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自远:让月球记住中国人

2019-09-10林惠吴铭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登月欧阳嫦娥

林惠 吴铭

“走,到月球背面去”

“月球是人类共同的财产。‘谁先到达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利用’已成为一条潜规则。我们加快了科研步伐,希望早日为中国在探月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太空。在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2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上,人类开启首次“月背之旅”。

“嫦娥四号”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成功实施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

一颗陨石打开通向太空的大门

中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是一名地质专业毕业生,找过矿、学过核物理、参加过粒子加速器实验、参与过地下核试验……探月计划是他传奇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2013年9月,欧阳自远接受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自己的探月历程。以下为谈话节选。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派他的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送给华国锋主席两件礼品:一件是美国人带到月亮上又带回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另一件是一块月亮上的石头。华主席收到以后,说月亮上的石头能不能检测,科学院告诉他说有人研究,在贵阳。

后来这块石头被交到我的手上,我组织全国的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系统研究月岩样品。石头原来放在有机玻璃中,看起来有大拇指大。把有机玻璃砸开后一看,其实才一克重,只有一粒黄豆大小。

我只能用0.5克,全部解剖,看到底是不是月亮的石头。最后我们发表了14篇文章,我们把它是什么,它的年龄多大,它有哪些东西,全弄清楚了。美国人也佩服,没想到中国人居然解剖得这么清楚。

……

我从1958年开始接触陨石,到1993年提出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申请报告,用了35年时间。

一心只做追月人

“月球是人类共同的财产。然而,它毕竟是一个毫无政治边界的地方,‘谁先到达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利用’已成为一条潜规则。我们加快了科研步伐,希望早日为中国在探月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从40多年前第一次接触摸到月岩起,欧阳自远就将自己的命运与月球绑定在一起了。从研究地质到陨石,从申请探月到实现“嫦娥计划”,欧阳自远一心只做追月人。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神舟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让时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所长的欧阳自远看到了探月的希望。1993年,他彻夜伏案写下两万字的报告——《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军事、能源、经济等多方面阐述了登月的重要性,提交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家组。

“国家要求我们论证,一是必要性与可行性,二是要做出一个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中国到底该怎么干,三是具体设计第一次应该怎么干。”接下来的10年,欧阳自远不断同上层力争,跟专家、同事改进工程方案。他的妻子邓筱兰如此形容:“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回到家就是进书房、看书、查资料,家里的事儿什么都不管,饭做好了叫他吃就行,好的赖的都能吃,恨不得天天只穿一件衣服,家里小孩的生日永远记不住,大概就知道是几岁。”

2003年底,经过10年努力,一份关于“嫦娥一号”的综合立项报告送进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份报告上签了字,批准了中国月球探测第一期工程立项,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欧阳自远被任命为首席科学家。那一天是大年初二,欧阳自远带着4名学生,与探月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下了一趟馆子。他特地开了一瓶茅台酒,举杯时声音有些颤抖:“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今天,我们很幸运。”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步——绕、落、回,即一期突破绕月探测关键技术,二期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等技术,三期突破月面采样和返回地球等技术。因此,一期开始的2004年被称为绕月探测工程的开局年,这之后便是3年攻坚时光。3年里,每一个项目都离不开欧阳自远的参与,70多岁的他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在各个对接城市来回飞。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在西昌发射,它需要进入月球200千米使命轨道,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这个过程需要13天。

回忆当时,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我们睡不着觉,忧心忡忡。我害怕得手心流汗,怕它没抓住轨道。13天后,“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进入月球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一旁问他的感想,他脑袋一片空白,只能哭着说:“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2010年10月,“嫦娥二号”卫星升空,试验新的奔月轨道;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登陆月球,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等任务,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实现;如今,作为“嫦娥三号”备用卫星的“嫦娥四号”也成功完成了月球背面登陆的任务。未来,欧阳自远还要全身心投入到探月工程第三期,即“嫦娥五号”的工作中。

欧阳自远不喜欢谈困难。他觉得探月工程对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的繼承,自己现在所遇到的困难,是每一个重大项目的科学家都会遇到的,也是从前那些奋战在戈壁深处的老同事们经历过的。“有多少当年参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默默无闻奋斗了一辈子,最后怀揣科学理想走到生命尽头,直到埋骨戈壁滩,都没能看到自己的梦想实现。而我已经能看到梦想在宇宙深处展现的淡淡轮廓。”

每次听到媒体称他“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都会坚决反对,“中国探月工程的阶段性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结果,是成千上万人工作的结果,叫我‘嫦娥之父’,反而使我处于一个难堪的位置,所以我绝对不赞同这样的称呼”。相比外界给予的光环,他更愿意称自己是个“修地球的”。

2014年11月4日,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编号为8919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移动的演说家:探月一期也就是北京地铁修2公里的钱

在“嫦娥工程”中,欧阳自远的身份不仅仅是探月计划提议者、“探月可行性报告”撰写者、首席科学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移动的演说家。

为了推动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除了研究,欧阳自远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四处游说、呼吁,向公众和决策者宣传中国探月的重要性,一做就是十多年。

近些年,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参加三四场探月报告会。这样的会议在2004年前后更为频繁,当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刚刚批准了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但外界对探月仍然持质疑态度。大部分质疑是针对工程所需的预算14亿元。

“大家觉得我们在地球上有那么多事要做,西北大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瞎折腾去搞那个月亮干什么?何况上世纪美国和苏联搞了108次,现在中国人再做值不值,有很多很多的质疑。”作为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只能反复解释,不断在人群中游说。

那时,年近七旬的他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亲自撰写稿件,写了20多个版本的演讲稿。他对记者解释:“从官员、科学院院士、大学生到中学生、小学生,都必须让他们听得明明白白。”粗略统计,至少已有10万人听过他关于探月工程的演讲。最著名的便是拿北京地铁做比较的故事。当时,北京市公布地铁造价1公里7亿元,于是欧阳自远略带玩笑地跟大家说地球到月球大约38万公里,但探月工程一期也就是北京地铁修2公里的钱。他说:“其实我想让大家了解,我们就用14个亿。”

他希望以最平实的语言来让公众理解科学、产生兴趣、亲近科学、热爱科学。“如果听众没听懂,或者觉得没意思,那一定是讲话人的问题。”

十多年来,欧阳自远每年都会对自己的科普报告做统计,平均每年52场,面对面听众3万余人。

2018年,欧阳自远在一次采访中說:“我已经83岁了,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了,我觉得可能做不完,所以希望能够多花一点儿时间,能够把它做好。”

耄耋之年的欧阳自远将剩下的人生岁月和奔月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亲眼看到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到月球上去,是中国人的一个梦,也是全人类的一个梦。”

美苏曾想用原子弹炸月球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8年至1976年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曾展开一场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技术竞赛。这是人类第一次月球探测高潮,在这次探月热潮中,人们仅在月球正面约占全月面积5%的区域的9个地点取样返回,月球车在月球正面巡视勘察最远距离仅37千米,对月球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和肤浅。

美苏都曾想过炸月球。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原因是一旦发射失败,原子弹落到地球上,后果不堪设想。

从60年代初期开始,这场太空竞赛的“胜利标志”变为率先登月。尽管如今距离美国首次登月已过去50多年,但仍有人认为美国人登月是骗局。

人们认为登月是骗局的一个理由是美国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活动时,在月面插上美国国旗的一张照片,显示国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风,因此该图片被认为作假。

其实国旗并不是风吹起来的,这面国旗上端有一根横杆,正是这根杆子将旗子展开,飘动的样子也不是风吹的,而是航天员在插旗时使旗杆产生摆动,正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阻力,所以这种摆动在很长时间后才会停下来。

欧阳自远也在一次讲座中认为登月是真实的,并作了详解。他提到,40多年来4亿人向美国航天局求证过这个问题,但美国航天局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回答。在欧阳自远看来,这场大讨论激发了人们对月球的好奇与求知,是一件史无前例的科普运动。

猜你喜欢

登月欧阳嫦娥
我有一个“登月梦”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我家的健忘老妈
人类登月50年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筋斗云
心比天高一支笔 登月去
欧阳丽作品
“嫦娥”为何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