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2019-09-10张天满
张天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力实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在精神层面与道德层面上的发展与追求明显落后,尤其是在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我国要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形式的道德标准,对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問题不能放松。《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进行道德学习的方式,这本书也承担着培养青少年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公民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日后道德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首先,我们要立足基本观点,弄清楚什么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并且结合我国对于中学生的素质道德教育现状,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所存在的重大意义以及必要性进行阐释;其次,我们要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涉及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作出客观的见解,并明确认识这门课程的义务与责任;此外,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总结出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除了找到解决这些问题之外,还需要对初中阶段公民教育的要求进行适配;最后,主要对当前初中阶段该学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方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及途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公民教育当中。
在物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风气越来越现实的今天,有一个精神层面上的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怎样对初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自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与行业中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相对的,我国的公民教育领域存在滞后现象。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历史原因,有一部分是来自我们社会上各个层面上的影响。而学生的公民意识薄弱,公民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都严重阻碍教育进行下一步素质化的发展与学生个人全面成长。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学生在学校中对于公民教育的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文中,将专门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进行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现状
西方对于学生的公民教育是整个道德教育中的开拓者,我国的公民教育相比西方来说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曾经有过一股针对公民教育进行研究的热浪,出现了许多影响较为深远的对于公民教育的教育观点,例如自由主义公民教育、共和主义公民教育、社群主义公民教育等一系列公民教育方式。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时所注重的教学方式不同,解决相关问题的手段也不同。
(二)国内现状
在国内,我国学者对公民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如下:
1.对于公民教育内涵的研究。
吴文侃先生曾经在他的著作中说过:“凡是有光明的地方就有公民教育。”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公民教育如果脱离了公民,那么它就是不复存在的,是空中楼阁。公民教育一定要切实落实到公民群体当中,不同社会时期的公民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教育形式,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公民教育形式来讲,比以前的公民教育有着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以及独特的时代教育特点。一些学者直接视公民教育为道德教育,认为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公民教育这一内容不应该太过狭隘,它不仅仅是道德教育,还应该容纳更多的内容,有一部分学者甚至激进地认为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无限扩大。“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公民,首先必须具备权利与义务意识,体现公民教育的普遍性与基础性。”“社会主义中国公民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公民怎样做好国家的主人,怎样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这些观点都是我们针对公民教育的研究者所提出的理论,可见,不同的人对于公民教育有着不同认知与理解。
2.公民教育理论研究。
我国的公民教育思想起步较晚,大约是19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但是直到100年之后这种教育思想才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并实际出现在各大学校的课堂之中。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于公民教育领域几乎没有任何研究与进步,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公民教育才逐渐开始在教育事业当中飞速发展,但是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体系是不完善的。直到目前,我国相关工作人员才开始重视对于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于是实践开始不断丰富起来,大力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让公民教育也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
对于现在的世界发展趋势而言,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水平,更是对国家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想要我们的国家在未来长足发展,就一定需要提升现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素质。杨东平教授认为,“中学的公民教育大致包括公民道德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这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而在前文当中,我们也说到不同的学者对于公民教育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例如赵亚夫教授提出,在我们国内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公民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培养具有社会性、民主自觉性以及良好行为能力的公民,所以教育当中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占有更高的比例、更重要的地位。而黄甫全教授则认为,公民教育包括公民意识、公民智慧、公民道德以及公民法治这几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公民教育已经在学校教育中有所体现,并且有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说法,对不同的学校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影响不同,但最后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成长,为祖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公民教育的意义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过,初中课堂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思维影响有积极作用。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极具普遍性并且同时又具有特殊性的,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这个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所以这种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辅相成,想要促进其特殊性发展,必须尊重其普遍性的要求。另外,由于现阶段社会的瞬息万变,初中生所面对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对我们的教育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所以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确保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在他们自己公民意识的保护下,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毫无疑问,教师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给学生们授课的教学方式同样也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所以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讲,公民教育的发展更是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所以推广公民教育其实也是在推动现代教育,是我们创新教学实践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如今,教育当然也是不能脱离社会形势独自存在的,而社会各方面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教育的水平也越来越严格,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结语
总的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不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让教师对初中生们实施的公民教育发挥出它实际应有的作用,并且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的集合赏识教育,以促进学生们健康良好地成长。在公民教育思维的影响下,让学生们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完美地融入我们当下的社会发展中。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