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津枯桑守西河

2019-09-10张高峰

南腔北调 2019年9期
关键词:顺顺煤窑贾平凹

张高峰

“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过,原来如此等老生。”这是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的自我题辞,是作家“过山河图”[1]的诗意呈现,也可以说是他对于底层历史生存信天游般的吟唱。

就在《老生》之前,贾平凹凭着创作《带灯》的余温犹存,深入到了陕南秦岭的“倒流河”,在这里他要有意溯流而返,再次看遍河流两岸躁动而沉郁的人生苍凉风景,虽然文学气象渐趋萧散简远,朴素拙缓间,自有历史气脉跃动贯通。现实颓败凋零凄荒,芜杂着乡土民间宿命般的现代运势,在两岸的浮尘腾跃之外的河流,也自有生命隐忍的哀叹婉转,随着时代季节枯黄且再复苏的生命,痛切而鲜润地在时光的河心往返渡过。传统乡土不舍的眷恋情怀,促使他从记忆与现实的两相对照里抵达着持续对话的渴望,社会历史巨大转型变迁的时代,他的思考始终凝结在民生阵痛的怅然叙述里,这无论从他最初的《满月儿》《二月杏》《白夜》,还是后来的《秦腔》《古炉》《带灯》等,都可以或隐或显地体察到。在他独特的乡土民间书写叙事中,持久的乡愁所萦绕的动荡或浮躁里,关于民间历史的追寻和迹写,都成为故事人物命运枝蔓的自然延伸。个人化的历史实感经验,在此水乳交融为回溯般对于存在感知可能性的敞开。也许在诸多的人生故事里,历史辩难与生命盘诘之中,作者呈现人物困惑和社会诸多症候时,并未留下破题去患的良方新路,但他积年累月地借文学的地域性叙述,深入到社会现实迫切性的时代难题,试图在渐行渐远的乡土传统伦理大地上,再次挽留和显影出已然遥逝的乡村与诉说,都值得我们一再赞叹和跟随他的守望。看看这作为意志和表象的“倒流河”,黄昏或黎明里泛起多少生命的光泽,如同缘起于还原的叙述,在痛切的生活里盘做一团。这样的在历史光斑里的叙述,我们不会陌生,如同湘西沅陵流域的旧人陈事,曾在沈从文耐守的笔尖端凝出寂历常在的“物哀”心感,对于两者遥为呼应的契合部,历来学者都有相应敏锐而精深的关注,但深入到两者美感经验共鸣和弦的部分,还存在很大探究空间。

“物哀”作为文学审美经验,其来有自,并非独独的现代初发,同样“感物而哀”也并非仅仅单指日本文学心神构色的气韵特质,更是东方美学传统演化汇聚而来。自《诗经》始起兴比赋的行露爰采里,自然韵成流露出淡淡的“物哀”情思,再至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自我抒情主人公忧伤而悒郁的远游低吟,已初步形成独异的东方“物哀”美感经验传达。后续采诗于民谣和文人的两汉乐府、入选《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等,浑然平和或乱离中,深深地遥寄无限人生感触。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曾点明的那样,“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物哀” 审美也正是对于人类体触到生命短暂与现实生存复杂纠葛的本质体验,如学者王向远所说,是含“意向性的感情体验”。通过借镜“物哀”审美概念,来观照贾平凹小说创作所形成的美学气象,无疑意义深在其中。从传统美感与现代经验的断裂和渗透里,我们或许可以深入地理解贾平凹小说流灌如注的文脉更深远的艺术魅力。

双线交织,散点透视:叙事结构法

倒流河上云镜在望,贾平凹正是如同那故乡民间传统文化里延续下来唱阴歌的唱师,怀着身心的悲悯和哀乐,一遍遍游走在“无数错落无序的群峰”[2]之间,看“河就在峰头上流过”[3],寂寞常在“枯桑只自守西河”里,写出山与水间生命往复的历史隐衷和哀怨,他注定要在人生渐入耳顺之年,糅合传统美感艺法与现代经验,叙写出隐忍而风烟俱满的生命常在与咏叹。

《倒流河》短小的篇幅内,繁简虚实并蒂生花,可谓是出手不凡。故事通过一河两岸的生命景象,以双线交织、散点透视的小说叙事结构法,如浮世绘一般将欲望沉浮间的生民世态人情细腻入微地写出来,欲望渊薮種种流转往复,最终唯有凡常生活的调子随风咏叹,这里满溢着历史痛感的生命考量和物哀的幽怨。以渡口撑船的笨笨和痞性油滑的儿子宋鱼作为故事的引线,进而穿织互补着顺顺、立本夫妻命运开阖的跌宕起伏,借助复线的互文叙事功能,拓宽了人物生存处境的历史深度,将日常生活情态丰满的人性含载力烘托而出。故事起端以简约的叙述,由渡河口撑船的老者笨笨引入,将读者带入生活流的语境里,通过渡河的老翁,我们不免想起《边城》里一生护佑翠翠的爷爷,在此贾平凹并未讲将故事止步于乡野幽美的水流漩涡,如同张新颖所指出的那样,从沈从文“停步的地方继续往下写”[4],而延续的难度正在于现实困厄的辩难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他要在沈从文地方志式故事的断裂处,续写出历史生存混沌不明之地一条新的倒流河,哪怕生存滞涩遍布凄苦龌龊的灰色,也在所不惜了,这既是领受的使命,也是浩涯流转的生命痛感,隐隐显露出生命苍凉的变数尽在其中了。“河南的樱桃树已经开花了,而河北,绒絮还在风里扯着”[5],一条河流将异然有别的两岸风景相隔,笨笨作为守河人,惯看了为生计和欲望而往返的搭船人。河北产煤自然吸引着河南岸乡镇赶来挖煤的人,立本便是其中煤黑子的一员,为了送饭,媳妇顺顺常搭船穿行两岸。来河北挖煤凶险极多,煤业不景气时,顺顺借着奔波售煤的艰辛,来减轻立本的生活压力,随着煤窑卖不出去和事故不断,立本劝说顺顺通过摆宴借款的方式,与人合伙购买煤窑,一切并未如他们打算的那样好转起来,合伙人撤走,一下又陷入了艰难的处境。但人总赶不上现实变化,随着改革与经济政策的拉动,煤窑重新复苏起来,人们开始再次蜂聚到河北,立本扩张资本转身成为了河南首富,笨笨的儿子宋鱼也费尽心机牟利钻营,成为附着在立本身上的食利者,欲望鼓噪着立本和宋鱼。受修老屋和煤窑事故的影响,立本急功近利患病,宋鱼畏罪潜逃后再次返乡,仍在欲望的泥潭里处心积虑地钻营投机,到头来经济衰退,立本的煤窑也终是资财散尽。作者巧妙设置双线故事结构,在立本与顺顺围绕煤窑人生起伏的主线结构同时,穿插笨笨与宋鱼父子截然不同的两个观念世界的对照,通过散点透视多点聚焦的叙述视角,隐隐地批判了宋鱼般投机倒把、道德泯丧的欲望颓败在时代沉滓泛起,顺顺与笨笨的形象成为故事里耐守传统道德的水光,寄托着叙述者无限的深情。

传统物哀作为人类情感归于生命存在的兴寄,往往与历史繁常莫辨的哲学体认相连,而民间叙史的表达,又无不是物哀的自然生发。传统物哀与现代经验融合,便离不开叙事记忆中乡土生活的表达。对此贾平凹有着自觉的文学意识,在《老生》后记里如此写下自己关于文学记忆与生活关系的思考:“如果从某个角度上讲,文学就是记忆的,那么生活就是关系的。要在现实生活中活得自如,必须得处理好关系,而记忆是有着分辨、有着你我的对立的。当文学在叙述记忆时,表达的是生活,表达生活当然就要写关系。《老生》中,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紧张而错综复杂,它有着清白和温暖,有着混乱和凄苦,更有着残酷,血腥,丑恶,荒唐。”[6]这同样较为清晰地表达出《倒流河》所极力自然呈现的艺术情态,流动着“清白和温暖”,漂浮着“混乱和凄苦”,乡土民间落在尘埃之间的不止于牧歌,也不乏俚俗粗鄙的藏污纳垢。贾平凹叙述出传统乡村变迁的裂变命运,对于乡村肌体衰败困惑的探索,恰如河边的观水人的寂寞独语,犹自一再徘徊,正是这凄苦仍在延续,从未说尽,贾平凹近年笔躬也便从未停歇,越发深入到天命召唤的聆听和呈现里了。

荒林着花,细柔本色:人物神貌状写

叙述结构之上匀衡的人物描写也殊为关键,贾平凹以往颇擅于在浊世的苦难里叙写女性人物性格坚强、和善的不屈光亮,《倒流河》里延续以往笔法之外,也有其独到耐人寻味的地方,娓娓道来极为出色地塑造了顺顺这一女性人物形象,这自是由传统民间文化含蕴而来的女子。我们看到故事叙述缓慢低徊之中,婉转而细腻缱绻,一切世相和着自然的哀感,深深融入到顺顺温驯沉静的性格里,无论是困苦自守的艰难生活,还是财来财去的人情浮欲,順顺都沉静直观面对世象百态,顺应和谐着无常存在的生命张力。与男性人物立本等欲望膨胀的形象骤成落差对照,如顺顺一般的善良女性犹如落日余晖,将乡土河流照亮,她们默默持守传统乡土道德伦理,没有在现代浮躁的欲望大潮里丢失属于自己的灵魂,以自己女性的美丽固执呵护着荒凉的山川厚土。

主人公顺顺一出现,便在细描简约传神的穿着打扮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搭船的人往船上来,老笨认得邻村的顺顺,顺顺头上新别了一个发卡,绿莹莹的像落上去的蜻蜓”[7],顺顺便尤似常常往还河岸的“蜻蜓”了,这样的取法意象的细节描写是极见功力的。顺顺乘船到河北煤矿窑洞上来,要给丈夫立本送饭了,接下来叙述守在沟岔洞口的媳妇们,对顺顺作了较为突出的细腻描写,“立本年前就害上了胃疼,顺顺给他摊了煎饼,为了软和,煎时在面糊里多加了西葫芦丝,饼子都煎得不囫囵,她羞于给别人看,把罐子抱在怀里了,暖着热气。”[8] “为了软和” “羞于”“抱在” “暖着”,这一系列意念表达间,都自然地流露出顺顺体贴、温婉的性格特征,包含着浓浓的对丈夫的关爱之情,顺顺这一人物形象便就在叙述凡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细部里慢慢凸显出来。在善良和顺的性格里,顺顺也有着勤劳吃苦的诚实,在煤窑不景气时,顺顺就挨家挨户给人说好话去推销煤;在面对生活的艰辛日子里,她并不比自家男人吃的苦少,对立本也是百般疼护,凡事依从立本;立本合计购买煤窑筹措钱款时,她主动提出借着给立本过生日摆宴席从亲戚那里筹款,努力替立本分担生活的责任。“顺顺一年下来,人瘦了一圈,再穿那件红底碎花衫,又宽又长,衣不附体,风一吹,大家都说:你要上天呀!”[9]即便是煤窑赔钱,亲戚们怨言四起,顺顺也依然依从立本。顺顺坚强包容的性格,无论是处理修老屋事故,还是在煤窑事故的料理上,都成为丈夫可依靠的帮手。她默默地挑起家庭重担,在浮世变动的时代里存留着民间传统道德观念,如月一般常守在归家的一端:

“终于有一夜,门外的狗叫,顺顺一听脚步声,知道是立本回来了,急得要去开门,把拖鞋穿成了对脚,开了门才发现衣服也披反了。立本又是喝多了,但这回身后没人,顺顺说:咋没人送你?立本说:啊!吐了她一怀。顺顺说:怎么能没人送呢,真是的!扶立本进屋到床上,要给立本脱衣服,立本却怎么都不让脱,躺在那里就睡着了。这半夜,顺顺被酒气熏着,被鼾声聒着,她有些兴奋,人回来了还是好,两个人睡觉总比一个人睡觉好。她睡一会儿要起来捂捂立本身上的被子,又要去盛开水给立本喝,端着开水一边吹着一边看了窗外,天上正是天狗吃月亮,月亮只剩下半个细牙儿,特别白,特别亮,像是银打的簪子。”[10]

这便是顺顺无论怎样也无法改变的心性了,她在故事里似乎可以忍受立本的一切,以德报怨,独自化尽生活的苦楚,叙述者也定是在笔端饱含了深情的凝视和无限感慨,细致入微而极尽精妙地在似生活流的叙述里呈现她的苦恼和哀乐。虽这般日子庸常而耗人心力,有时也着实令她兴奋,顺顺身上有着底层人物淳朴憨厚的人性本真。立本的归来,你看她将鞋穿成了对脚,披反了衣服,被立本醉酒呕吐了一怀,也没有抱怨,反而一个劲地唠叨着怎没有人送立本,丈夫酒气鼾声都使得她兴奋,不断地忙着给他捂被子,盛开水,这一段充满暖暖情意的工笔细描,着实让顺顺为立本既欢喜又烦忧的百感交集之情溢于目前,她也恰似那银打的簪子,生活的微弱烛火越晃动越跳动女性的光亮。对于顺顺的人物塑造,成为故事叙述的中心,这一切故事无不为她而展开,河水的日日流淌,也便因了如她一般的底层女子而有了生命的沧桑,贾平凹要在生活关系的日常里,写出对于历史生存的体触;在命运“常”与“变”的物哀记载里,他有意通过顺顺来一笔笔写出自己充满同情的悲悯诉说。

观相形色,命笔造微:语言韵境生成

注目于现代性征程里传统乡村式微的现代经验,贾平凹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深深往还着心结的现实表达,且往往将传统物哀挽歌揉碎在故事叙述的生活流之中,其中俚俗粗鄙、温暖源深,都近乎老者乡谈,处处体现出艺术造化道法自然的“在山满山、在水满水”之境,语言渐趋枯淡腴润,而真味愈久,颇具“点点滴滴洒江秋”的晚郁气象。我们看他的《倒流河》,时而涓流腾挪,时而行水流深,运势入笔,朴素拙缓,在泥土的尘埃里,悉数将民间躁动复变缩影,织进乡民生活的光网里。作者在回环往复又绵密细腻的惆怅调子里,来反观现代性变衍中传统乡土秩序的溃败和错动。细碎拉杂、闲言俗事却别具韵味,悠长而冲淡,在历史生存浑沦不明的困惑里,充满着乡土叙事的现实关怀,感慨遥深,倒真可谓是“弹虽在指声在意”。

贾平凹小说艺术文体多样化的探寻,往往呈现为自觉的散文化、生活化的倾向,往往形成趋于情节淡化的叙述,更注重文字细处传神生韵的传统美感,并于深深的现代实感经验里,洗练富含间接意味的语韵表达,这与贾平凹倾心的传统文化熏染密切相关。他要在陕南故土的记忆与现实体验里,写下自己的生命感触和历史苍茫,也恰若风里生命轻吹细捻着日头,从这片玄黄的山川大地升起又垂落,兀自任风里光年:

“天上满是些疙瘩子云,船到了对岸,老笨又吸起水烟锅了,一边轻吹细捻,听烟锅子里的咕噜声响,一边望着下了船的人爬到了塄畔。塄畔上一簇一簇的白花。其实那不是花,是干枯了一冬的野棉蒿裂出的绒絮。河南的樱桃树已经开花了,而河北,绒絮还在风里扯着。”[11]

倒流河里摆渡船的笨笨,又一次令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联想到沈从文《边城》里翠翠的爷爷,他在风雨之夜阖然长逝,而今笨笨要在这水上往返间,裹着风尘,一再看遍世道沧桑,被风扯出的干枯绒絮,太多的乡情在这一片水里波动,摇撼着两岸。贾平凹的叙事也不乏戏谑的语言流布其中,民间俚俗戏谑语言叙述增强着散点透视叙事的文化功能,也往往别具蕴意,渗透出作者浓烈而深婉的民间生存体驗和哀悯的同情,也不乏对底层苦难中生死的注视和喟叹,出笔又落为如夜下枯灯的乡谈,一任浑浊的情感游走其间:

“四里外的村口一直有家小卖铺,挖煤的常在那里买酒喝。村里人把挖煤的叫煤黑子,煤黑子买了酒多半要先赊账,店掌柜就在墙上写了人名和钱数。有些账还在,人却在事故中没了,权当给烧了纸吧,店掌柜就在墙上那个人名上画个叉。不久,都在传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有三个人敲小卖铺的门,要买烟酒和方便面。掌柜见是煤黑子,说:不赊账啊?三人说:给现吧!天明后掌柜点钱,发现都是些阴票子。”[12]

传统农民在融入现代新的嬗变过程中,历经着原在乡土民间的蜕变和沉痛的代价付出,从农村离乡入城务工,纳入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征用中,乡土滋养的旧有民间文化极尽云散。在《倒流河》里是一群群被形象化地戏称为“煤黑子”的挖煤者,他们从生活贫困的河流南岸村镇来到煤矿富饶的河流北岸,不计生死地升降在漆黑的煤窑,“有些账还在,人却在事故中没了”,对于生命辛酸的哀感,叙述者出于沉实的近乎荒诞的戏谑,语言情感内在实则暗自抑制着莫大的悲凉,他在贴近“煤黑子”们、顺顺们的情感去写下他们的苦难和哀乐。

从上世纪90年代《废都》 《高老庄》 《怀念狼》到《古炉》 《老生》 《极花》,贾平凹堪称当代作家中最为执着而勤劳的创作者之一,幽缓物哀的寂思深蕴其中,为乡土叙事留下了独特的文学世界和艺术经验。对于当代小说叙事美学,贾平凹在传统文化中浸润现代审美体验,更多地形成冲淡至臻的物哀美学,既有生命流转无常,也有生存“世界苦”的谛听,尤其是步入新世纪后的近些年来,他的创作真力弥漫,在现下文学现场更显别具一格、自是一家。在渐近六十不惑之年的时候,他又写下《倒流河》、写下《老生》,要重返到一条河流里,一处处山水间,写下沧海桑田,浮沉无定,写尽山水人事,似乎要说的已然都在故事里了。在时代伴随着种种告别的文化解体消费浪潮下,欲望旗帜无处不在,文化断裂日益明显,混乱和凄苦、残酷和荒唐,也自有“清白和温暖”。传统乡村离我们越来越远,记忆里的遥望也恍若隔世,“话语之乡”渐隐渐逝的痛感里,他要在秦岭峰头的“过山河图”里“回岁”,沿着生命的“倒流河”,唤醒弥漫的历史风尘和记忆,唱尽“生命有时极其伟大,有时也极其卑贱”的哀歌。“风刮很累,花开花也疼”[13],河水涨岸,船自停在原处,倒流河边笨笨亦是老屋里的梦,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人重又站在光影交织的云河岸边,遥听众水浮响……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参考文献:

[1][2][3][6][13]贾平凹.老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318,318,318,319,321.

[4]张新颖.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活着》《秦腔》《天香》和这个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对话[J].南宁:南方文坛,2011:(08).

[5][7][8][9][10][11][12]贾平凹.倒流河[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5,4,5,12,28,4-5,6-7.

猜你喜欢

顺顺煤窑贾平凹
捉鱼摸鳖的人
贾平凹的手
孩子的心
尿湿的毛巾
月迹
贡献自己的力量
意会
意会
有关老师的好句好段
如此猖獗的小煤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