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9-09-10倪颖陆毅天

关键词:服务员劳动者道德

倪颖 陆毅天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获得成长,切实落实知行统一。教学《尊重劳动者》,遵循情境创设三原则,聚焦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强化体验,创设模拟情境;凸显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将“道理”落实到学生实在的“行为”中。

关键词:情境创设真实情境模拟情境问题情境

德育是价值观教育,更是导行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自觉反思,改变自身的行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需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获得成长,知行合一。本文以苏教·中图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尊重劳动者》为例,探讨课堂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尊重劳动者》一课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明白劳动最光荣;了解劳动模范的相关事迹,尊重他们。教学重点应落在“尊重”这一主观行为上。但分析学情又会发现,文本涉及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让学生通过一两节课的教学就走近这些劳动者并尊重他们,是有困难的。创设不同的情境,能够化解这一难题。

一、教学过程

(一)聚焦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中提出,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聚焦生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引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关键。

【片段1】

师(出示课前班级“父母职业”调查反馈)同学们,通过课前调查,老师了解到,你们的父母有的是老师,有的是会计,还有的是医生、工人,等等。那你们知道他们平时都在忙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介绍父母的工作,教师相机点评。)

师你们的父母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同的工作。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工作对我们的家庭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挣钱养活我们。

师是的,能满足我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生供我们上学。

生带我们出去旅游。

……

师我们的父母自食其力,(板贴:自食其力)既养活了自己,又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充实而快乐的劳动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板贴:劳动者)其实,除了父母,我们每天还会遇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还会接触到哪些劳动者呢?

(学生自由举例,教师相机评价。)

师(出示学生列举的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图片)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有这么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出示明信片)就拿老师手中的这张明信片来说,从它诞生到寄到我们手中都需要哪些劳动者的付出呢?

(学生小组交流。)

生需要造纸工造纸。

生需要设计师设计。

生需要绘画者构图。

生需要邮递员递送。

……

师是呀,一张明信片从“出生”到来到我们手上,需要各行各业众多劳动者的分工与合作。如果少了其中的某一个,这明信片就——

生做不好!少了绘图师,明信片就成了灰白色,我不喜欢。

生如果少了邮递员,就到不了我们手中。

师那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如果少了其中的某一类,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自由交流。)

师有谁知道程序员是做什么的?

生程序员是编程序设计软件的。

师是的,我们手机里的许多应用就是他们设计的。不仅如此,芯片的设计、程序的研发、机体的美化、功能的拓展等,都蕴含着程序员的劳动与创造。各行各业劳动者井然有序的分工与合作,让我们的社会得以良好地运行;他们的付出与创造,推动了我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板贴:服务社会)劳动者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服务于社会。

[设计意图: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工作最熟悉。创设家庭的真实情境,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父母对家庭所做的贡献中初步感受劳动者辛勤的付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了解身边更多的劳动者,并以明信片的诞生为例,启发他们感知每件物品背后所凝聚的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如此,学生便会主动将已有认知与本课所学有机结合,理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井然有序的分工合作及其付出与创造,他们是值得尊重的人”的道理。]

(二)强化体验,创设模拟情境

《2011年版课标》强调,教学活动应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很难让他们生发深层体验,产生深度认知。可以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体验中得到道德认知的发展。

【片段2】

师每一种职业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人坚守。有些看似简单的工作,想做好可不容易。今天,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服务员”的工作。

(请两位学生扮演服务员,请两组学生扮演客人。“服务员”为“客人”端上茶水。)

师通过体验,“服务员”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然会把水弄洒了。

师你看,就这几杯水,想端稳也不容易。小服务员,你能给我来一杯水吗?

(学生給老师端了一杯水。老师接过水杯并表达感谢。)

师听见我说“谢谢”,你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很舒服。

师是呀,一句简单的感谢表达了我们对服务员的尊重。(板贴:感谢)学会了为客人端水,那你们知道服务员是怎么收杯子的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认真观察过。服务员会把杯子里剩余的水倒在一块儿,其余的空杯子摞在一起,这样不仅速度快,而且稳当。

生看来,简单的工作里也包含着大学问。

生把任何一项工作做好都很不容易。

师是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你们看!(播放各行各业劳动者将工作做到“精”“专”的视频)同学们一个个看得目不转睛,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他们的工作难度好大啊!他们怎么能把工作做得这么好呢?

生他们肯定是经常练习,熟能生巧。

生除了熟能生巧,还与他们的勤学苦练分不开。

生他们必定喜欢动脑筋,多动脑筋才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师是呀!勤学苦练、长期实践、多动脑筋,才能把工作做好、做精,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板贴:工匠精神)勞动是光荣的。(板书:光荣)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重。

[设计意图:从让学生亲身体验做服务员,拓展到感知社会中各行业劳动者的辛劳与付出,是顺应学生接受心理的尝试。当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时,就能从看似简单的劳动者行为中发现该职业蕴藏的学问与技巧。再将视野延伸到其他领域,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领会“任何简单的工作,想做好都不容易”“勤动脑,肯钻研,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等道理,从内心生发对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三)凸显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呈现形态是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片段3】

师表达感谢是尊重劳动者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如果遇到以下情况,我们该怎么做呢?(多媒体出示“问题”情境)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我们组抽到的是情境二。

师(出示情境二:今天,我在超市里买了许多冷饮和零食。结账时,发现钱不够,有几样东西不打算买了,我该怎么办呢?)此时,你们该怎么做?

生应该把不想买的东西放回原处。否则,超市的物品会混乱。别的客人再来购买就弄不清楚。

生还可以把物品交给售货员,不能随便乱放。如果是冷饮的话,一定要放回原位。

师(板贴:珍惜)是的,超市里的物品分门别类,货架上的物品整齐有序,离不开理货员的辛勤劳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是对劳动者的尊重。

生我们组抽到的是情境三。

师(出示情境三:今天室外狂风暴雨。我和妈妈点了外卖。可送外卖的大哥哥竟然迟到了40分钟,要不要责怪他呢?)遇到这个问题,你们怎么处理?

生我们不会怪他。因为外面狂风暴雨,如果车开得太快,大哥哥就可能会摔倒。

师你们可真会为他人着想。那你们想对送外卖的大哥哥说什么?

生大哥哥,您辛苦了!别着急,安全最重要。

师(板贴:理解)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只为了准时送达客人所需的物品。你们的理解也是对他们的尊重。

生我们组抽到的是情境一。

师(出示情境一:今天,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扔到垃圾桶时,要注意什么呢?)你们怎么处理的?

生先要把碎片放到一个袋子里,然后在外面再套一个袋子,不然碎片容易戳破袋子掉出来。之后最好再用胶带缠一缠,以免伤到清理垃圾的叔叔阿姨的手。

师你们这个做法很保险,不仅保护了自己还保护了他人。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情形:一阵风吹来,像纸片、小塑料袋这类轻的东西,特别容易从垃圾桶里飘出来。对此,你们会怎么处理?

生我会把这些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

师捡是一种方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觉得可以把垃圾桶的盖子盖好。

生垃圾不能乱扔,一定要扔进垃圾桶。

生如果是纸,我们可以把它揉一揉,让它变成团。这样就不容易被风吹走。

生如果是小塑料袋,可以在里面放一些稍微有重量的垃圾。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好。对付小塑料袋,老师还有一个办法,来,和我一起做。先把袋子折一折,让它变成细长条,缠到手指上绕一圈,再钻个小山洞,打个结。瞧!像这样,它就不容易被风吹走了。(板书:关怀)其实啊,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一点点发自内心的关怀,就是对劳动者的尊重。

[设计意图:借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行为,让他们从生活小事入手,通过合作、交流与探究,挖掘点滴小事蕴含的大能量,领会尊重劳动者的具体做法。]

二、教学评析

情境创设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常用的教学形式,倪老师的教学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她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分析情境中的问题,来指导现实中的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堂课创设各类情境,观照了三个原则。

(一)情境的生活化

《2011年版课标》提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中,倪老师充分发掘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使之与课堂内容有效对接。

教学初始阶段,倪老师启发学生从交流自己父母的职业开始,明确他们的工作对于家庭的重要意义。于是,“妈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爸爸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爸爸是警察,他的付出让我们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等发自肺腑的感受便先后涌现,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劳动者的付出。接下来,倪老师又启发学生将视角延伸到其他行业,体会不同行业劳动者的付出。由此,从每天上学、放学都会见到的老师、清洁工、交警,到“我们见不到,但生活离不开”的设计师、包装工、消防员等,课堂观照的生活情境场域不断扩大,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情不自禁就认同了“劳动者的付出与创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劳动者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服务于社会”的价值观,油然而生“劳动光荣”的情感。可见,基于生活的情境创设,很好地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消除了教学内容与他们已有认知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生活化情境中自然生发了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

(二)情境的落地性

这里所说的情境的落地性,强调“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创设能引发学生有效体验的“走心”的情境。

倪老师这节课创设的模拟情境非常“走心”,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她将学生带入一个平时较难接触到的职业情境——做小服务员,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者的不容易。如果仅仅是请两个学生穿上围裙,端起盘子,送几杯水,那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是无法深入的,这样的情境也是“悬浮在空中”的。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体验完端水,倪老师又顺势启发他们再次思考服务员怎么收杯子,体会看似简单的端茶水、收茶杯中蕴含的学问与技巧。由此,学生便切实感受到了“简单的工作里也包含着大学问”的道理,看到了每个职业背后凝聚着的劳动者的经验、汗水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倪老师为学生展示了一段各行各业劳动者将工作做到“精”“专”的视频短片,主角涉及国家级技能大师柳政、陆跃忠,“90后”银行“点钞能手”,在化妆学校苦练技艺的化妆师……这部短片虽然只有55秒,却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置身于不同行业“工匠”劳动者的“劳动现场”,学生不由自主就想去探究劳动者把工作做得好的原因。由此,师生共同得出“勤学苦练、长期实践、多动脑筋,能把工作做好、做精,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情境創设,是真的落地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道德认知也真正发展了。

(三)情境的指导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施,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习做人;在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关知识的传递,要落实到学生的现实行为中。

倪老师的课堂中不仅有道德理念的引领,更有具体行为的指导。在落实“尊重”这一行为时,倪老师立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先后创设了“在超市内拿了东西又不想买”“外卖大哥哥迟到了”“打碎了玻璃杯,要扔掉垃圾”三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从“感谢”“珍惜”“理解”“关怀”四个层面,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找出正确、合理的处理方式。从接受服务时说一句简单的“谢谢”,到明白在超市里、食堂里要珍惜理货员、厨师的劳动成果,学生学会了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支持。从是否投诉雨天迟到的外卖小哥的辨析,到用心包装、悉心处理垃圾的探讨,“理解”“关怀”的字眼自然“浮出水面”,学生也意识到要在具体事件中将“善”化为对劳动者的尊重与理解。这类情境的创设,让每个学生于看似不起眼的实践中,更深入地领悟尊重和关爱劳动者的具体做法。正所谓,将“道理”落实为实实在在的“行为”,用“大爱”做“小事”。

猜你喜欢

服务员劳动者道德
致敬劳动者
致敬最美劳动者
跟踪导练(五)(2)
具有备用服务员和不耐烦顾客的排队模型及其仿真
顾客和服务员
有毒!海底捞服务员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在云端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