期间,我参与了多位中央及军委领导的医疗小组工作,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医疗保健任务。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南楼与世长辞,夫人卓琳带领全家人向医疗组成员三鞠躬,我们既悲伤又感动。遗体告别那天凌晨两点,我来到太平间与警卫人员、化妆师一起把遗体送往南楼小礼堂(临时改成的告别厅),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在那里陪着化妆师给小平同志整容,大家都竭尽全力地恢复小平同志在全国人民心里所熟悉的容貌。然后我们先行向他告别。当小平同志的灵柩抬出南楼时,不论将军、专家,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每个人都泪流满面。
在临床工作中,我有幸收到了许多首长的赠书并挤时间阅读学习,如《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李岚清写的《突围》,及《刘华清回忆录》、《张震将军》、《骁勇虎将梁兴初》、《我的父亲朱光亚》等,这些著作中记载着革命前辈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的戎马一生,为党和国家作出的丰功伟绩,也记载了在和平年代经济战场上,在国家贫穷、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干使祖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幸福的不朽功绩。这些书更加鼓舞我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2004年我晋升为总医院副院长,2006年晋升少将军衔,继续做医疗保健工作。任务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我几乎都在病房,没有节假日,甚至每晚还要查房。哪有危重病人、哪有抢救,我就出现在哪里,一干就是20余年。
在任期间,我根据院党委安排,一手抓临床工作、一手抓行政管理,特别注重弘扬忠于保健、甘于奉献、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南楼精神,大抓基本功训练,倡导严谨的科研之风和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科人才建设,涌现出一批德医双馨的医学人才,形成了一个以老年医学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南楼临床部已经成为中央重要保健基地之一,先后被总后勤部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和“基层先进党委”,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党委”,200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疗保健集体”荣誉称号。我本人多次被中央保健委员会、军委保健委员会评为“保健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获军委保健委员会“突出贡献奖”。现在我已退休,但在军队改革的形势下,仍然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继续发扬余热,努力为保健事业再尽一份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