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走向国际,中国针灸的现代化之路
2019-09-10
“针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麒鹏教授告诉我们,其实追本溯源,经络体系中一开始是没有穴位的,有的只是经脉的巡行和基础的治疗方法,治疗是直接针对经络开展的,而穴位是后人在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到了汉代,《黄帝内经》中记载的穴位约有160个,而到了北宋时期,医家总结了354个穴位。到了明代,穴位被总结为359个,到了清代古籍中记载经穴总数则达到了361个。这说明针灸体系的发展一直在持续,哪怕到了现代医学成为主流的今天,专家学者对于经络的研究仍未停止。随着实践的推进,科研水平的提高,也确实提出了许多新的效穴,临床运用效果也很好。不仅仅是穴位,针灸技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针灸发展的重要部分。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教授、国医大师贺普仁博采众家之长,用全新的治疗学思想,创立了“贺氏针灸三通法”。王教授介绍道:“贺老的三通法是针灸领域的重要创新,但它的根源还是来自对古人经验的传承。”贺老的三通法所用毫针、放血、火针技法皆由古人所创,但贺老根据近现代疾病的变化规律,总结临床经验,巧妙地将三者有机结合并创立了三通疗法,“解决了以往解决不了的问题,切实地解决了更多患者的病痛”,这便是针灸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
近年来,卒中单元的建设已被证实是脑卒中防治领域科学、合理及重要的方向。所谓“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针对脑卒中患者具有诊疗规范和明确治疗目标的医疗综合体。它是可延伸到恢复期、后遗症期 ,针对卒中患者的一种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中包括社区医疗、家庭医疗以及各个收治机构。我国对于卒中单元建设、研究已然走在世界前列,大量的样本、良好的临床环境,使得我国医生有着更多研究与实践卒中单元的机会和条件。除此以外,传统中医也在卒中单元的建设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王教授在国内卒中单元推广建设早期,就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开展了十分有意义的建设中医卒中单元的尝试。2002年下半年,王教授带领团队在借鉴现代医学卒中单元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针灸、中药在中风康复、中风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优势,将中医的治疗内容有机地加入卒中的诊断、治疗、康复中,形成了中医卒中单元这种国内崭新的医疗模式,并开展了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了中医卒中单元的临床疗效。这其中针灸、针药并用有非常大的开展空间,如运用贺氏三通法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通过针刺治疗结合吞咽锻炼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运用针刺保护患者泌尿系统并减少尿潴留发生率,针药并用以实现中风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等等,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不仅是中医针灸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医学运用方式,也是对针灸体系本身的发展与丰富。
而无论如何发展,王教授认为针灸的根本、针灸得以生存的基石还是在其确实的疗效上。王教授告诉我们,针灸能够经历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归根结底是源于其确实的疗效。曾经有一位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由于患处较靠近三叉神经,患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后遗神经痛。王教授回忆道:“当时患者久居国外,当地医院的各科医生治疗了很久,患者的症状毫无起色,同时患者也开销很大,花了数万美金。其实这个病在国内能通过针灸相对容易地被解决。”后来患者回国,“我们通过针灸、放血,患者的病情很快就好转了。当时比较便宜,一次治疗是20块钱,10次治疗200块钱,患者的病痛就解除了,这也留下了一个‘200块钱对数万美金’的故事。”王教授说道。类似的事例有很多,从中不难发现针灸确实可以凭借相對低廉的价格、相对少的副作用、确切的疗效为患者造福,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广中医针灸的重要因素。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针灸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在为“合法性”做着努力,“早先很多国家并不接受针灸,很多国家认为针灸是伪科学、是无效的,针灸医生也拿不到行医资格”,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证明针灸确实有效。“一直以来,中西方都在大量地开展关于针灸疗效证实方面的研究,也做出了很多成果,”王教授介绍道,“世界卫生组织曾有一份针灸临床研究报告显示,已确认针灸确有疗效的疾病、症状有28个,已初步证明针灸有效但还须进一步研究的疾病、症状有63个。当然,针灸能够治疗、干预的疾病远远不止这些。”而国内大量的针灸疗效方面的研究论文、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大量的成果都被刊登在《新英格兰》《柳叶刀》等国际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反响也十分好”。随着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大量的国家认可,在很多国家,针灸治疗已经被纳入当地的医保中,可以说针灸的疗效是明确的。
“针灸的根本在疗效,针灸的重点在传承。”王教授十分郑重地说道。疗效确切的针灸,离不开对前辈和古人的技法与学术思想的研究、传承。“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曾经说过一句话:‘现在乱七八糟的针法太多,对传统经典学术思想的学习太少。’这话我是认同的。”一手是先辈的传承,一手是针灸的科研与临床,王教授肩上的担子很重。北京中医医院的针灸科是藏龙卧虎之地,很多早年间十分有名的针灸专家都在这里坐诊、授业。京城自元大都时期便是政治中心,自然也是名医齐聚之地,既有宫廷御医流派传承,也有无数民间良医开宗立派,形成了相对稳固的诸多医家、医派。1956年,为了祖国中医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卫生事业的进步,北京中医医院成立时国家邀请了一批有名气、有技术的名医前来加盟,针灸科建科之初会集了金针王乐亭、管针贺惠吾、三通贺普仁、治痛夏寿人、辨经于书庄、治神周德安等一批在全国针灸界具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地位的针灸名家,迅速成为北京地区针灸学科的重要代表。“也是感谢当时的有关部门领导、医院领导,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些老专家的学术脉络都保存了下来,这种传承对于后世我院中医学术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王教授回忆道。王教授年轻时曾经向贺老提问,想了解贺老缘何创立了著名的“贺氏三通法”。“贺老来医院以前,面对的病种相对简单,接诊量也不是很大,来到医院以后就碰到了各种各样的患者,遇到了很多治不好或是没见过的疾病。”王教授说道,“贺老的想法和我们不太一样,要是我面对同样的情况可能就会让患者转科,由更相关的科室去处理比较好。但老先生不这么想,他想着接诊了患者就一定要把患者努力治好,切实解除患者病痛。”贺老就是在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撑下,努力研究经典、推陈出新,从前人的成果中整合创新出了三通法。不仅是贺老,这种对于治病救人最朴素的坚持也出现在针灸科早期的各个专家身上,这种坚持也感染了包括王教授在内的每一个人。“我个人认为,北京中医医院对老一辈的学术思想传承水平是第一的,很多思想传承、技法沿袭也是相对独特的。”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传承环境中, 王教授带领科室团队对名家的针灸经验进行了系统的验证、总结与推广,做出了许多切实的成果,影响深远。
针灸的国际化是近年来中医领域十分热门的一个话题,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一代又一代中医医者法古创新、砥砺前行,把中医、针灸推上一个又一个新高度,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重的话语权、占据了更多的学术阵地。针灸的国际化,可以说是中医走向国际的先锋。王教授告诉我们,早年他在美国田纳西州行医,那时当地几乎见不到针灸诊所和针灸医师,而除了加州等几个华人聚集较多、有着浓厚华人文化传统存在的地区以外,全美国都难觅针灸的痕迹。“美国人基本都不了解针灸,也就谈不上认可不认可了。”王教授说道。但放眼今天的美国,不仅针灸诊所的数量有了大幅增长,开展针灸研究、学习针灸技法的外国医生、学者也是越来越多,前来接受针灸治疗的病患数量更是络绎不绝。针灸中的耳针甚至已经被美国军方认可,开始作为一种应对战伤、抑制疼痛、稳定精神的手段在美军中推广,并开发了相关的耳针医疗系统与设备。2010年,中国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针灸走向国际,获得国际认同的结果。”
随着针灸的发展、国际化的推进,医学界对于针灸研究与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证明针灸的有效性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了,“不仅要有效,现在还要有‘理’。”王教授如是说。现在需要我们努力把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生物学过程是什么尽量说清楚,這既是为针灸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也为针灸更好地国际化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也唯有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提高基础科研与临床研究水平,用更科学、更严谨的研究方法、更充分的临床证据来构建国内、国际医学界的共识。而这其中,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针灸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王教授在学术上有着十分开阔的视角,很早就认识到针灸标准化体系建设在针灸走向国际方面的重要意义。王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设计、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的实验设计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形成了很多创造性、前瞻性的成果。诚然,现在针灸的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人对于针灸动物模型、随机对照试验存在很多质疑,王教授认为这都十分合理,并坦言这主要与目前科研水平仍然不足有关。王教授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正视现在的研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和现在科研水平仍不足有关。这些研究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却是目前国际医学界通行的、流行的方法。我们当然不能直接以这些作为标准,为了研究而去做研究,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我们的疗效和说明我们的机制。我们必须强调的还是传承,在科学、充分的传承基础上,能做的研究就做,暂时做不了的就慢慢做,坚持研究总比什么都不做强。”王教授告诉我们,科学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想要猛然达到高层次、高水平并不现实,而发展是需要医生、学者坚持努力才能实现的。目前阶段,循证医学研究、动物实验、双盲对照,这些仍是国际医学研究的主流方式,针灸要是想走向国际,占据更多的学术阵地并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我们必须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承古人经验思想的同时,也要在针灸标准化、针灸现代研究方面做一些事情。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很多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这也要求我们运用现代医学的表达方式去诠释那些我们已经有的、非常有价值的成果,让我们做出的努力与成果被国际认可,同时造福世界”。
放眼未来,王教授十分乐观地告诉我们,随着我国在针灸标准化、国际针灸领域的研究、临床水平越来越高,话语权越来越大,我们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理念、思想势必也能得到更好地传播,得到更多国际医学界的共识。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