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艳平:我为“囍”字痴

2019-09-10兰丹凤

中华瑰宝 2019年3期
关键词:马家物件王安石

兰丹凤

你了解“囍”字吗?又是否想过要收藏“囍”?当成百上千件带有“囍”字的物件摆在你眼前,你会有什么感受?

人们总是容易忽略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囍”字。剪纸、茶壶、搪瓷盆、椅子、被褥、帽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囍”字,或雕刻或印刷或粘贴,装饰着我们的生活用品,可谁又曾留心过这些“囍”字?又有谁会一掷千金将之收藏?

生活在北京的王艳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深爱着“囍”,也收藏着“囍”。“我觉得,中国的‘囍’字,不论是在字形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极具美感。首先,它是对称的,就像两位婀娜多姿的舞者,舞姿一致又和谐。其次,‘囍’文化是热烈而又喜庆的。‘囍’字含有四个‘口’,寓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总之,‘囍’字有一种让人高兴、给人幸福感的特质。看到它,你会从心底生出一种欢喜之情。”王艳平笑着说道,语调中饱含热情。这正是她收藏“囍”字的原因。

一见钟“囍”

三十多年前,王艳平离开了工作多年的中央芭蕾舞团,结束了自己的专业舞蹈演员生涯。她为芭蕾舞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此后,她又陶醉在“囍”之舞韵当中。

在收藏“囍”字之前,王艳平在电视中见过收藏了一千把勺子的外交官,在纽约观赏过挂满西式瓷壶的茶店,这让她对收藏产生了兴趣。最初,她跟着一帮朋友在古玩市场“淘宝”。物件倒是淘了不少,但谈不上多么心动,只是享受这种“淘宝”的乐趣。直到1999年,她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个玉挂件,小小的白玉,上刻醒目的“囍”字。那种惊艳和欢喜之感瞬间击中了她的心。当时,王艳平就决定,往后只收藏“囍”字。

“囍”字就像两位舞者,一直在王艳平心中翩跹起舞,让她向“囍”而行。二十多年来,王艳平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收集了几千件带有“囍”字的物件,包括戏服、帽子、鞋、椅子、婚床、木柜、陶瓷、旧结婚证书等。这些物件绝大多数都是近现代的民间生活用品,其中,儿童帽600余顶,旧结婚证书700多张。年代最久远的是一件清代百花戏服,上绣百花,下坠流苏,“囍”字就绣在正前方的流苏上。

心中有“囍”

王艳平到底有多爱“囍”呢?她说起了一个与旧结婚证书有关的故事。

一次,王艳平听说北京潘家园有家古玩店售卖旧结婚证书,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潘家园。从橱窗中,她果然看到不少带有“囍”字的旧结婚证书,但因去得太早,店铺还没开张,她只能先到别处逛逛。结果,等她再回来时,却看见一个男人刚刚买下那些旧结婚证书。王艳平想让人家转让却被拒绝,不死心地问:“大哥,我能去找你吗?”买主莫名其妙地反问道:“找我干嘛?”其实王艳平只是舍不得那些旧结婚证书,想去看看而已。

虽然之后王艳平收集了不少的结婚证书,但她对此事依然久久不能忘怀。“当时,我真的感觉特别心痛,就像自己身上的肉被割了一样的疼。那位店长看到我这副表情也不忍心,承诺以后会帮我找‘囍’字。这件事也让我明白,我对‘囍’字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无法自拔。”王艳平说道。从那以后,王艳平更坚定了自己收藏“囍”字的决心,至今未休。

在收藏“囍”字二十多年后,王艳平将其心路历程和她所收藏的“囍”字物件的图片集结成著,出版了日历《天天有喜》和图书《收藏幸福》。同时,王艳平也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今日美术馆、北京798艺术馆、莫斯科东方艺术馆等举办“囍”文化展。2018年底,王艳平不远千里赶赴上海,在上海艺术馆举办了历时一个月的“囍缘—王艳平‘囍’文化收藏展”。

“囍”字由来

谈起“囍”字,王艳平也提及了中国的“囍”文化。在中国文字里,“囍”字极为特殊。说它是字,却在汉语字典中无处查询。若说它不是字,我们却惯常地把它读作“喜”,其“双喜”之意人人皆知。其实,“囍”字更像是一种符号、纹饰或吉祥图案,故也称“囍”字纹或双喜纹。“囍”字纹早已深入我们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喜庆场合,绝少不了它。

那这“囍”字又是从何而来?据传,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青年时赴京赶考,路遇一马姓人家。其时正值元宵佳节,这马家大门口不仅高挂走马灯,灯下还悬一联,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这一联别具意味,是马家的招亲之作:谁要是能对出下联,谁就能与马家女儿喜结良缘。当时的王安石并没有对出下联,但也记住了这个上联。

汴京考试时,主考官指着衙前的飞虎旗出题:“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要求对出上联。王安石心里一动,脱口而出马姓人家招亲的那半副联。考官一听大喜,频频颔首称许。归乡途中再遇马家,王安石见招亲联依旧无人对出,便以面试的出联回对,顺利被马家招为女婿,结成了一段姻缘。

这时,又传来王安石进士及第的喜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真是双喜临门。欣喜不已的王安石立即在已写就的“喜”字旁又加上一个“喜”字,成了连体的“囍”,并贴于门上。此后,寓意吉祥喜庆的“囍”字便流传于民间。

虽说稗官野史不足凭信,但在明清时期,“囍”字却已真正流行起来。那时,“囍”字已成为一种民间常用的装饰纹样,被广泛用于铜器、瓷器、布帛、家具、木雕、服饰、书画,尤其是剪纸、年画等领域作为装饰之用,寓有双喜临门、喜上加喜之意。在清代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囍”字纹更是极为盛行,宫廷内院也在影响之列,但各个时期表现手法不一,主要是字体各有不同,在民间就更为灵活了。王艳平收藏的那件清代百花戏服上的“囍”正是那个时候“囍”字纹的一个缩影。

“囍”的艺术

王艳平把自己收藏的这些“囍”字物件称为来自民间的艺术品。“这些物件,每一件都来自民间,都与现实的人产生过联系,背后都有着与人相关的故事,都承载和体现着人们朴素的情感与艺术创造力。”王艳平说。

的确,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要么是宫廷制造、要么出自名家手笔的名贵文物,往往容易忽视那些来自民间的、看起来普普通通却又别具匠心的艺术作品。“就像我收藏的那600顶帽子,初看它们很相似,若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虽然它们都带有‘囍’字,但除此之外,它们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这难道不是民间艺术的体现吗?”王艳平说道。一位意大利外交官夫人在参观了王艳平收藏的帽子后,不由感叹道:“这些帽子让我认识到中国民间艺术是如此精深,完全不是我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浅薄。”

还有张红漆四脚椅子,靠背中央雕刻着四四方方的“囍”字,而字两旁分别镶嵌着两塊小小的镜子,椅子底座还能展开,展开后正好合成一把小梯子。“一把小小的椅子,又能坐,又能作梳洗之用,还能当梯子使,一举三得,物尽其用。制作这把椅子的人真是心灵手巧。”王艳平说。

当这些来自各个年代的物件齐聚一堂时,它们不仅是“囍”字大集锦,也是中国人生活智慧的荟聚,更是一部年代变迁史。多少物件曾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了许多的情感和祝福,最后却又消失于时光中。

看着这些带有“囍”字的物件,你似乎都能想象出它们背后的故事,熟悉而又陌生:民国时期,一位母亲正一针一线亲手为孩子缝制“囍”字童帽,一位木匠正为客户定制的婚庆家具雕刻“囍”字;50年代,一对新婚夫妇在亲友的见证下领取了结婚证书;70年代,一位母亲以“囍”字木箱、被子、搪瓷盆作嫁妆泪别出嫁的女儿;90年代,慈祥的奶奶从印着“囍”字的铁皮饼干盒里拿出点心给孙儿吃……

一个个“囍”字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一个个物件背后,是无数人的情感和生活故事。这都是时代的印记和气息。如今,当我们被现代消费主义浪潮裹挟着无法停下脚步时,请不要忘记那些倾注着情感的物品曾带给我们的“小而确定的幸福”。

猜你喜欢

马家物件王安石
老物件
小物件中的大历史
北陂杏花
男人的多种形式
梅花
捡柿子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现在流行男生欺负女生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