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出精彩 激活课堂

2019-09-10李嫣

教育界·A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教学绘本

李嫣

【摘要】如今,小学品德与法治课程结合了低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广泛使用绘本。绘本的场景化特点,便于教师进行解释说明,小学生可以参照绘本和文字深刻领悟其中的含义。在品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绘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本文对小学品德与法治教学中绘本融入方式进行讨论,希望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绘本;小学品德;生活教学

绘本常常出现在学龄前学生的读物中,绘本颜色丰富,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同时也能作为父母讲故事的素材。为了对接学生的学前学习习惯,小学低年级品德课教材中的每一课都有一幅或多幅童趣十足的插图,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教师该如何利用这些绘本呢?本文详细解析这些插图以及有机融入的其他绘本素材,帮助教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一、小学《品德与法治》教学中绘本的几种含义

1.代入情境,引导情绪

在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法治的课文《开开心心上学去》《拉拉手交朋友》中都有对应的场景画面,让学生对校园生活产生美好向往。一般来说,学生从家到幼儿园,再从幼儿园到小学,要经历两次心理难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父母以及原来小伙伴的依依不舍,童趣十足的绘本对于没有接受过小学教育的适龄学生而言,比文字或教师的劝说更容易打开心扉。《吃饭有讲究》中卡通式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顿生亲切感,似乎看到了自己在吃饭过程中的表现,能够快速进入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感受正确的吃饭方法,并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二年级《美丽的冬天》一课中,绘图出现的季节变换、白雪和雪人等,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2.由图切入,引发讨论

小学二年级的课文《周末巧安排》中,绘图涉及几个场景,生动活泼,向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可以选择的建议,教师可以借用这些绘图引导学生观察,继而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最后形成具体的周末安排,教会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二年级的课文《假期有收获》中有不少插图,展示了一些中秋节、国庆节的相关计划,通过这些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假期计划,最终让学生知道要利用有限假期做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要利用绘本引发讨论呢?其实这是源于学生生理阶段表现,二年级的学生多为八九岁,活力充沛、喜欢表达,讨论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和口才,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促进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3.活泼形象,促进思考

教材中不乏一些内涵深刻的绘图,这些绘图与课程内容相匹配,只是其代入情境、引发讨论的功能较弱,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作用是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学完本节课程后能够根据绘图贴合现实生活产生思考。思考是举一反三的过程,是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对于思维尚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这些具有开发思考价值的插图绘本,往往需要教师赋予其该方面的价值。例如,教师在一年级下册《新年的礼物》一课中,将教材中的绘图利用投影展示,然后进行引导:“同学们,看到了吗?这些都是新年礼物哦,大家喜欢哪种礼物呢?接受礼物的时候千万要对送给你礼物的人说谢谢哦!”

无论是带入情境、引导情绪,还是由图切入、引发讨论,抑或是活泼形象、促进思考,在绘本使用上,最好采取两种形式。第一,按照教材中的绘本采用喷绘技术制作成大幅作品,利于教师利用;第二,将绘本扫描进入计算机,融入具体课件中,便于幻灯片播放。

二、小学《品德与法治》校本教材融入绘本

课内绘本虽然具有“带入情境、引导情绪”“由图切入、引发讨论”的作用,但是从数量上无法满足教学,且在一些课程中,教材所配备的绘本不能针对当地情况,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如《可亲可爱家乡人》一课。这就需要课外绘本的介入,这就是所谓的校本教材的制作问题。校本教材中的绘本有以下形式:

1.幻灯片形式

校本教材与主教材相对应,当主教材教学内容搭配的绘本难以对接当地情况,便可及时切入校本教材。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绘本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制作技术,将校本教材中的绘本以动态形式展现,并配上一定的声效和文字说明。目前,社会对小学课堂融入视频存在争议,但笔者认为,现在正处于数字信息時代,因此在小学课程中融入电子技术是必然,不过教师应掌握其敏感度,以不伤害学生视力为前提。

2.卡片形式

在小学品德课中,校本教材中可以用多姿多彩的绘本卡片来烘托课程主题。卡片可以用小卡片的形式分发给学生,让其翻阅;也可放在教师手中,由教师进行挂图讲课。后者需要制作较大的卡片,便于后排学生看得清楚。当然,从情境教学来讲,卡片利用可尽显创意,可以是不同人物的绘本,也可以是风景,这些绘本可以组合成一个与课程有关的故事,由学生将其作为道具向全班学生讲故事。这种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能够在锻炼学生口才的同时,使其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对其品德塑造产生积极作用。

《品德与法治》是国家或者地区统一教材,其中配图往往难以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使用起来容易出现隔阂,所以笔者建议教师收集当地各种绘本资料,对应当地形成校本教材,这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

三、品德与法治具体教学方法中绘本的融入

1.情境教学法

品德与法治教学的难点是法治、道德、公民的概念,法治和道德的关系、公民和道德以及法律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相对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难度。情境教学法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具体的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绘本。

例如,在法治和道德关系的说明中,教师可以拿出“画地为牢”卡通画,说:“在西周时期,有一个叫武吉的人在街上挑柴,结果扁担断了打死了人,恰巧文王从此地经过,便画了一个圆圈当成牢狱将武吉关了起来……”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拿出两幅绘图,一幅是“自己用大锁锁住自己”,另一幅是“别人用锁锁住自己”,教师继续解释道:“道德是什么,道德就是自我约束,正如武吉被圈住之后,他没有动,进行了自我约束,没有逃走;法治则是这个圆圈,是外在约束。社会的稳定在于自我约束和外在约束的有效实行。公民就是这锁中的人,也就是在座的你我他,我们都要学会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同时我们也愿意接受法治的这种外在约束。那么老师问问大家,不愿意约束自己,也不愿意接受外在约束的人,好不好?”学生会大声回答:“不好!”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展示“车辆”绘本,一辆车正常行驶,另一辆冲向悬崖,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假如我们是一辆车,道德和法治是两个轮子,我们接受它们的约束,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行驶;若不接受它们的约束,结果怎么样呢?”学生们立刻回答:“出了车祸!”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绘本来讲述故事引出道德和法治,并通过生动的绘本讲解了道德、法治、公民之间的关系。

2.探究教学法

探究法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设定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在小学品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自我设定问题、自我制订学习计划、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总结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探究法与小学品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例如,在《可亲可爱家乡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配图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佐证家乡美、家乡人好客的资料,以图片为主。收集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对家乡再度审视和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家乡观念,这符合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一个不爱家乡的人,也难以被其他环境融入,更谈不上爱国,也不会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品德与法治教学中之所以用绘本,一是承接低年级学生在幼儿时期形成的看图学文的习惯;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并进行合理转化。绘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材上的绘图,要充分发挥其代入情感、引发讨论和促进思考的作用;另一种是课外绘本。两种绘本各有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搭配使用,具体有幻灯片融入和卡片融入等融入手段。

【参考文献】

周薇娓.回归儿童生活 营建童趣课堂——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童趣性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01):85-86.

林圣洁.绘本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Z2):64-65.

陈小琼.谈思想品德绘本学堂的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4):18-20.

陈慧君.“活”力课堂“绘”出精彩——以《我就是我》一课教学为例[J].吉林教育,2017(17):105-106.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生活教学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如何借助生活教学来增加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
让品德微课助力学生的情感体验
联系生活,尽显初中化学教学无限魅力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