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潜能生 家校共育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2019-09-10林卫红
林卫红
摘要:面对潜能生,家校要基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共同的育人目标,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积极寻找提高家校合作的最佳途径,采取正确、有效的打开方式,让家校做到共情“知心”,达到“心相印”;共读“知慧”,促进“情相连”;共育“知行”,实现“手相牵”,从而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活动系统,融合共育,积极引导潜能生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增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德育主体良性发展。
关键词:潜能生;家校共育;知心;知慧;知行
面对在学习态度、自制力、自信心、行为操守等方面相对薄弱的学生,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共同的育人目标,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积极寻找提高家校合作的最佳途径,采取正确、有效的“打开方式”,让家校共情“知心”,达到“心相印”;共读“知慧”,促进“情相连”;共育“知行”,实现“手相牵”,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多元合作,融合共育,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潜能生不断糾正行为上的偏差,克服性格上的弱点,跨越学习上的障碍,激发向上的潜能,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德育主体的良性发展。
一、共情“知心”,达到“心相印”
家校共育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长与学校在共育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只有构建了良性的家校关系,才能彼此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达到心灵相通、情感相牵,才能唤醒每一颗向善、向上的心灵,促进学生成长。这是家校共育最基本的打开方式。
用“心”沟通是打开家校合作之门的绝招。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时候,在转化潜能生时,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有时会处于相互脱离、相互疏远甚至相互指责、对立的状态。为促进家校同频共振,家校之间彼此需要共情“知心”,达到“心相印”,家长和教师会在交流沟通中构筑温馨的,具有温情的联结,即在尊重与信任中彼此有温度,让教育成为“心”的教育、暖的教育。
因此,在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时,教师要克制不良情绪,以平和的心态与家长进行心理置换,站在家长的角度上积极引导。这些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往往缺少安全感,具有焦虑、无助及敏感性,教师要用真心打破与家长心灵的藩篱,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让有着强烈的被关注、被信赖、被引领需求的家长能与教师在“知心”中,成为家校教育的同盟者和合作伙伴。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就会形成齐心协力共育的良好氛围,也会促进家长与孩子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亲情的连接与情感教育激发孩子向上,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有勇气和力量去及时改正不良习惯,获得成长。
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首先要创设属于孩子的独立成长空间,要做到彼此倾听、倾诉;为建立融洽的亲子沟通关系,家长要善于从孩子的表情、肢体语言等细节及时体察孩子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达到情感的共鸣;要适当放下手中的工作,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去弥补孩子情感上的缺失,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满足其心理需求。
其次,家长要正视孩子的问题,不能用暴力的方式管育孩子,以免导致孩子在校以暴制暴;要改变不恰当的教育模式,采取正面管教的教育方式;不要一味指责孩子的过错,也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甚至是无理的要求。要多用言语向孩子表达爱,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喜悦的环境,用爱提供给学生成长的营养。当孩子暂时还没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时,要接受并尊重他,不能有放弃教育的念头;要给孩子合适的生态环境,帮他建立安全感。
二、共读“知慧”,促进“情相连”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要把让家长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作为有力支点,让家长不断提升教育理念,达到共读“知慧”,对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方向同步,家校之间达到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融通,家校就能创建相互信任的平等的伙伴关系,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深度融合,合作共生,有力促进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用有温度的教育情怀去智慧育人,共同引导潜能生学会做人与做事,培养阳光、自信、向上的孩子。
家庭文化是一个家庭的魂,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家长负有对孩子的精神上进行引领的任务。为了提升家校共育的成效,家长首先要确立主体责任,发挥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形成好思想、培养好品格、养成好习惯;同时,针对潜能生,学校要认真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的症结所在,以“尊重、理解、信任”为核心,把家庭教育系列课程分为“确立家庭教育观念、构建幸福和谐家庭、引领孩子健康成长”三大部分内容,帮助家长确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对自我角色有正确的认识,能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身成长的历程,自己既是抚育者、陪伴者,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和引领者,是对孩子终身发展最为重要的角色;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时期,父母都要正视自身的成长,不断学习,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成长规律及教育策略,进行自我觉察,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智慧的增长与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家长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培养心灵和谐、完满的人。
低中年级的潜能生的问题多体现在学习不主动、不自律,上课效率低、生活上不独立,与人交往时易起冲突。高年级则体现在专注力较缺乏、浮躁,有些孩子已处于青春叛逆期,情绪管理上较欠缺、自私、自控力较差,与家长无法实现良性、有效的沟通,导致其无法很好地接受教育帮助。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家长的需求,针对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焦点问题,学校对这些家长和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举行专家讲座、育儿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线上线下主题式阅读讨论等丰富多彩的家长读书会活动。学校积极邀请专家做“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经营和谐的亲子关系”等专题讲座,用形象的案例、生动的情景创设,妙趣横生的互动参与对家长进行亲子沟通的教育,使家长明确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懂得建构亲子间的情感依恋,为良好的亲子教育提供前提。
家长们要把尊重、陪伴、沟通作为家庭教育的前提,学会平等地与孩子相处,积极创设尊重、成长空间,建立良性的沟通模式,真正解读学生的心理密码,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问题,在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应避免“单声道”,而是要多采取“多声道”交流,与孩子相互理解、平等相待,把成长的权利交给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孩子顺利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当然,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学校还可以创新和丰富家长学习方式,拓宽学习内容,采取家校共读的方式,举行班级读书会,期初推荐适合家长阅读的书目,采取线上线下读书活动,观看电影视频、开发亲子教育等系列家长培训课程,让家长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校要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引领,让他们认识到每个孩子独一无二,其他家庭的经验无法完全复制,必须因人而异,这才是明智家长必须要成长的一步。
有很多班级的家长和教师在班级读书会中一起阅读《正面管教》一书,就家庭教育中如何和善而坚定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问题进而讨论,积极寻求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学会表扬、奖励和鼓励孩子,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合作、自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的成长成为充满希望的爱之旅。家长们收获良多,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有诸多误区。学校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家长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作为家長自我教育的过程,并让家长不断地自我提升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智慧,让家庭教育逐步走向良性教育的发展轨道,帮助孩子走好人生之路。
三、“知行”共育,实现“手相牵”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合伙人。首先要强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主体作用,注重家庭内部父母之间的“知行”统一,更要注重家校携手。我们应根据学段衔接,依据并遵循德性内生的原理,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保持家校教育观念、培养目标的一致,“知行”共育,实现家校“手相牵”,帮助学生寻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有效提升自尊、自信和是非感、社会责任感,学会社会和情感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促进学生道德内生,形成健全的个体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在家校共育中,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亲子活动、社会实践和家庭互助为特色,指导家长打造家庭文化、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创建学习型家庭,构建有特色的家庭文化,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学校可以结合读书节、体育节等活动,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等活动,由父母一起带孩子做运动、阅读书籍。
学校充分发挥班级家委会的组织、沟通、协调作用,以家长读书沙龙为主线,成立“妈妈俱乐部”“爸爸俱乐部”,开展读书沙龙、亲子读书活动,家长在书籍中用共读关照孩子的成长,用共情联结情感,孩子也在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浸润中、在家长细心的关怀和教养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论坛”和家长义工活动中,学校举行小型多样的家长会,针对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培训,共同对话,形成共识,积极进行正确的管教方式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开展情绪管理、力戒网络成瘾及青春期叛逆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将父母的角色带入教育中,有效促进家长群体素质的提升,创设幸福的家庭文化及和谐的校园文化。
(二)提升家长的责任意识
在家长的相互讨论、分享教育中,针对遇到的问题,我们应提升家长的育人责任意识,有效指导父母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注重父母的优势互补,尤其是要加强父亲对母亲的支持作用,提高其亲子关系体验,提升共同养育能力。父母双方共同在孩子的各个成长阶段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获得体验,对孩子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审美教育、自然教育和内省教育,共同教导孩子成长路上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完善孩子的人格。
在“知行”共育中,家校教育时空还要更加紧密衔接,才能真正实现“手相牵”,让教育智慧体现在合力中。家校要针对这些思想叛逆、自制能力差、学习成绩差、不善交往的潜能生,在“品德、学习、行为、心理”这几个方面积极创设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不断进行发现与激励,让这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身成长的满足,从而不断强化主体意识,更加主动、自觉地成长。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帮助他们从小形成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诚实守信、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更加有自信、有动力、有行动,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采取有效的帮扶策略
1.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家校要双向发力,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他们改变自我的前提。为促使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可以细化“诚信有礼”“行为文明”“热爱学习”“热爱劳动”“与人交往”这五项评价的标准与内容,引导学生每周填写自我评价表,寻找自己的不足,反思自我,调整措施,随时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写下“什么时间我被表扬了,得了多少星数等”,使学生每天都有看得见的进步,都有成功的喜悦,并由伙伴、任课教师家长共同评价。这五项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文明行为素养的形成,又涵盖学生合作交往品质的形成,使学生较好地把个性的内部状态和道德品质包含在自我评价的范畴内,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更好地认识不足,在反省中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目标,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要引导学生发现自我
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一朵花,每朵花各有其花期,我们不要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而是要尊重教育规律,静待花开。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寻找适合的教养方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每个孩子都有个性、有需求,读懂孩子,才能真正爱孩子,根据学生内心希望得到爱,希望被肯定,希望被关注的特点,家校要凝心聚力,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创设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要经常看到孩子的努力与进步,教师要因势利导,在亲子活动中不断创设情境,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受,培育孩子的自尊、自信,使其感受到理解与接纳的快乐,在家长给予的自我成长的机会中,逐步树立信心,使教育更具有实效性。教师还要热情地敞开胸怀,接纳这些学生,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优势,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如让孩子发挥特长,担任班级小干部,不断唤醒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与自我的不良行为习惯作斗争。
3.要引导学生发展自我
家长和教师携手并进,要以满腔的热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通过积极建立具有激励、导向功能的自我发展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唤醒、激励学生不断向上,促使学生内化与自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我与自己比”的活动中,针对学生自身自控力差、易怒、冲动,或是自我调节困难,难以遵守规则和指令,应对挫折能力不足等问题,引导他们个人制订奋进的目标;让学生每天睡前进行三问:“我的品德进步了吗,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表现令人满意了吗?”以及每天课堂表现的“四想”:是否真正做到尊重老师了,是否影响同学学习了,是否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了,学习是否不断进步了。这样,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不仅善于反思,还增强了对自我的认知。
家长则要重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由内萌发感悟的力量,不断进步。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的好队员”“学榜样精神,树文明新风”“做最好的自己”“我爱我家”等自我教育系列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我们让学生展示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冲动,让学生逐步具备德育内生力和内省力,具有助人利他、奉献社会的良好品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10).
[2]谭虎.家校合作 优势互补 共塑未成年人健康人格[J]中国家庭教育.2006(4).
[3]孙改仙.中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2(8).
[4]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J]守望新教育.2017(7).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