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迈向生活·滋润心灵
2019-09-10谢木深
谢木深
【摘要】写读后感是小学语文高年段习作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也可以说写读后感是小学阶段习作训练的环节之一。学生在“读”好的基础上,“感”得更多、更丰富。写好读后感使习作的基础更扎实、教学效益更明显。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学策略
当今的小学生写读后感普遍存在一些問题:学生引用文本的内容较多,感悟较少,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感受,即便联系了实际,也空口讲白话,口号式的感叹比较严重,甚至是“检讨书”“保证书”,总之就是缺乏深度,使读名著的受益不多,影响不够深远。同时,老师抱有轻视的心理,对学生习作要求不高,只要符合写作的格式就算了,还认为学生怎样写也不会离题,脱离中心。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令学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有质量、有内涵的读后感。
近几年,在高年段的教学中笔者对如何写好读后感作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五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指出:写读后感,“感”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而写作就是要建立在这“读”与“感”的基础之上。笔者在教读后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读是基础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后感一定要建立在“读”的基础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越深越透,感悟就越丰富。这就像盖楼房一样,一定要先打好地基,有了稳固的根基,才有大楼的崛起。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要反复读,每读一遍,你可能都会有新的收获。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学会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学会质疑文中的观点。感受丰富了,写读后感方自然得心就手,水到渠成。
1.自由择书
学生的生活世界无限美好,丰富多彩。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对于读书,学生也是不同口味的。不要为了完成读后感才去读书,不要让阅读成为一种负担,重要的不是“为感而读”,而是“为读而感”。可是有些教师往往在目标、内容的选择上给学生加以限制,使得学生缺乏自己独特的真实感受,所以应该给学生自由选择书目的机会,淡化对学生读后感的过多要求,引导他们在自己的阅读中去“发现”,去“回忆”去“感受”,去“品味”,并自然而然地引入习作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自然过程”,而不是“命令式”“任务式”的习作。
2.读懂全文
“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掌握,哪能有“感”?囫囵吞枣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例如读的是记叙文,我们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此外,作品涉及的社会背影,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才不会张冠李戴,写起来方能水到渠成。
3.反复诵读触动心灵的部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要反复读,每读一遍,你可能都会有新的不同的收获。世界名著《鲁滨孙流漂记》中有许多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名言。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自由收集了一些感触较深的名言。学生课上纷纷举手汇报:“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老是感到缺少什么东西而不满足,是因为我们对已经得到的东西缺少感激之情;任何东西积攒多了,就应该送给别人。”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名言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笔者让他们这些感悟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于是,一段段精彩的感悟油然而生:“在鲁滨逊身上,我看见了那种男子气概,顽强生存,积极乐观,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他也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我的影子。我遇到挫折,不是乐观、冷静去面对,而是自暴自弃,把自己孤立起来,那时的我多么可笑、愚笨。”
4.塑造人物形象印心中
每部精彩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精心打造各种人物形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人物形象,才能吸引古今中外之读者,引起他们心中的共鸣。在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安排了我国古典名著,组篇当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将相和》塑造了知错就改的廉颇,他负荆请罪的故事已街知巷闻;《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折服了许多孩子;《猴王出世》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智勇敢,更是许多孩子百般向往无比崇拜的齐天大圣。学生了解了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并历历在目,有助于他们分析人物的品质,学生也会被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触动心灵的琴弦,从而学会分辨真善美的世界与人心。
二、感悟是重点
读书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但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读书,雁过不留痕读完后没有任何印象,那书就白读了。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后的感悟,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们成长旅途中的指路明灯。
1.走出文本,谈感受
我们可以采用以小见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写读后感。可联系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一段情节或一处细节描,又或是让人深思的一段话,引发自己的观点,再联系生活实际证明自己的观点。可以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无论引用什么事例,只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都会使文章增添亮丽的色彩。在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没有规律地给桃花心木苗浇水,作者结尾时才揭示当中的道理:不树是如此,人也亦然,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经受过生活的历练,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笔者让学生在理解了文段中的内容,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谈感受,最后转化成文字记录下来。笔者又看到了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的小故事,也让学生互相明白,从正反两方面引用事例都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本书,不同的生活经历与阅历水平的人去读,会读出不同的味道与收获。同样读《鲁滨逊漂流记》,有些学生看到的是聪明勇敢的鲁滨逊;有些看到的是他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些看到的是他坚持不懈的耕种与制作的精神;有些看到他对生命热爱的方式;有些沐浴在文字传递的美好情境中。所以,读后感提倡“百花齐放”,不要人云亦云,文章才会引人入胜。由此可见,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水平不同,所发掘的情感也不同。
2.走近生活,谈感受
学生的一切体验不仅来源于生活,还可以透过文字传输接受事物。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些深化感觉的资源。给读者想象空间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文字,生活中的经历也可让学生变得更充实。读后感的着重点应是联系实际抒发感想。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一次,学生看完《超越梦想》这本书,写下了一篇读后感。她联系之前在《中国达人秀》这个节目,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刘伟的事例来展示。她写的读后感还贴了一幅震憾人心的插图:一位年轻的男孩失去双臂,用双脚弹琴。一段体会深刻的话语:我从今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无论是身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正常的心态,只要心存信念,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不是吗?刘伟亲身告诉了我们有信念、有努力、终会成功。这段文字与插图相配起来胜过千言万语的论述,还有什么会比这更感动读者呢?笔者认为这位小作者成功了。
3.搜集写作的材料
动物冬眠需要提早储备许多冬粮,才能满足长期冬眠之用。学生写作也是如此,要写出精彩的文章,同样需要积累一定的材料。正所谓:“肚子里有墨水才能挥洒自如,肚子里没有墨水也只能临渊羡鱼。”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第一次写读后感的教学,笔者让学生仿写《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学生一般都会斥责英法联军的残暴施行手段。但也只是表面的文字应付,不能深入体会作者当中的愤怒与惋惜。于是,笔者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凝结成的圆明园的资料;我国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有关历史;我国经济和科技蓬勃发展的资料……学生各自汇报搜集资料,丰富了知识,增强了体会,适当运用这些资料进行阐述作证,这样的文章就更有底气了,感受也特别深刻可读性就更强了。
4.淡化格式,注意感悟
有些老师注意让学生按规定的格式来套入读后感的各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开始学的时候还能用一两次,但高年级已具体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他们需要跳出死板的规格,独创自然的抒写风格,不必墨守陈规,让感受在思维中水到渠成地产生,这是最高的写作技艺。
三、教育是目的
读后感是从读中领悟出来的道理式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可以是因读书激发而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有感而发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所以在提炼读后感的同时,也能让读者净化心灵,走出文本,迈向生活,热爱生命。与其教会学生背诵社会主义核心概念,不如让其在各经典名著中沐浴书香,领会当中的真谛,学会分辨真善美,再造自我形象,追求更完美的人生。通过这样读与写的方式,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概念理解得更深刻,这也是我们教育者最终的目的。
总而言之,笔者的阅历堆积如山,我们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给学生心灵以充分的自由,才能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心声,在习作中展示独特的“自我”。走进文本,迈向生活,滋润心灵,这就是写读后感教学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富强.如何教小学生写好读后感[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3).
[3]姚霞艳.引领,让写作教学飞扬起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