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均GDP将破1万美元是中国经济转型新契机

2019-09-10李艳刘晓忠

科学大观园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适应能力陷阱

李艳 刘晓忠

显然,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一个制度敏感性适应能力的概念——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一说,只有制度惰性一说。

中国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这一成绩的取得令人鼓舞,也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聚敛了更大的可自由发挥空间。

2018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人均GDP也即将达到约1万美元。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测算,2018年中国人均GDP约为9777美元。而且,若汇率相对稳定,今年中国GDP保持6%增速的话,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几无悬念。

按世行2015年的标准,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6~4125美元间为中低等收入国家,在4126~12735美元间为中高等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中国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中国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了一步。

这一成绩的取得令人鼓舞,也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聚敛了更大的可自由发挥空间。

一直以来,各界人士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当作是中国亟须迈过的一道坎。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家,都被认为是止步于这道坎的失败国家。

尽管我认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是一个仅具归纳统计意义的概念,但是,上述国家的失败,都源于未能构建起与其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经济社会制度体系。用已故诺奖得主诺斯的說法,这些国家之所以失败,根源在于未能从有限准入的经济社会制度秩序,迈入开放准入的自由的经济社会制度秩序。

显然,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一个制度敏感性适应能力的概念——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一说,只有制度惰性一说。

因此,唯有提高制度之于经济社会变迁的敏感适应能力,中国经济才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韧性和弹性。而这需要的是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从有限准入的秩序,转型为开放准入的自由秩序。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制度转型呢?简而言之,就是要搭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护型保障体系和透明型担保体系,以便营造一个活力四射的市场、竞相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

为此,必须指出的是,这意味着在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的当下,中国亟须补足自身的短板,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社保福利等民生领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需通过切实有效的减税降费,改变政府在初次分配中过高的占比,并通过改变财政支出的方向,在再次分配中降低收入分配差距。这促使政府承担起更大责任,而非激励政府继续以经济人的身份参与到经济增长的队伍中,从而避免由于收入分配问题,固化甚至强化居民对经济增长的“增产不增收”错觉。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适应能力陷阱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陷阱
不受羁绊的女性
陷阱2
陷阱1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浅论鲁迅文学创作中的民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