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辉: 从县委书记到乡村第一书记
2019-09-10梁霜
梁霜
“到 了我这年纪,对时间已经缺乏概念,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何宗辉续上茶水,深褐色、蜷曲的茶叶像一只只轻盈的小艇在水里打着旋儿。
今年84岁的何宗辉,是泸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并担任过古蔺县委书记。1998年,本应在城里“安享晚年”的他,退休后又回到老家古蔺县古蔺镇小水村,引领村民科学种田、筹资修路、种植花椒……20多年来,何宗辉亲历了小水村从靠土地吃饭,到打工潮下的空巢村庄,再到乡村振兴的不同阶段,他也用自己的“余热”改变着村庄。
“房子修好了,人也得留下”
2018年7月,何宗辉从泸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冉雷波手里接过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聘书。退休20年来,这还是他在村里第一次担任“要职”。时间飞逝,转眼间,他担任小水村第一书记已近一年。
如今的小水村满目皆绿,错落有致的小楼房点缀其中,一条平整的公路似一席腰带,从山间蜿蜒而来。“早些时候,村里大多都是草房,像样的瓦房几乎没有,而现在,百分之九十都是砖瓦房了。”何宗辉说。
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村里的小楼越建越多,村里的精壮劳力却越来越少。尽管房屋修了几层,却只剩老人小孩在家。“种一年粮食不如打一个月的工。于是,很多房屋修好了,人却没留住。”
何宗辉明白,要想留住人,只有真正的发展乡村振兴。可究竟怎么发展?山里交通差、资源差,工业是不行的,只好还是农业。退休前,他曾经回到德阳,和几个老干部一起看看工作过的第二故乡。一片花椒吸引了他的注意。他问这花椒是从哪儿来?一亩地能种多少?价格怎样?对方便说是江津引进的,一亩能种120株,一斤能卖7块钱,还说江津已经是最好的花椒市场,前景好得很。何宗辉又问,如果要发展花椒,可不可以给其他地方支持?对方爽快答应:“古蔺要发展,多少我都支持!”何宗辉觉得这是农村致富的好产业,暗暗留了心。
担任第一书记之后,何宗辉便组织村干部们前去江津参观,商讨开展花椒种植,最后决定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大幅承包,由村里的能人统一管理,打造农业园区。“如今小水村已打造了五个园区,最大的350亩,最小的也有100亩。”古蔺镇原镇长饶正林告诉记者,有小水村带头,周围的一些村镇也纷纷效仿,村里逐渐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
“在以前,每到插秧的忙碌时节,小水村的梯田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水稻层层叠叠,十分壮观,但现在,很多地里都种上了花椒。”一名村民说。如今,漫山遍野的花椒黑压压的一片,如同一块巨大的黑宝石镶嵌在小水村的绿水青山中,为乡亲们带来了希望。
县委书记当农民,图个啥?
回忆起当初回乡,何宗辉打趣地说,“从山沟里走出的大官回村当农民,在乡亲们看来可是个‘大新闻’。”
1998年,何宗辉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不少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都被他一一回绝。正在大伙疑惑之际,村民发现,何宗辉竟回老家修起了房子。有老友便问他:真回来住下了,确定不走了?
答案是肯定的。退休那年,何宗辉曾召集妻儿亲友,在泸州召开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家庭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告老回乡。亲人不解:村里医疗差、生活苦、交通不便,在这儿生活,叫人咋放心?但何宗辉有自己的理由。
临退休前,何宗辉曾深入赤水河流域,亲眼看到古叙山区人民还挣扎在贫困线。后来,山区发生洪灾,他抵达灾区救灾时,眼前已是一片汪洋……退休后,这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又一步一个脚印,顶着毒辣的太阳,用近半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小水片区的9个村。
“虽然我老了,但还能做些事。”何宗辉看到,村里的一家三代人,坐的是石凳,端的是土碗,扒洋芋饭、喝酸菜汤,碗里连颗白米饭都见不着,而这样的情况在小水村并不鲜见……
那些夜晚,何宗辉失眠了,乡村的所见所闻在脑中挥之不去。“自己长期站在领导岗位上发号施令,现在也该换个舞台、换个角色,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出点微薄之力。但农民该怎么发展?怎么增收?山村的穷根在哪里?”那些沉甸甸的期待、未经解决的困惑,成为何宗辉心中难以舍弃的羁绊,于退休之际,时时诱发出“不如归去”的念头。
“最要紧的是填饱肚子”
小水村是海拔700至1000多米的高寒山区,农作物产量原就不高,加之耕作粗放,国庆之后,桌上的菜就只剩洋芋和老南瓜。“最要紧的是填饱肚子。”何宗辉告诉记者,“要想增收,得大胆尝试,搞创新。”
1999年,何宗辉从泸州兰田坝买了5000株茄子秧、4000株海椒秧、1000株番茄秧等十来种蔬菜种,请来种养殖专家,率先在自家地里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试验。乡亲眼里有好奇,也有怀疑。但当何宗辉的地里挂满了红番茄、紫茄子、青辣椒,乡亲们这才相信科技的力量。何宗辉喜上眉梢,免费向大家伙发放地膜和秧苗,并许诺道,“大家都拿回去种,失败了由我承担损失!”一时间,小水村掀起了种植大棚蔬菜的热潮。
实验结果是喜人的。何宗辉乘胜追击,次年2月,他又带人到泸州,购买秧苗连夜拉到小水村,通知生产队的四十多户人家,现场培训培土、施肥、分苗,再种进事先已经搭好的大棚里,一气呵成——何宗辉虽然上了年纪,做事的干劲却不输年轻人。
但在当时,地膜还是个新鲜事物,就连何宗辉的妻子李良珍一开始也不支持。“她是实实在在的农民,种了几十年庄稼,哪里见过这些稀奇玩意儿?”何宗辉的老家后头有两块地,自己用新办法种新品种,妻子按老办法种,两块地是挨着的,但妻子觉得何宗辉是瞎胡闹,平日里连看都不帮忙看一眼。“结果,她种的玉米是高杆,大风一来,把苞谷刮倒了百分之七八十。我这品种矮是矮,但产量高,她还是服气了。”为这,何宗辉还专门写了一首打油诗:
“好个李良珍,苞谷楼样深。一遇大风起,全靠秆秆撑。”说起这段经历,何宗辉仍然好不得意。
当年的小水村发生了一件轰动全村甚至全镇的大事:蔬菜大棚种的蔬菜,比同类农作物上市的时间足足提前了两个月,比县城还要早。在过去,哪家有啥红白喜事,村民们走亲串户都要揣个烟酒。有了新鲜蔬菜,大家都不送礼了,改送菜。何宗辉说,“一是因为猎奇,二也是因为骄傲,別的地儿还没有,我们就吃上了。有个小伙子,谈姑娘,请媒人的时候送的都是新鲜蔬菜。”
“小的要管,老的也要管”
时间回到2006年,古蔺县小水村燕子岩大桥,一群上学的孩子正欢快地从桥上跑过,嘴里脆生生地喊着,“大公”“大公”!头发斑白的何宗辉站在桥边,看着此情此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雨水充沛的小水村因两条溪沟而得名,可一到夏天,一遇暴雨,孩子们上学就难了。何宗辉便有了铺桥修路的念头。他把村里的“乡贤”组织起来,组建村级关工委,和小水关工委的老同志们分头行动,走村串户。何宗辉一次次往县上跑,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化缘”,长此以往,还有了个“叫花子书记”的名号。有人对何宗辉此举并不理解,见面就问:“人家说你找到钱了?找了好多?”何宗辉则义正言辞地回答:“我是找到钱了,但我都花老百姓身上了!”
最终,一座厂15米、宽6.5米、高8米的燕子岩大桥终于落成,还有了一条由水泥、石板浇灌而成的上学路。原小水小学校长王登杰受乡亲们所托,作《燕子岩大桥序》镌刻于碑,立于大桥桥头:“河东羊肠路窄,农事不兴。长者何公,视之不寐,募资数万,鸠工营造……至是一桥跨壑架,天堑变通途。”
“小的要管,老的也要管。”何宗辉发现,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多了,留在家里的不少老人日子过得艰难。但一些年轻人还对老人不闻不问,一年也难得回家一趟……怎么办?何宗辉想出了法子。他倡导在古蔺镇开展评选”十大孝子“活动,让孝子们披红戴花,上台讲述自己的故事,还组织老年协会的祝寿活动,为百岁老人们庆生。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间在小水村刮起了一股爱老、敬老的文明新风。
“在小水村,你说何书记,大家不知道是谁,但你一说何大公,就明白你说的哪位了。”古蔺县纪委常委雷红卫说,“大公”,一是指年岁大、辈分高,二是含有尊敬之意。“这些年,何大公为小水村干了不少事,而且干成了,所以在村民中间威望很高。”
二十多年来,一些“关心”何宗辉的同志,常私下问他找到了啥好处。“我便回答,我找到的只有两个字:大公。”在何宗辉看来,人的一生短暂,幼年给了父母,青壮年给了国家和社会,到了老年,才还给自己。“能使乡亲们脸上有更多的笑容,便是我最大的满足。”何宗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