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项英的“真刀真枪”说开去
2019-09-10蔡建军
蔡建军
“中央政府有一个钱希均女同志……包庇商人贩货……后来该商人往瑞金二区七乡被扣留了。又要请求她,但是,这位钱同志,不由此认识自己做错了事,反觉得面上无光,有灭她的威风,于是商量财政部的会计科长代造一封信,要乡政府立即发还……”
这是1932年4月13日出版的第17期《红色中华》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批评的钱希均,是毛泽民的妻子,当时担任《红色中华》报发行科科长;而文章的署名江钧也不简单,是时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的笔名。江钧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直言批评,这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成为佳话,也为我们今天管党治党提供了范例。
共产党人的批评不需要“包装”,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批评具有一以贯之的政治性、原则性、团结性、战斗性。没有这个传家宝,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和发展,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时光如镜,映照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有了新气象,并不意味着“老毛病”“污染源”就彻底解决。比如,有的班子内部“和稀泥”,民主生活会上不闻“炮声”,没有“辣味”,“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表扬与自我表扬”;有的党员干部遇到问题“绕道走”,遇到矛盾“打太极”;有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批评、不制止、不斗争,不敢亮剑;有的满足于人来了、会开了、记录了,形式化、随意化、平淡化乃至自由化、娱乐化、庸俗化让党内政治生活变了味、走了调。
《红色中华》为什么会刊登这样的批评文章?因为“古田会议”后,我们党更加重视党内监督、舆论监督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红色中华》当时就开辟了“突击队”“铁锤”“铁棍”等专门栏目,开展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一篇篇直面矛盾而又有理有格的批评报道,像一记记重锤,锻打出一个个坚强的党组织。
当前,破除党内存在的“四风”等“顽症”,就要解决管党治党的“大熔炉”不能成为没有温度的“冷灶台”。这种政治灵魂游离的倾向与状态,相比现形的腐败,反而不容易察觉与分辨,可侵蚀人的思想,腐蚀党的根基,危险甚大,不可小视。试问,如果这样的干部被提拔甚至重用,遇到事关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他们能成为对党工作忠心、为民服务尽心、让组织人民放心的领导干部吗?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维护我们党的健康、治疗党的疾病的良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无论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
不空不松,从严以終。做好党内政治生活这篇大文章,必须贯彻中央关于政治建设的各项要求,让党员干部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淬炼,才能坚强党性、百炼成钢。正如陈毅同志所言,“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这样,才能使我们党政治生活的熔炉越燃越旺,才能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面对今天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不该照照项英提供的这面历史镜子吗?
(责任编辑:孙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