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家风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2019-09-10
2019年9月7日,袁隆平迎来了90岁的生日,成为一名“90后”。接受采访时,他说,自己的生日愿望是希望今年的示范田实现亩产1200公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当记者提起退休的話题时,他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能工作就行。”其实,袁隆平的世界很大,大到装着全球的粮食安全,但袁隆平的世界又很小,小到只有水稻。
我就要学农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当时北京还叫北平,他是“隆”字辈,便取名“隆平”。
光脚泥腿、褶皱白衫是我们对袁隆平的印象,一般人认为他应该是农民出身,但实际上袁隆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袁隆平是这样回忆自己家庭的:
我父亲袁兴烈生于1905年,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在县里担任过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他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再后于1947年底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任职,做事务科科长。
我母亲华静,原名华国林,是江苏镇江人,生于1902年。母亲早年在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就在安徽芜湖教书。在这期间,认识了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的父亲,后来他们结了婚。
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的英语是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后来上学,我的英语课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袁隆平兄弟姊妹六人,他排行老二,故取名二毛。因属马,大家又称他为“小马驹”。袁隆平童年所处的20世纪30年代,日寇的铁蹄正践踏中国。仅1931年至1936年5年间,袁隆平就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袁兴烈对他们的教育从未有过丝毫的放松,不管辗转到哪里,都把他们送进学校读书。“我们家自曾祖起,就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长在这个家庭中很幸运,是这一传统的受益者。”袁隆平说。
袁隆平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不服输的精神,正是父母给他的最好礼物。
关于袁隆平为什么学农?他是这么回答的:
我之所以选择学农,其实缘于从小产生的志趣。那是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郊游,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那个园艺场办得很好,到那里一看,花好多,各式各样的,非常美,在地下像毯子一样。红红的桃子结得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当时,美国的黑白电影《摩登时代》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水果什么的,伸手摘来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学农。
随着年龄的增长,愿望更加强烈,学农变成了我的人生志向。到了考大学时,父亲觉得学理工、学医前途应该会很好,但我却想学农。母亲也不赞成我学农,她说学农很辛苦,那是要吃苦的。我说我已经填报过了,还说她是城里人,不太懂农家乐,有美好的地方她没看到。我还跟她争辩农业的重要性,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父母最终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我如愿以偿地进了私立相辉学院的农艺系。
说实在的,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
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也因而出现了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家。
(责编/王文彩 责校/袁栋梁 来源/《袁隆平口述自传》,辛业芸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