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献爱心 如何更放心
2019-09-10
从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到2017年9月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上线,互联网慈善正逐渐走入专业规范的轨道。“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日渐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新风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民政部指定的12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全年总筹款额超过25.9亿元,其中筹款过亿元的3家分别为腾讯公益(16.25亿元)、蚂蚁金服(4.87亿元)和淘宝公益(2.98亿元)。
信息传播快、筹款能力强、参与门槛低……在互联网给公益打开“另一扇窗”的同时,全社会对其公信力和透明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互联网公益最大优势在哪?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与互联网公益是一回事吗?社会各方如何更好地认识并参与互联网公益?
“连接”已成为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最大优势
互联网公益呈现出的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认为,“连接”已成为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最大优势。利用社交网络和移动支付的相关技术,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门槛,让爱心用户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想捐就捐”。“在互联网公益出现之前,除了超市门口的捐款箱,几乎没有小额捐赠的‘场景’。而且爱心人士把零钱放进去以后,跟受助对象并没有发生联系,不知道谁是受益者、受益几何。”
根据腾讯公益平台公布的实时数据计算,截至2018年5月底,腾讯公益平台近36亿元的善款总额来自1.6亿多人次的捐赠,平均每人次的捐款额在20元左右,而善款另一端“连接”着5506个慈善组织的41546个公益项目。互联网不仅让小额捐赠更便利,还能让公益行为的影响持续下去。孙懿介绍,通过建立项目反馈机制,捐赠人能实时跟踪项目的进展以及资金使用情况,使“连接”更加紧密。
透明度与公信力
虽然相比于传统公益,互联网公益更加透明化,但是随着多起通过互联网手段诈捐、套捐事件的出现,当前互联网公益也在经受信任危机。
据记者调研发现,目前互联网公益尚存三大短板:一是作为线上流量的巨大载体,一些互联网公益平台资信不全,对用户审查不严,这也是互联网行业的通病;二是出现诈捐、骗捐事件后的追讨无力;三是此前国内缺乏直接应对网络公益的相关立法。
为此,民政部门近些年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201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对网络募捐的平台权限做出了明确规定。经过一系列的报名和严审程序,民政部先后分两批公布了包括腾讯公益、新浪微博(微公益)、轻松筹在内的2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名单,这意味着网络慈善進入“固定入口、统一监管”时代。
对此,行业内人士认为,官方认证网络捐款平台提高了互联网公益的准入门槛,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互联网公益的公信力,也对诈捐、骗捐等行为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同时也更利于政府的监管。
“泛公益”的界限
是不是只要发生在网络上的捐助行为就属于互联网公益呢?
2017年7月,民政部发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公开募捐信息不应与商业筹款、网络互助、个人求助等其他信息混杂。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应明确告知用户及社会公众: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项目真实性由信息提供方负责。个人为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提出发布求助信息时,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并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
专家指出,个人求助通常是为本人或亲属的需要而募集资金,根本特征是“利己”;慈善组织发起的慈善活动受益人是“不特定大多数人”,因此《慈善法》所规范的慈善活动必须是“利他”。“虽然个人求助不在《慈善法》的管理范围内,但对于个人为了解决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难,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发布求助信息,《慈善法》也没有禁止。”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赵文聘介绍。不过,根据相关规定,平台应当在显著位置向公众进行风险防范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信息,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等。
针对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中出现的一些“诈捐”“骗捐”“虚假信息泛滥”现象,赵文聘说, “从法律上讲,个人求助产生赠与关系,与公益慈善行为性质不同,如果出了问题,很难依照《慈善法》追究法律责任,通常也只能是进行道德上的谴责。”赵文聘建议,应加快制度建设,细化、强化平台监管和风险提示责任,着力通过建立和实施红黑名单制度,引导求助人守诚信、讲自律,同时积极宣传捐赠、慈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不诚信行为加大联合惩戒力度。“公众对于互联网公益的边界要有明确认识,谨防爱心被忽悠。”
建立“公益信用”
专家介绍,在社会公益组织的规范管理方面,国外一些做法可以借鉴。比如,英国通过设立慈善委员会进行专业监管,同时司法体系也承担着监管职能;在美国,慈善导航网等民间慈善评级机构使官方与民间合力形成了一套信息披露、信息分析、信息发布、惩罚的机制;第三方评估监测在德国享有较高信誉,德国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等第三方评估机构和德国基金会联合会等协会组织通力合作、相互监督,形成了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
孙懿表示,希望互联网用户通过对一个议题和方向的持续关注,让公益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未来还将尝试建立“公益信用”,帮助用户积累善行。“中国有句俗话叫‘好人有好报’,公益平台也愿在不断积累善行的过程中,为用户增添新的价值。”(综合《人民日报》《公益时报》《南风窗》、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搜狐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