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雷战》的真实原型

2019-09-10刘岳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海阳伪军民兵

刘岳

“不见鬼子不挂弦”

《地雷战》成功塑造了一批民兵形象,成为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银幕记忆这些人物的原型,同样充满传奇色彩

1962年元旦,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山东海阳实景拍摄的军事教学片《地雷战》上映。这部电影影响了几代人,许多经典台词如“不见鬼子不挂弦”“可怜我的探雷器”“土八路大大的厉害”等,至今还脍炙人口。影片成功塑造了赵虎、玉兰等勇敢、智慧的民兵形象,成为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银幕记忆。这些人物的原型,同样充满传奇色彩。

“爆破大王”赵守福

电影《地雷战》的主人公——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的原型有两个,他的姓来自海阳赵疃的“爆破大王”赵守福,名字里的“虎”字,则来自海阳文山后村的于化虎。

1940年3月10日,日军从青岛入侵海阳,在行村(即《地雷战》中的黄村)、小纪等地设立据点,残害中国百姓。1943年春,中共海阳县武委会在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介绍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摆地雷阵杀鬼子的经验;参谋杨兆龙传授了埋雷方法,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地雷。从此,海阳民兵与地雷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疃位于行村、夼里村、孙家夼村据点之间,是日伪军“扫荡”的必经之路。赵守福等民兵决心用地雷教训教训日伪军。

1943年10月的一天,200多个日伪军从行村据点到寨头村“扫荡”。吃午饭的时候,赵守福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来了精神:下午,鬼子一定从村西大道回据点。想到这儿,他来到村民赵同伦、赵乾江家,三人一合计,决定灭灭鬼子的威风。

三个人来到村西大道,在路西石堆、路东地瓜地各埋下一颗绊雷后,隐蔽在山枣埠顶的小树林里,静静地等着鬼子和伪军。下午三四时,队伍前段的伪军拿着抢来的东西,说说笑笑地朝村西大道而来。走着走着,“轰”的一声,伪军踩响了石堆里的地雷,后面的日伪军慌忙向东跑。这时,地瓜地的一颗地雷响了。两颗雷炸死、炸伤伪军7名。这是赵疃第一次炸响地雷,初战告捷。

鬼子、伪军吃亏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对付绊雷。他们用望远镜观察前方,发现地雷绊线后,将其剪断,取出地雷。赵守福于是又琢磨出了“头发丝雷”(又叫“马尾雷”),也就是用头发或马尾作雷弦,鬼子用望远镜也发现不了,走近后只能被炸。赵守福还总结出埋绊雷的技巧:埋雷地点要比周围路面凹一点儿,绊线与路面要有空隙,让鬼子踩得着。

望远镜不行了,鬼子又拿长杆子排雷。于是,赵守福发明了“长藤雷”(又叫“前推后响雷”)。这种雷不炸前面探路的伪军,也不炸被逼着开路的乡亲,专炸后面的鬼子大队人马。杆子排雷方法失败了,鬼子从日本运来探雷针、探雷器排雷,民兵们又研究出了“防探雷器(针)地雷”。这种地雷用电池发火,探雷针、探雷器一碰就爆炸。

地雷炸得日伪军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出动。行村据点的日伪军把四个围子门堵死三个,只留下一个南门进出。这还不放心,又在护城壕下专门设了一个登记所,盘查行人,以此防止民兵混入据点。登记所所长姓刘,满脸大麻子,是个铁杆汉奸。

1944年夏天的一个深夜,酷热难耐,赵守福、赵学法、赵华义等6名民兵,悄悄摸到行村据点南门东侧的灵山上。赵华义等4名民兵队员留下负责掩护,赵守福、赵学法每人带两个地雷,匍匐摸到南门。赵守福顺着壕沟爬到登记所,撬开窗户,跳进屋里,在门上拴了一个“开门雷”,又把另外一颗地雷放在刘大麻子办公室桌旁的废纸筐里,雷弦拴在椅子腿上。赵学法则在东南角碉堡门口、南门围门口,各埋下了一颗“封门雷”。

第二天一大早,伪军刚一开门,门开雷响;碉堡上的伪军慌忙开门想打听情况,同时被炸死。刘大麻子担心日军找他算账,急忙赶到登记所,一推门,脑袋就被炸开了花。几个伪军进来收尸,碰倒了椅子,拉响了废纸筐里的地雷,顷刻被炸死。十几个人被炸死,日伪军气急败坏,到处张贴布告,以5000元悬赏赵守福的首级。

1945年春,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问当时还叫“赵良桂”的赵守福:“你怕不怕掉脑袋?”

“怕就不当民兵了!”赵守福脱口而出。

许世友听了很高兴:“好!打败鬼子、收复失地。以后叫你赵守福吧。收复、守福,只有收复失地才会守住幸福啊!”

赵守福研制出30多种地雷,培训民兵爆炸手12000多名;参战200多次,创下杀敌183人的纪录。他先后被胶东军区、山东军区授予“爆炸大王”“山东民兵英雄”称号。1950年,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称号。

“活雷化虎”

和赵守福一样,于化虎的名字也是許世友给改的。许世友给于化虎改名,也是有一定根据的。文山后村四面环山,只有西南夹缝中的一个山口,沿河道通向赵疃、行村。有一次,于化虎从招远县武委会领来一颗25斤重的大地雷,上面写着“活雷化虎”四个字。他把地雷埋在墨石棚的石堆里,300多名日伪军从这里经过时,11人命丧黄泉。从此,“活雷化虎”的威名传遍了整个胶东半岛。

行村的西寺据点,四面是两人多高的围墙,外设三道铁丝网,还有一道壕沟。鬼子被地雷炸怕了,整日龟缩在里面不敢出来,不断地向青岛日军求援。1944年春,青岛的300名日军先开到莱阳市穴坊镇,然后准备秘密移兵行村。

于化虎决定乘机送雷上门。夜深了,他和侦察员老王带着4颗25斤重的大地雷,埋伏在行村外的庄稼地里,伺机进入据点。

不一会儿,只见四匹战马向着行村方向缓缓而来。那四匹马溜达了一会儿,又掉头向西,跑回去了。

“这是探路的鬼子,后面肯定有大队人马。”想到这儿,于化虎心生一计,决定跟着鬼子进据点。他在身边泥塘里一滚,成了泥人。随后往两条裤腿各塞进一颗地雷,手里又拎着两颗地雷,用老王的皮带把8颗手榴弹捆在腰间,挂一把刺刀、一把小镢头。全副武装后,他对老王说:“我进去如果地雷响了,人没出来,就是报销了,你向上级说一声。”

这时,西面大路上过来一大队日军。他们人马刚过,于化虎就光着脚,身负百斤重的地雷,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跟在后面。来到西寺,他三步并作两步靠上去贴在敌人队尾,趁鬼子进门混乱之机,溜进了据点,一闪身钻进了厕所。

据点里安静下来了。于化虎蹑手蹑脚摸到操场,趴在地上,拔出刺刀、小镢头,凭着娴熟的埋雷技术,迅速埋好一组子母雷。随后,他攀上城墙,把绳子绑在墙垛上,滑了下去,剪断三道铁丝网,回到了老王身边。

第二天拂晓,于化虎、老王和参谋杨兆龙来到西寺据点北面瞭望。9时,日军集合出操,只听一阵巨响,操场上黑烟滚滚……烟雾散尽,16具鬼子尸体被抬到门东,21个受重伤的鬼子被抬到门西,轻伤者不可计数。

这一炸非同小可,鬼子非常惊惧。没几天,据点里的鬼子一个不剩,全部逃回了青岛。

1944年5月,于化虎被授予胶东民兵“爆破大王”称号。此前,他用土枪、土炮和地雷,先后毙敌170余人。

“玉兰姑娘”孙玉敏

《地雷战》中的玉兰姑娘,飒爽英姿、机智勇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玉兰的原型,就是海阳小滩村的“女民兵英雄”孙玉敏。

烽台山下的小滩村,三面平原、南临黄海,距行村鬼子据点5华里。1943年夏天的一个深夜,5名武工队员到小滩村党员孙早夕家中商量事情,被日伪军围在了村里。晨雾中,敌人用刺刀把全村人赶到场院。鬼子让乡亲们挨个登记,想以此查出武工队员。可是,武工队员都被乡亲们当作自家人领去了。鬼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让一个伪军在脸上贴上黑纸,只露出两只眼睛,到人群里找八路军干部。这个汉奸找不到干部,便拉出了七八名妇女,毒打、侮辱……

孙早夕捏了捏藏在腰里的告急信,心急如焚,怎么才能送出去呢?就在这时,身材瘦小的孙玉敏挤到了他身边,扯了扯他的衣角,低声说:“我去给部队报信吧!”

孙玉敏接过信,卷成小卷,藏在了鞋帮里,然后大大方方地走出场院。

“站住!干什么的?”伪军哨兵端着刺刀拦住了她。

“上山挖野菜,家里没吃的啦。”孙玉敏手挎篮子,镇定地答道。

伪军见她身形瘦小、衣服破烂,用刺刀挑开篮子看了看,见没什么可疑的,就朝她踢了一脚,放行了。

离开哨兵的视线,孙玉敏一口气跑了8里地,把信送到了庶村。庶村、赵疃的民兵见信后,立即出发,边走边打枪。枪声惊动了正在向乡亲们放毒瓦斯的鬼子,他们怕遭到围击,仓皇逃窜了。

小滩村南面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日伪军第一次“扫荡”时,被民兵埋在桥头的地雷炸回去了,愣是没敢进村。第二次来“扫荡”,鬼子变狡猾了,不从桥上走,而从水里蹚。进村后,烧杀抢掠,乡亲们吃了不少苦头。

1944年的一天,行村据点的日伪军到小滩村抢粮。孙玉敏和孙藻训、孙春宽等人,把自家产的葫芦切开,放进9颗地雷,衬上防潮的东西,再把合缝处封严,巧妙地造出了土水雷。他们以摸鱼捉虾为掩护,将水雷埋在了河里。当日伪军蹚河时,9颗水雷全部响了,吓得敌人跑回了据点。

地雷炸得行村据点的鬼子胆战心惊,便从青岛请来工兵,用日本国内新发明的“二式探雷器”扫雷。这是一种便携式探雷器,由电池、搜索线轮、真空电子管放大器、小型显示屏等部件组成,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发现金属地雷。扫雷时,日军工兵紧紧盯着显示屏上的指针,远看就像盯着搜索线轮一样。一旦发现地雷,鬼子就用石灰画上圈圈;在怀疑有地雷的地方,则插上写着“雷田”两个字的小旗子,后面的鬼子便绕道而行。

敌变我变。孙玉敏等民兵就在日伪军必经之路上,画上石灰粉圈,以假乱真,而在圈外埋上地雷。除此之外,多用石雷,因为石雷几乎没有金属部件,探雷器很难发现。

中共胶东区党委提出“每人学会一套本领杀敌人”的口号后,孙玉敏苦练杀敌本领,直练得枪法百步穿杨、爬障碍物如履平地、埋地雷又快又好。她的这套本领,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1945年,穷途末路的鬼子垂死挣扎,疯狂“扫荡”海阳盆子山区。5月27日清晨,500多名日伪军扑向小滩村。民兵提前发现了敌情,布下口袋,埋伏在峰台山上,等着敌人往里钻。

等敌人进入伏击圈。民兵们土枪、土炮一齐上,日伪军一下子被打蒙了,慌乱地还击。孙玉敏发现20多个鬼子趴在山下一块坟地里,正在急急忙忙地架机枪。于是,她提着土枪,顺着山沟飞奔而下,离鬼子约70步的时候,开始开枪,一个个鬼子立马应声倒地。

在105天的反“扫荡”战斗中,孙玉敏用地雷5次炸中敌人,杀敌17名,被授予胶东“女民兵英雄”的称号。

炸到敌人心脏

《地雷战》中有一种地雷,赵虎称之为“天女散花”,其实就是碎石雷。民兵挖好雷坑,在地雷上放一块石板,石板上堆上碎石块。雷一炸,飞石满天,就像“天女散花”,專门封锁路口、海滩和河道。

除了石雷、“天女散花”、头发丝雷、土水雷外,海阳民兵先后创造了30多种地雷。

为防备鬼子夜间和拂晓偷袭,赵疃民兵研究出“火光信号雷”,只要被踩上,就会起火发出信号,向民兵报警。但火光往往被山丘挡住,他们又用缴获的信号弹,研究出“高空信号雷”,用拉火帽点燃信号弹,只要被敌人触动,就向高空发出信号,民兵就知道了敌人的来向。

地雷的花样很多。夹子雷:用老鼠夹子的弹簧拉响雷管,引起爆炸;连环雷:用胶皮收缩力将地雷拉响,专炸敌人的行军纵队;挂雷:把地雷挂在树上,树上的地雷与地面的绳子相连,敌人闯进树林撞上绳子即炸,大量杀伤敌人;滚石雷:在较圆的石头上打眼,装进炸药,从山顶滚到山下,专炸敌人的散兵队形。

1945年5月29日,日伪军500余人侵扰“五虎村”(即海阳西北部的纪家店、亭儿崖、笤帚夼、槐树底、摆驾岭五个村子),日军搜索队踩响了信号雷。西山上的“麻雀组”,东山头的“游击组”一齐开火,打得搜索队夺路南窜。日伪军赶到纪家店村北,又踩响连环雷;看见新土,怕有地雷,绕道而行,又踩响了头发丝雷;窜到纪家店,关帝庙后触响两颗地雷……就这样,500多日伪军从上午10时到下午3时,整整5个小时,走了不到5华里路,踩响地雷20多颗,只得退到索格庄据点,焚烧了30多具尸体。

“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影看不见。”海阳不仅地雷花样多,民兵们的地雷战法也多。鬼子进屋抢东西,就在门上挂雷,专炸登门敌人;鬼子来抓鸡,就在鸡窝旁埋地雷;鬼子拿水桶,就在水桶下埋地雷;敌人来抢粮,就在麻袋旁埋雷;敌人掀锅找吃的,就在灶旁埋雷;敌人翻箱子,就在箱子底下埋雷;敌人动桌子,水壶就会爆炸;敌人拿椅子,椅子连同鬼子一块上天。这出神入化的战法,直炸得鬼子和伪军叫苦连天,连连哀叹:“进入共区,如履薄冰,心惊胆战,寸步难行。”

《地雷战》中“渡边偷地雷”的故事,也取自真实的素材。探雷器发现地雷后,日军就用小铁锹起雷。“爆破大王”于化虎将计就计,搞了个假雷在上、真雷在下的子母雷。鬼子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专门对付排雷的鬼子工兵。于化虎和队员们又试制成功了土定时雷。这是硫酸和炸药混合使用的一种地雷,炸药填好后,放上一层蜡纸,倒上几滴硫酸,然后把地雷盖子盖上,把地雷埋好。鬼子把地雷起出后,回到据点一摆弄,硫酸就从旁边流进去,引起炸药爆炸。一天,日军地雷探索队挖出4颗定时雷带回炮楼。没过多久,定时雷爆炸,7個鬼子全被炸死。

下雨天地雷容易受潮,民兵一般在雨前就把地雷取出来。鬼子掌握了这个规律后,就在雨后出动“扫荡”。民兵们将计就计,埋雷时用油纸、麦糠等防潮物品将雷护严,雷嘴上扣瓷碗,防止受潮。1945年6月23日,雨后不久,日伪军到赵疃“扫荡”,陷入了地雷阵,伤亡18人。

《地雷战》中还有一个桥段,儿童团员没认出冒充成八路侦察员的汉奸,告诉他“不见鬼子不挂弦”。其实,这就是海阳地雷“专炸鬼子伪军、误伤自己人很少”的秘密。

为了对付日伪军的突然袭击,村村设有“瞭望哨”,山山设有“讯号树”。“讯号树”向南倒,表示西北方向万第镇的国民党顽固派来偷袭;“讯号树”向北倒,表示南面行村据点的鬼子来“扫荡”。

“讯号树”一倒,各村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团部为指挥核心,分工负责,一边组织民兵布雷,一边组织乡亲们转移。乡亲们转移后,民兵再挂上雷弦。敌人撤退后,民兵搜索完了,再让乡亲们回来。一个组员埋的雷,全组、小队长以上干部都知道,即使有人牺牲,别人也能起出他埋的雷。即使平时,乡亲们无论回家、种地或运东西,都有民兵护送。

为了保护乡亲,民兵们还主动出击,诱敌进入雷区。文山后村提出“敌人自哪里来我们到哪里炸”的口号,赵疃提出“把敌人挤到南山坡,保证敌人来一趟炸一趟”的口号;小滩村提出“迎头炸上去,炸到敌人心脏”的口号。

“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海阳民兵先后参加大小战斗2000多次,毙伤俘敌1500余人。海阳地雷战是海阳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人民战争的经典符号。

猜你喜欢

海阳伪军民兵
海阳地雷战
伪军大举进攻,绥东形势严重
别得瑟!央广“金话筒”遇上高冷女神
飒爽英姿女民兵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叛徒
我们的村庄
“民兵”一词的来历
“山东青年”注意民兵建设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