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中生历史学习动机的实践探索

2019-09-10胡彦杰汪辉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阁史料政治

胡彦杰 汪辉

历史学习动机是指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驱力与外在诱因相协调,激发维持、诊断评价推进历史学习的内部动力。历史学习需要高水平的学习动机。[1]为落实核心素养,我探索提高高中生历史学习动机的唤起注意、回归生活、提升自信、满足成就感等策略。

一、唤起注意策略

针对历史知识枯燥深奥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为唤起学生的注意,我优化导课——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吸引注意、新奇多变——升华兴趣、问题探究——激发动机。

(一)优化导课,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应先声夺人,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例如,《明朝政治制度》一课我这样导入:辨析两幅美丑悬殊的朱元璋画像,提问:“这两幅画像是同一个人吗?为什么反差巨大?”,运用史料创设差异化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二)史料教学,创设情境,吸引注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解释评价。过去的事件一去不复返了。要认识历史就必须重视史料。基于内容主旨和学生实际,借助史料创设有意义的历史情境,基于史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吸引注意、加深理解,培养求真意识。

例如《明朝政治制度》一课,我选用典型性的第一手史料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集证辩据,诠释评价“内阁实质上是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步:通过图表,使学生明了明朝内阁制度建立的过程,理解明朝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变趋势:内阁权力越来越大,部权尽归台阁。

第二步;提出问题,明朝末年出现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但内阁首辅是否是宰相?教师引用《明神宗实录》和黄宗羲《明夷待訪录·置相》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从权力来源和职能角度,比较丞相和内阁大臣的区别。丞相权力是制度赋予和法定的,位高权重;内阁首辅权力是皇帝授予、非法定,位卑权轻,内阁是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明朝中后期出现张居正等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也不是以前的宰相。明朝内阁政治地位上升依赖于皇权虚弱的空隙。废丞相设内阁使皇权空前加强,也使中国传统政治从制度走向法术权术,强烈的人治色彩一目了然,使中国传统政治恶化了。

史料1:明朝后期,两度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史料2: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第三步:让学生整理图表“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央机构演变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失。明朝中央机构演变和朱元璋卑贱的个人经历、自私苛刻的性格有关,更受中央集权体制即将走上尽头的时代趋势影响。从政治传统、经济状况、时代特征和社会生活等视角,解释评价历史事件。

(三)新奇多变,引起兴趣

1.善用“奇”“异”,引发注意

高中生对奇闻异事很感兴趣。历史教学中,教师出“奇”不意,就能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学习《明朝政治制度》设厂卫时,我讲述了朱元璋问宋濂请客的故事,提出问题:朱元璋如何知道宋濂请客的细节?厂卫的职责、影响是什么?如果你是宋濂,你感觉如何?历史叙事使学生感悟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使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也使中国传统政治从公开走向秘密,使传统政治恶化了。

2.巧用矛盾,升华注意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人类在学习新知时,首先是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当已有的知识不能同化新知,便会产生不平衡,迫使学习者顺应、建立新的认知结构。[2]可见,新旧矛盾,正是激发变化产生顿悟的关键。设置 “矛盾”情境,可以升华认识,促进建构。

例如对于秦短命而亡的原因,学生有一个认识:秦亡于暴政。教师提出和学生已知相矛盾的问题,升华注意:“一个缺乏周密组织、仓促发动的陈胜吴广起义,何以云者相应、酿成秦末起义的洪流、埋葬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呢?秦仅仅亡于暴政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我再引导学生诠释评价秦暴政、大泽乡起义直接原因、六国臣民对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等第一手史料,得出秦表面亡于暴政,更亡于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一味重功利恃酷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和六国臣民短时期内未能建立其对秦的归属感和秦政的认同等社会心理等深层原因,暴政只不过是让这一天加速到来而已。

(四)问题探究,激发动机

问题探究是激发维持学习动机的好方法。例如《明朝政治制度》一课中,我优化问题设计,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问题链:“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有何危害?他采取什么措施变更丞相制度?产生什么影响?朱元璋又设立了什么制度?明朝内阁政治地位演变趋势是什么?明朝后期出现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内阁首辅=丞相?“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层层剖析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的原因、措施、影响和实质。

二、回归生活策略

回归学生生活,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例如学习《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一课时,我从晋元高级中学校名入手,讲述谢晋元将军率领八百壮士保卫四行仓库的故事,再引导学生回忆校史馆中新四军军史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利用校史,从学生生活出发,使冰冷的历史有了热度。

再如《大萧条下的资本主义世界》,教材归纳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直接原因是“分期付款和市场虚假繁荣”,导火线是“纽约股市的崩溃”。但我发现,如果仅用抽象生僻的经济学概念去演绎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超出了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即使学生“被动接受”教材语录,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我通过三张图表1929年美国国民财富占有率饼图(贫富分化严重)、1923——1928年美国投机收益指数与工资指数对比柱状图(股票投机猖獗)、1925年美国消费者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超前消费虚假繁荣掩盖危机)和文字材料(胡佛政府对经济风险自由放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自由放任政策是如何失去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控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无政府状态下进行,生产无限扩大使产品过剩日益严重,供需严重失衡,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三、提升自信策略

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教学设计应立足学情,搭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由易到难不断进入最近发展区,令学生体验成功。[3]但目前的历史教学,往往忽视学情、难易失当。尤其是文言文史料往往过繁过难,导致学生对史料看不清——字太小,看不完——字太多,看不懂——字太难。

例如《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课,内容主旨是“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互相印证和补充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方法”。教材选用了孔子《礼记.礼运》的史料,来演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国家产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但这段先秦文言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冗长繁复、晦涩难懂。学生很多文字都不认识,更不要说在短时间内,读懂史料、理解史料。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改变文意的基础上,我剪裁材料,减少文言文的字数;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材料,对材料加适当的注释和说明;并通过比较的方法,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把这段艰深难懂、容易引起歧义的史料改成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是谓小康”。

“采编译”降低难度,学生会读了,但仍然不理解。在学生理解“卡”住时,我根据史料设计几个小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孔子认为中国早期历史分为那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最显著特征是什么?选贤与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选拔标准是什么?选拔出了哪些部落首领?大人世及以为礼是什么政治制度?选拔标准是什么?选出了第一个国王是谁?禅让制向世襲制转变出现说明了什么?”在基于学情、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后,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禅让制向世袭制的变化”是国家出现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满足成就感策略

学生长时间在学习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就会“习得性无助”,最终放弃历史学习。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简化趣化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及时复习巩固知识,满足成就感。

(一)思维导图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学生之所以“喜欢历史,不喜欢历史课”,最大的理由是“历史知识繁琐复杂,怕背怕记”。[4]思维导图简化趣化知识点,构建核心知识体系,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长时段的基本特征。如《中世纪西欧》:

(二)及时复习,巩固知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启示我们:学习之后应及时复习。在记忆遗忘之前,再次复习。在《明朝政治制度》一课开头,我用两幅朱元璋画像向学生示范画像等文学艺术作品“作者心声”“ 社会风尚”“时代特征”的证史路径。但如果不及时模仿迁移,学生很容易遗忘。在其后的设厂卫中,我出示《明史》中“朱元璋问宋濂请客”的史料,让学生模仿迁移文学艺术作品的证史路径,及时巩固强化新知。

提高高中生历史学习动机,教师需基于核心素养和内容主旨、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设计,使学习内容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帮学生找准兴奋点、树立自信,获得满足。这样,学生把基于史料的问题探究作为一种自我驱动的学习活动,形成内在动机,从而达到培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目的。

【注释】

[1]赵亚夫:《对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成就动机状况的初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3](美)莱斯利·P·斯特弗,(美)杰里·盖尔,高文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4]刘军:《高中生对历史课程的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分析》,《历史教学》200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内阁史料政治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岸田内阁与日本政治走向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