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 亦有道
2019-09-10崔颖
崔颖
21年前走上三尺讲台,我满怀热情,在这片教育的土地上播撒我的教育梦想。然而,岁月流逝,激情渐渐褪去,我放慢了脚步,甚至徘徊不前。突然之間我似乎有了职业倦怠,没有了课前的精雕细琢,没有了课堂上的推陈出新,亦没有了与书为友的心情,更离开了书香的浸润。一度我以为,自己的教育生活就会这样波澜不惊——直至一颗石子的不期然落下,荡开涟漪……
轻轻翻开《师道逶迤》,一个个或陌生或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这本书讲述了一群杏坛园丁行走在逶迤的教育道路上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矫作煽情,就这样一字一句地撞进我的眼睛,震撼着我浮躁的心灵!
大道至简,师爱无痕
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映射出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映出一个美丽的世界。如果将这缕阳光投在一个曾经灰暗的心灵里,折射出的将是无比绚丽的光芒。
韩汝芬,一位82岁的老人,退休后致力于智障儿童的教育。她要求智障学生捡小豆、捡芝麻,用有趣的游戏训练他们的大脑;她自学电子琴,用美妙的音乐启迪他们的智慧;她带领学生去扫墓,用感恩教育丰富他们的心灵……韩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如同甘露洒在这些孩子成长的土壤里,她用爱心开启了智障儿童的春天!
面对着智障的学生,韩老师都能润物无声,我辈当如何?卢梭说:“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是呀,“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我们的孩子是璞玉,需要我们耐心地雕琢;是顽石,需要我们似水地荡涤。如韩汝芬老师一般,用爱滋养孩子们的生命,定会折射太阳的光芒!
大道至简,厚积薄发
初为人师,多次听过高林生先生的评课。欣赏他在台上气定神闲、旁征博引,艳羡高老的博学和睿智。
2011年,在苏州的一次观摩会上,我再一次领略“中国教坛第一名嘴”的风采。高老的点评铿锵有力,令我醍醐灌顶,“目标清、思路清、语言清”的苏派教学撞击我的耳朵。会后,我鼓足了勇气冲到高先生身旁,提出自己对一堂课的疑惑。高老赶火车要离场却没有拒绝,他一边下楼一边询问我的看法,并条理清晰地指出那堂课的不足,使我受益匪浅。和高老的合影至今留存,感念高老对小语教学的热忱,对青年教师的关爱。
高林生先生热爱古典文学,倡导“本固而道生”。他为民主路小学成立了“博雅读书社”,带着教师诵读古文、品味经典。先生对教师们采取了“学讲”方法——先自学、读通,然后交流,讲解自己对作品主题、表达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先生再进行补充指导。
我也十分钦佩高老的徒弟张忠诚老师。凤凰论坛里的解读贴、“徐州小语教研团队”里的教学随笔都曾给了我很多启发。然而,当他讲解《涉江》不佳时,高老毫不留情面地对他进行了批评。张老师在高老的鞭策下,熟背了《涉江》,讲解了《宋玉对楚怀王问》《滕王阁序》……厚厚的古文学习材料,承载了先生对后辈的谆谆教诲,见证了张老师的步步前行,更验证了“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真理!
大道至简,淡泊名利
老子曰:“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当苏教版小语教材蜚声全国时,主编张庆先生却在古稀之年仍忙于阅读、探究;李蒙钤先生在退休之后,婉拒高薪聘请,义务为特教中心进行培训;错失评特级教师机会的高林生先生云淡风轻,笑看风云……
著名学者潘光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教师的事业是纯净的。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而是最富有爱与责任的人。
我的身边有这么多的“三平”教师,他们是那样平凡、平和、平常。我们学校的王玉祯主任,2013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可是班上的家长、学生舍不得让王老师退休,他们挽留王老师继续任教,直至他们毕业。校外很多机构慕名要聘请王老师,王老师家里还有一个刚满月的小孙女要照看。然而,王老师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在很多教师还在为所谓的考试成绩“奋斗”时,王玉祯老师带着学生读书、说书、写“书”。王老师说:“我不能只看到眼前学生的成绩,不能只享受成绩带来的荣耀,我看到的是学生的将来。”
古人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读罢《师道逶迤》,掩卷长思。文中的诸位教师在徐州这片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充盈于斯。他们朴实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们执着的教育追求与探索,他们在这条逶迤的道路上漫漫求索,令每一个做教育的人都为之动容、为之震撼。我羡慕文章的作者,有如此的机会追随这些老教育家的坚实脚步,渐渐成长;我也庆幸,庆幸我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危险关头邂逅了“杏坛精神”。
师道,我们皆为行者!做一个敢为人先的行者,做一个研精毕智的行者,做一个不懈追求的行者!纵然道路逶迤,但我们拥有这样一批可亲可敬的领路人,何惧!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求是小学语文教导主任,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