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19-09-10刘玖洲
刘玖洲
摘 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数学知识,教师在讲课时,要将数学和生活緊密联系在一起,使小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下面,我从“一、注重实践,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二、紧密联系生活,将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三、借助微课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注重灌输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上,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讲知识,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缺乏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这些问题,我结合自身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注重实践,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小学数学离不开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便于小学生理解知识。小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来感知数学,使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例如,《测量》这节课主要是使小学生能够认识毫米、分米,我引导小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说一说1厘米里有多少个毫米,拿一把米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并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我组织学生测量自己的书本的厚度、长和宽、测量课桌、铅笔等文具,使学生在实际的情景和测量活动中,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能够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并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紧密联系生活,将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生活和数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导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数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例如,在讲《倍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联系了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感知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在植树节上,金色小学的同学植树,一共植了5棵杨树,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倍,问柳树有多少棵?我使小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方式来求柳树的棵树,同学通过摆小棒,第一行摆杨树的棵树,第二行摆柳树的棵树,最后得出柳树的棵树为5×3=15棵。我提示学生还可以采取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得出柳树的棵树,画出一条短的线段代表杨树,柳树画出3个杨树的线段的长度,得出柳树的棵树。将数学问题联系实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三、借助微课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进行数学教学,微课可以用于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环节中,运用微课可以帮助小学生预习知识,教师可以使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微课教学可以将图像等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的展示在学生前面,使数学知识更加容易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时分秒》这节课时,我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这节课主要是使学生能够认识钟表上的时间,知道时针、分针、秒针分别表示什么。我在微课上出示某个时间,使学生说一说画面上的时间表示几点。我出示了多个不同的时间点,使小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所表示的时间。我提问小学生: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表示()时,分针走一个小格表示( )分,时针走1个大格,分针走( )圈,是( )分钟。我提问学生:秒针从1走到2是几秒?秒针从2走到6是( )秒? 我还设置了填空题:1时=()分,1时30分=( )分,80分=( )时( )分。我使学生把钟表和对应的时间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钟表中时、分、秒的认识。在微课中,我出了一些判断正误的题目,比如:时针从8走到9,表示1个小时。( )分针从8走到9,经过1分钟( )。运用微课教学,使学生对时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展示更加形象,学生可以看到画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微课教学,将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教师要加强课堂的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 程小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9(05):58-59.
[2] 刘梦晨,周延军,高印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0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