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那段艰苦岁月

2019-09-10王端阳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挖土芥菜父子俩

王端阳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对于几亿老百姓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衣食困难,特别是粮食的短缺。

记得冬天的时候,母亲迈着小脚,从生产队已收获过的菜地里挖回白菜根,削去硬皮,洗干净,放上盐巴,煮给我们吃。春天,母亲会从地里挖回许多野菜,拌上麸皮和一点儿面粉,做成糊状的青菜糊糊,就是一家人的一顿饭。槐花盛开时,她会挎上竹篮,拿上勾杆,捋回很多槐花,用开水氽过,晒干后收存起来,作为半年的菜食。

当时我正读中学,每天最后一节课一下课,学生们都像赛跑一样抢着去灶上排队。当时我正是吃饭长身体的时候,灶上每顿饭只有一大勺稀汤糊糊和些许面条、青菜,哪里能满足得了辘辘饥肠?

有几次星期天放假,我们几个同学结伴回家,几十里路,实在饿得走不动了,就到路边的胡萝卜地里,用木棍撬开黄土,拔出几个胡萝卜生吃。那时,学校也想尽办法搞勤工俭学,补贴灶上的伙食。我们曾去几十里外的山里挖药,开荒种地,采摘棠梨,至今想起,都还犹如眼前发生的事。

那个年代,农村人做饭都还是烧柴。每到冬天,农村有劳动力的人家都要在生产队的安排下轮流进山拾柴。轮到我家的时候,头天晚上,母亲就擀好杂面,炒好和菜(我们当地把芥菜丝和芥菜叶搅拌在一起,用清水泡制以供冬天食用的青菜),并蒸好一小锅红薯。第二天早上4时多,父亲就把我从睡梦中叫醒。父子俩吃了饭,就背上绳担斧镰上路了。

冬天的黎明,寒气逼人。我们徒步20多里,赶到山里,天才微亮。我们进到山沟,爬上山坡,开始砍柴。一直到把柴砍好,滚到沟底,由父亲整好柴,束好捆,关好担,我们才稍作休息。然后,父子俩就原路返回。

我们走到矿区工人食堂的时候,通常就到中午了。这时,我们放下担子,坐在食堂门前的路边,一边休息,一边掏出冰凉的红薯和窝窝头充饥。不久,我一身的热汗慢慢变凉,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又湿又冷,于是,我们就继续赶路。这时,我觉得轻松了许多。因为我20岁出头,很快就缓过劲来,而且父亲从来不让我负重,我有负担100斤的力气,他只给我80斤的柴担。但他总是自己超负荷负重,明明只有负担100斤的力气,却承担了120斤的担子。我要和他调换柴担,他坚决不让。每当我回头看到他艰难地行走,就一阵酸楚,眼泪涌了出来。我知道,父亲一路上怕我受累,尽可能给我减压,而对自已,就不管那么多了。

就这样,一个来回40多里的路程,到家时已是傍晚。一天下来,身上的衣服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衣背上白色的汗渍像云朵,印证着那个时代庄稼人的苦累和辛酸。

1968年腊月的一天下午,村里的妇女和学生在生产队水利工地挖土填河滩地(青壮劳力都被抽到了县上、公社、大隊的水利工地),歇下来时,有人抱来玉米秸烤火,不承想冻土被烤热,崖土垮塌下来,把3个学生埋在了里面。

当时,父亲正在不远处的麦地施肥,听到喊声赶紧跑来。得知我弟弟被埋在里面,慌张地一边喊着“辰儿,辰儿”,一边用手挖土找人。好在土层不深,弟弟的头被冻土块从两边卡住,尚有空隙可供呼吸。听到父亲的叫喊,弟弟用微弱的声音努力回应。父亲循声刨出弟弟。父亲将弟弟一直背到皋落街头的214地质队卫生所。当夜,3个伤者即被送到县医院抢救。那次事故,一个因伤势过重而死去,一个伤势轻尚无大碍,弟弟动了手术并在两个月后出院。

时间飞逝,一晃已经几十年过去了。好在那段岁月早已成为历史,还是让我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猜你喜欢

挖土芥菜父子俩
去月球挖土
走!去月球挖土!
最强“天团”月球“挖土”记
最强“天团”月球“挖土”记
家乡的芥菜
父子俩的假期
瓶中的信
虚惊一场
我们赢了
种子在黑暗中能发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