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滋育学科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

2019-09-10洪伟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四大发明史料材料

洪伟

近年随着广州、清远两地开展“教研同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教研帮扶对接活动以来,“广州名师走进清远课堂”,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师们课堂视觉受到冲击,学识内涵得到增厚。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聚焦课堂、科学诊断、精准指导”的活动,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落地”的主题教研活动。这里以向金容老师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的两次授课的变化为例加以阐述。

第一次授课:初现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仍囿于传统藩篱

在本次蹲点教研活动中向金容老师和其他15位教师被分为3个组分场进行第一次授课,这次授课前是以个人自主备课为主,备课小组一起讨论、一起研磨。

在导入环节中,她先是投影屠呦呦与诺贝尔奖的图片,并引入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的话: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据此提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想?导入效果较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求知欲和兴趣。在新授课环节中金容老师展示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内容(表格形式呈现,以四大发明、天文、数学、农学、医学五方面从春秋至明清时期加以归纳),并作总结点评。接着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疑惑及课标与考纲要求,提出本节课重点探究解决的三个问题(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3)“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16世纪以来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在探究环节里,向老师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分别呈现相应材料(形式有文献、表格)给学生研读,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在每个问题的探究学习中还设计了“思维拓展”环节,如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形成跟儒家思想有何联系?“另一种声音”——活字印刷的直接源头是古登堡活字印刷,对此你有何看法?“古为今用”——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为什么会在当代中国“创响”?

向老师在这节课中表现出的亮点可以概括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中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通过具体的导学案、问题情境、任务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在导入环节引入外国学者的话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求知欲和兴趣,效果较好;在问题探究学习中“另一种声音”的设计有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还有包括在概括能力、比较能力等历史思维的培养都作了较好的探索。但这节课总体而言没有上出新意,史料比较陈旧,围绕的问题如中国科技的特点、领先与落后的原因等缺乏新的突破;而且在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里,只注意挖掘对欧洲的影响,“世界文明”,并非仅西方文明,也应该包括中国在内。在“四大发明的回传”这一环节涉及的是中国近代的内容,与本课范围不符;在史料运用方面,首先著名人物的观念,例如马克思等等,真理固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人物的观念有其时代性,应当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其目的出发去理解。

第二次授课:冲破藩篱实现“华丽”转身——学生课堂生成新知

第一次授课后,在广州越秀区教研员吴美娟老师的点拨与帮助下,向老师根据听课后专家的反馈意见,经过吸纳、沉思、反复酝酿,重新思考教学设计,大刀阔斧作出“外科式”切除,通过对教材的整合,重新设计与反复打磨,只着重保留了第一次授课的导入环节、自学任务检测(以时间为轴,整合教材内容)和“另一种声音”的设计等精华,通过增添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并设计了富有启发与思考的系列问题,在第二天的再授课中取得较大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环节令人耳目一新,使他们感觉到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历史课堂的方向,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效“落地”。

第二次的授课变化主要体现在材料之新,情境之新,设问之新,视觉之新。在新的教学设计里,凸显了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感受科技的魅力为主题,以科技的传承与发展为主线,以“四大发明”之印刷术为例,采用对材料的问题追问,充分发掘材料的价值为教学服务。

片段一:在讲授四大发明、感受科技魅力时提供了以下新材料:

时间 人物 言论 备注

1620 培根 这三种发明(印刷术、火药和磁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新工具》 并未指明三大发明均来源于中国

1863 马克思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机器、自然力与科学的应用》 并未指明三大发明均来源于中国

1884 艾约瑟 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中国的宗教》 首次提出四大发明

1933 陈登原 在其1932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就冠名有“四大发明”一目 最早在中国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

1946 李约瑟 中国人最伟大的三项发明无疑是造纸及印刷术、磁罗盘和黑火药。—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演说 李约瑟后来的研究,使得“四大发明”之说更有说服力

设问:什么是“四大发明”?(让学生明确 “四大发明”的双重含义:狭义上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广义上是指以此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分析以下问题:

(1)为何最早提出的是“三大发明”而非“四大发明”?

(2)我国为何在1933年将“四大发明”写进教科书?

(3)1946年李约瑟在联合国发表的演说对当时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通过提供“四大发明”名称发展演变的材料,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均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联系時代背景,挖掘教材内容、解读材料信息,进行史料论证,如问题(1)要结合17-19世纪西欧处于社会转型来领会三大发明的促进作用;问题(2)要联系九一八事变等日本侵华背景来理解四大发明进教科书、以文化自信提振抗战的民族自信心;问题(3)则通过李约瑟关于中国伟大的三项发明的演说来反映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坚定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感受在科技发展的魅力。

这些问题的设计大大突破了以往那些没有挑战性、缺乏思维碰撞、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缺少思维度的陈旧问题的局限。它所呈现的特点是在课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解答时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教材、材料),而且问题让人耳目一新,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后作出理性判断,从而生成新的认知,提升了学生客观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在特定时空分析问题的能力。

片段二:向老师针对第一次授课“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的不足(仅局限于谈对西欧社会的作用),新增加了两则材料“活字印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活字印刷的世界性贡献”,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引导学生研读材料,分析它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作用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这样处理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以活字印刷术为代表的四大发明的世界性影响而非僅西方影响,及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以此进一步来感悟科技的魅力。

片段三:本节课在史料实证培养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在保留了“另一种声音”(活字印刷的直接源头——古登堡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向老师新增加了材料“2006年‘韩国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在德举办”:……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在韩国诞生。近年来,韩国政府对《直指》进行了大规模宣传,并于2001年争取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承认—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

问题:关于文明的起源,历史上各国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请阅读并分析以上两则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内容谈谈我们该如何证伪?

这个问题同样是有教学价值的,它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活学生思维,教师提供“古登堡活字印刷”和“韩国活字印刷起源国”两则材料,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掌握史料收集的途径和方法,依据史实,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做到论从史出,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一位老师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与环境下推动了“课堂革命”,向金容老师的第二次授课是本次蹲点教研最为精彩的汇报课,这节课重视主题构建,强调素养导向,关注历史细节,教学中还充分展示出其高超、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对学生不懈的温情启发,加之流畅而规范的语言表述,都增强了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次极具示范性的课堂实践,较之以往的教学风格可以说是一次“颠覆式”的变化与华丽转身,受到导师、现场其他专家、听课老师的高度赞扬。

叶小兵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六性”:自主性、情境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和整合性。这应是我们历史课堂改革追求的目标与方向,我们要进一步转化教学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理念的内涵与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发挥更多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对教材和课程资源发现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拓展与任务驱动,使学生获得更丰富多彩的体验与认识,让素养在历史课堂中一天天积攒、培育和加强。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页。

猜你喜欢

四大发明史料材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原来我们就是传说中的“四大发明”
我当了一回“小毕昇”
中国“新四大发明”影响世界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