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 一部为孩子准备的动画
2019-09-10梁文道
梁文道
为什么《小猪佩奇》这样一部来自英国、在我看来还非常英国化的动画片,能够在全球赢得那么多人的欢心?
不久前,《啥是佩奇》一片腾空而出,瞬间在朋友圈刷屏。恰逢今年是猪年,便想跟读者谈一个许多人喜闻乐见的话题,那就是小猪佩奇,主要想聊一聊这部动画作品本身。
真正从孩童视角出发的动画
《小猪佩奇》(Peppa Pig)最初在英国上映是2004年,我近乎是在2005年的时候就看到了这部动画。为什么《小猪佩奇》这样一部来自英國、在我看来还非常英国化的动画片,能够在全球赢得那么多人的欢心?
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这部动画无论画风还是画法,其实非常类似孩童自己绘制的图画。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看过《小猪佩奇》,大概会注意到,这里面几乎所有小朋友、小动物,他们居住的家都在一个山丘顶。比如佩奇,她的一家就住在一座弯起的小山丘山顶,这是为什么呢?
我后来看过佩奇创作者的一次访问,他解释说,原来是因为他注意到,小孩画房子或者画自己的家时,哪怕他/她住的是公寓楼,画出来的家也往往是一栋独立有屋顶的、有独立小院的一间小房子。
而且这里最重要的在于,并不是孩子认为自己的家应该有这样大的一座独门独院的小房子,而是因为当孩子想到自己的家时,会认为家是一个独立的空间。
因此动画的创作者在绘制小猪佩奇的家时,就要将家的独立性更进一步突出,便干脆直接画在了一座小山丘上,如此才能最符合小孩的直觉。
由此可见,创作一部受到儿童欢迎的作品其实非常不易,这并不是成年人随便假装自己有颗童心,然后想象尚处童年的孩子应该喜欢什么样的形象就去创作,没有这么简单,必须真的进行一些踏实的研究,从孩童的视角出发,将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与人际关系呈现出来。
这可能是小猪佩奇在全球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可是,比如我这样的成年人,也喜欢这些动画作品,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相对复杂了。
被符号化的“小猪佩奇”
你可能也知道,小猪佩奇曾经在中国遇到过一段“不如意”的日子,比如抖音平台曾将它封禁,根本无法搜索。往往是这样,有些东西在全世界流行,当流行到我们这却不一定行得通,因为我们总会认为它可能存在价值取向的问题。
比如在中国,小猪佩奇曾经一度与“社会人”这个概念捆绑在一起。“社会人”在中国社会,可以说是个崭新的说法,早期指代的基本就是那些游手好闲、容易寻衅滋事的“混社会”的闲散人,也有认为指的是带着“江湖气”黑道做派的人,当然后来在网络语言中,“社会人”也逐渐引申出更广泛的指代,很多人甚至将它作为一种自我所处社会状态的戏谑。
为什么佩奇一个这么可爱的动画形象,到了中国会和“社会人”捆绑在一起?其实要的就是这种“反差萌”。
试想,一位“混社会”人士,肩膀上却纹着小猪佩奇的图像,是不是有一种强烈的“反差萌”?就像当年陈可辛导演的成名作《甜蜜蜜》里,曾志伟饰演的黑道大哥,背部纹了一只米老鼠(Micky Mouse)的纹身。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里引出一点,有时候一部动画片也许本身是无辜的,或者是无意识的,但由于我们社会上许多人对它做出了过多的阐释和解读,做出“再利用”,甚至将它符号化,这就容易给原本的作品或动画形象招致问题或麻烦。
但是,除了《小猪佩奇》这样一种过度联想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动画片和儿童节目,也常常会在社会上延伸出另一种独特的解读方式,比如《芝麻街》。
我们知道《芝麻街》其实是一部儿童综艺性节目,其中有些人物或布偶形象,长期出现在芝麻街里,其中有两个尤为有趣的人物,就是厄尼(ERNIE)和伯特(BERT)。
这两个人大家其实很难分辨他们的具体性别,大概是两个男孩子,天天处在一起,睡同一间房,可是他们俩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般人可能会认为,他们是好朋友,但是曾经一度在英美的“同志”界里,同性恋者则会认为厄尼和伯特应该是一对“好基友”。
也因此认为,芝麻街其实是向小朋友传递了一种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也就是,一对同性恋者他们同样是快快乐乐地一起生活着,并且一起教授大家英文。
不过,这究竟是这部儿童节目创作者的原意,还是大家延伸出来的解读,其实已经很难说清楚了。
《小猪佩奇》里也存在的社会阶级差异
实际上,这些儿童动画片,或者这类儿童综艺节目,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往往真的包含一定的社会反映。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某种程度上,其实真的想透过这些节目,不见得一定是到批判的程度,至少是反映他们所观察到的某些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现实。
就以《小猪佩奇》为例,如果你很熟悉英式英语,你可能会注意到,小猪佩奇里的不同角色说话时,其实是带有各种各样的腔调和口音的。
而这里面最矛盾的一组口音是什么呢?就是小猪佩奇的妈妈和爸爸的口音。
小猪佩奇的爸爸——猪爸爸的口音,其实你听了之后会发现,他的出身背景可能正是英国的中下阶层。我们知道,英国直至今天,其实都依然是个阶级社会。
英国人日常也真的会通过口音判断一个人的出生背景。所以,在一个英国观众听来,他/她就会很敏感地意识到,小猪佩奇的爸爸原来出身背景并不是那么好,但是他凭着后天的不懈努力,成为了一个建筑师。
那么,小猪佩奇的妈妈呢?猪妈妈虽然看起来像是个百分百的家庭主妇,但你仔细看就会注意到,动画里好几期,猪妈妈其实是在家里工作,在家里敲键盘的。也就是说,她其实不只是个家庭主妇,她可能还担任一些工作。但这个工作究竟是什么?估计可能是一些自由职业。
更重要的是,小猪佩奇的妈妈看起来就相对更posh一点,也就是显得更加上流社会一点。你再看看小猪佩奇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他们也都很明显地带着一种老派的英国上流社会的影子。比如,他们喝下午茶时的手势和状态,对比就能够发觉,他们比小猪佩奇的爸爸阶级背景高了不止一层。
谈到这里,或许我们会很容易联想这样一个问题,小猪佩奇的爸爸和妈妈的结合,究竟是不是突破了一个阶级的差异?是不是佩奇的妈妈真的是“下嫁”给了佩奇的爸爸呢?
透过童话世界,重审社会真实面貌
佩奇的爸爸在动画片里也常常是一个犯傻的形象,也常常被大家嘲笑,就连小猪佩奇也会笑爸爸真傻,佩奇的弟弟乔治还不会说话,也会跟着一起咯咯笑。
为什么他们都要笑佩奇爸爸犯傻呢?通常是因为,猪爸爸总是太觉得自己什么事都能做,什么事情都能够DIY(自己动手做),比如修一所房子,到最后总是把所有事情做得几乎一塌糊涂。
从这个角度观察,你会发现,这部动画片好像正是在讽刺某种英国的父亲形象,在呈现一个过去的那种“大男人主义”的形象,而像小猪佩奇一样的孩子,也是应該耻笑他们的。
当然,佩奇爸爸的表现其实也根本构不成一个坏人。反倒动画里的猪爸爸,其实也显得十分宽厚可爱。在这样一部儿童剧的包裹之下,你其实很难讨厌或批判某一类人,但是又能够解读出许许多多英国的现实问题,比如阶级差异的问题,比如家庭之中的男性家长过于自负自大的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动画片、儿童节目其实确实包含了某种与社会的关系。比如《天线宝宝》这部由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剧里,其中一个天线宝宝的形象对广东人而言就非常敏感,会注意到他常常讲广东话。
没错,这就是代表着英国的华裔族群,另外这部剧里也还有代表英国黑人族群的角色,甚至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族裔族群,所以《天线宝宝》这样一部完全是提供给幼儿园孩子看的动画,都试图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面貌,那就更不要说《小猪佩奇》了。
由于《小猪佩奇》有这样的一种社会面向,就很难怪它必须接受各种各样社会上对于其中角色和人物的细节分析,这些分析也许对于动画片本身也并不算是有利的。
比如哈佛的心理学研究机构曾经真的研究过《小猪佩奇》,认为《小猪佩奇》里的诸多角色都非常的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感受是无感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闭症症候,看多了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利。这个讲法当然很不靠谱,因为一部动画很难造成如此直接的影响。
其实,真正值得我们探讨的,并不是《小猪佩奇》本身到底会不会教坏小朋友,而是这一类儿童动画片,虽然它原本的目的是面向孩童的,但是大人同样会去看。
当大人看到这样一部动画片时,就很容易看到这些创作者,透过孩子的童话世界,想要呈现和表达出的那个成人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心理状况往往是所有成年人都关心的,所以我们总会认为,当面对这些儿童为主要对象的动画片,我们人人都有发言权,我们人人都能够决定它什么时候是好,什么时候是不好。
因此,所有这类为孩子准备的动画和节目,在我看来,大概是世界上最难做的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