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疫战
2019-09-10李妍
李妍
纵观历史,传染病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正如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Neill)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提到的:“才智、知识与组织都无法改变人们在面对寄生性生物入侵时的脆弱无助,自从人类出现,传染性疾病便随之出现,什么时候人类还存在,传染病就存在。传染病过去是,而且以后也一定会是影响人类历史的一个最基础的决定因素。”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花、鼠疫、霍乱、血吸虫、黑热病等传染病在我国肆虐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陆续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组织全国力量进行传染病防治。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典传染病逐步得到控制,病毒性肝炎、肝病的诊治成为感染科医生主要的工作内容。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以及各种抗病毒治疗的普及,感染科开始回归大感染本质,工作重点逐渐由病毒性肝炎、肝病诊治转向以细菌、真菌诊疗能力提升为重点的大感染学科建设。
2002年,為了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在多位感染病学界前辈的倡议下,中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正式更名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网站,这是中华医学会各分会中成立最早的网站。
当时,感染病学界前辈们已经认识到,中国的感染病学科应该由经典传染病防控到病毒性肝炎肝病诊治,回归到大感染学科。前辈们及时看到了中国感染病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应该强化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建设。学会的更名为感染病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可以说,当前我国感染病学科发展已进入第三阶段,回归感染性疾病本质,即以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提升为主的“大感染”学科建设。
其实,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华山医院的戴自英教授和徐肇玥教授就意识到提升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重要性。他们陆续发表了很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著作,进行了大量前瞻性工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迄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在我国抗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和相关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全球细菌耐药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细菌耐药问题,英国有专家小组进行预测,如果不解决当前细菌耐药的形势,到2050年,由于耐药菌感染导致的患者死亡将重新回到世界死因首位。
感染病学科、临床微生物和院内感染管理三者应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学科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感染疾病诊疗工作。
中国非常重视细菌真菌耐药防控,2012年,原卫生部出台第一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感染疾病科要参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然而,不容忽视的现状是,当前我国大多数感染科医生仍然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肝病诊疗,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亟待提升。
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诊疗能力提升的通知》,强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成立感染科,建立以感染病学科为主体的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这为感染病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定位。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成立之初,王贵强主任委员就明确提出了感染病学科建设规划,强化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提升。这一方面与国家政策导向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感染病学界已经意识到,感染病学科应该积极参与到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尤其要强化自身在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方面的提升,以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细菌真菌耐药形势。
细菌真菌感染分布于临床各个科室,除了感染性疾病临床诊疗之外,感染科还为整个医院的感染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感染科医生能力弱,则全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就弱。当前,国家强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医疗费用控制,在发生合并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后,将大大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而有效控制感染,有效诊疗感染性疾病,能够显著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因此,从医院管理层面来讲,做好感染病学科建设至关重要。
做好“大感染”学科建设,一方面感染病学科要加强自身能力提升和人才梯队建设;另一方面,做好病原学诊断和院内感染管理也至关重要。因此,感染病学科、临床微生物和院内感染管理三者应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学科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感染疾病诊疗工作。
此外,医院管理部门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也应重视感染病学科建设,为感染病学科建设提供相应支持。
当前,尽管传染病暴发流行已非常态,但我们应该常备不懈,及时有效控制新发、突发传染病。因此,感染科一方面承担了公共卫生、经典传染病防控等经典传染科工作;另一方面,虽然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但现存感染人群基数仍较大,感染科医生仍然承担了大量的病毒性肝炎、肝病防治工作。此外,感染科医生需要提升细菌真菌诊疗能力、不明原因发热诊疗能力,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发挥作用。同时,希望感染科医生积极参与院感防控、临床微生物结果判读,提升我国病原微生物感染诊疗能力。
◎ 来源|健康中国(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