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打仗,先学习!

2019-09-10西武

关键词:叔父赵国中山

西武

危帆四伏,提出改革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史称“战国七雄”。赵国祖先曾是春秋时晋国的家臣,后联合魏国、韩国,三家分晋。赵武灵王赵雍即位时,赵国国力不强,常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欺侮,更被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不堪。这使得赵武灵王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危机四伏,如果不进行改革,就只能坐以待毙。

即位的第十九年春天,赵武灵王亲自率领一支骑兵奔波千里,巡视各地。

某日清晨,赵武灵王登上了黄华山顶。当时天蒙蒙亮,晨雾还未消散。望着山下四野风光,赵武灵王愁眉不展,不禁长叹一声。

“主君有心事?”说话的人是肥义。肥义曾是赵武灵王父亲的重臣,如今他又来辅佐赵武灵王。一向尽心尽责的他,此时见自己的大王满面愁容,忍不住开口询问。

“你看那黄河奔流不息,青山绵延不绝,是何等的壮阔。可惜,这些土地难保哪一日会离赵国而去……”赵武灵王说着,又是一声叹息。

肥义不言,却知道他的主君在担忧什么。

赵国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北边有中山国和燕国,东边有齐国,南边则是魏国和韩国,西南边是秦国,西北还有胡人。一旦国势减弱,便很容易招致敌国垂涎。

“主君可有想法?”一旁的楼缓问道。楼缓也是赵武灵王看重的大臣,此次出行,他特地下令,让楼缓和肥义一同跟来。

赵武灵王点点头,目光仍注视着远方,说:“我赵国曾有赵简子、赵襄子二位先王,他们建立不朽功业,名留青史。如今我也想继承先王事业,开拓赵国土地,削弱敌人的势力。”

说到这里,他眸中掠过一丝不忍。

“可但凡打仗,就要有牺牲。百姓便是那牺牲品,这叫我于心何忍!最近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用最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功业……”

“主君可有对策?”楼缓又问。

“有。”赵武灵王看看肥义,又看看楼缓,郑重地说:“胡服骑射,做此改革。”

赵武灵王接着解释:“回去后,我想以身作则,改穿胡人服装,学习骑马射箭。不仅如此,我还要公开下令,将此在全国推行,让百姓也进行效仿。”

楼缓听后,望着远山,默不作声。

赵武灵王见他如此,心中不觉打鼓。他知道,“胡服骑射”这项改革在中原前所未有,更是对世俗的挑战。在诸国心中,华夏文明才是正统,更是典范。他今日提出向落后的胡人学习,难保不被世人所理解。

过了半晌,楼缓才慢慢开口道:“很好。”

“很好?”赵武灵王一怔,他似乎没想到楼缓会同意,反倒自己犹豫起来,道:“我听说,‘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说的是凡是建立伟大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我虽心知如此,却又不免担心世人会因此而责怪我。”

肥义一直默不作声,此时听赵武灵王这么一说,不禁蹙眉。

赵武灵王的改革,肥义心底其实也是十分同意的,他和楼缓身上本就流淌着胡人的血,自然了解胡服的好处。他原本欣慰的是君王贤明,可眼下看到对方又不够坚定,犹豫不决,未免让肥义有些失望。

肥义上前几步,劝道:“臣也听过这样一句话,‘疑事无功,疑行无名’。说的是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主君既然决定要施行改革,胡服骑射,振兴赵国,那就不要顾虑天下人的议论。当断不断,实在不是君王该有的气度。”

赵武灵王被肥义一激,顿开茅塞,道:“你说的有道理。‘胡服骑射’这项改革对赵国一定有用。即使世人都来笑我,我也要坚持推行。”

远处一轮红日跃起,天亮了。

赵武灵王眸中再无半分犹豫,此时的他热血沸腾,仿佛已经看到未来气象焕然一新的赵国,如朝阳般蒸蒸日上,再不受邻国欺辱与威胁,更能与强秦对抗。

这时候,他的身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来。有下人来禀报消息,听了这个消息,赵武灵王不禁皱起了眉,再次陷入沉思。

搞定叔父,全国推广

马鸣萧萧,赵武灵王率着这队骑兵,正赶回赵国都城邯郸。

这一路上,他浮想联翩,总忍不住想起那日清晨在黄华山顶收到的信息——那是他的叔父公子成的答复。

此前,赵武灵王曾派人将“胡服骑射”的改革方案偷偷转告公子成,想听听他的建议。那时的赵武灵王对改革还在犹豫中,可如今在楼缓和肥义的鼓励下,他决心已定,誓要实行改革。然而,叔父的答复让他十分失落。

“公子成不同意,主君打算怎么办?”肥义骑马上前。他和楼缓不敢与赵武灵王并行,只在后方紧紧跟随。

“叔父真是……”赵武灵王说了一半,竟有些气恼。

在赵国,公子成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在朝中威信很高,在赵氏家族中更有一家之长的威望。如果他能同意改革,对于“胡服骑射”的推行,定是大有益处的。可眼下看来,想要说通这个“老顽固”,需要花一番功夫了。

赵武灵王想到这里,对肥义道:“回去后,我亲自去一趟叔父家。”说罢,他握紧缰绳,双腿一夹,身下坐骑长啸一声,向前方疾速奔去。肥义听闻,心下了然,旋即与楼缓和众骑兵跟随疾驰,也加快了回程的速度。众人身后掀起尘土阵阵。

几日后,赵武灵王赶回了都城邯郸。回城当晚,赵武灵王来到叔父公子成家中。

“天色已晚,主君有什么事,何不明日朝堂上说?”公子成施礼,边说边请赵武灵王入座。他见对方风尘仆仆,一脸劳顿疲惫之色,知其准是刚回邯郸,但不知什么事让其這么焦急。

赵武灵王没空说什么客套话,开门见山,直接说:“今日拜见叔父,是有要事相商。明日上朝,我便要穿胡服召见群臣,希望叔父也能穿它来上朝。”

“什么?!”公子成双目圆睁,不可置信地看着赵武灵王。

半晌,公子成才冷静下来,沉声说道:“我原以为主君是一时兴起,才提出什么‘胡服骑射’。怎的现在又提这事儿?我的意思不是已经让人跟您说过了嘛!”

“叔父莫急。”赵武灵王安抚道,“这改革并非我一时兴起,而是下了很大决心才决定实施的。明日我便制定法令,开始在全国推行。您德高望重,又是赵氏一族的长辈,若不做表率,我作为君王,恐怕会让天下人议论,说我们君臣二心。”

“我们同为赵氏,我岂会与您二心?”听到这么严重的指责,公子成有些急了。

赵武灵王点头认同,继续说:“改革对我们国家十分有利,一旦改革成功,我们所建立的功业将会名留青史。叔父既然与我同心,那便该为赵国的未来想想。我希望仰仗叔父的忠义,顺利推广这项改革。”

“主君既承认我的忠心,那我便斗胆说说看法。”公子成正色说,“我华夏乃圣贤汇集之地,从来都是四方蛮夷跑来观瞻学习。如今却要抛弃华服,穿那蛮夷的服装,实在不成体统。主君为何非改革不可呢?!”

公子成仗着自己是长辈,关键时候,说话比别人总是强硬许多。

赵武灵王一心想要劝解公子成,现在听他这一番顽固言论,顿时热血冲脑。他不由得站起身来,声如洪钟,气势高亢,说道:“叔父怎么这般固执?如果我们赵国再不改革,那便离亡国不远了,难道您忘记这些年赵国所受的苦难了?”

赵武灵王长臂一挥,衣袖在空中悬起又落下,话音却是句句高昂:“八年(公元前317年),五国诸侯相继称王,只有我自降为‘君’,为何?因为赵国实力不足,我怕太过分会引起他国注意,为赵国百姓招致祸患;九年(公元前316年),齐国在观泽打败赵军;十年(公元前315年),秦军夺取赵国的中都和西阳;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军攻下蔺城,俘虏了将军赵庄……秦国一直在强大,别国也时常对我们赵国耀武扬威。尤其是中山國,屡次侵占我国土地,掳掠百姓,甚至引水冲决酃城。我赵国既没有舟船,又没有骑兵,如何能应对中原四邻和北方胡人?再不改革,难道要一直挨打吗?”

赵武灵王越说越激动,他的心怦怦直跳,一时竟说不清是因为气愤他国的嚣张,还是气恼叔父的固执。

四周安静无声,空气恍如凝滞一般。室内只有公子成和赵武灵王二人,公子成跪在地下,垂首低眉,一言不发。

过了一会儿,赵武灵王冷静了下来,他降低了声音,继续开导公子成:“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仪是为了便于行事。改穿胡服,便于骑射,这是合情合理的。从黄帝炎帝到夏朝商朝,历代法制不同,各地风俗也不同,我们效仿古人,又该效仿哪个时期的古人、哪个地方的风俗呢?叔父就不要再执着于旧礼了。”

赵武灵王一番慷慨陈词,让公子成听得脸色变了又变。虽然他心里还是气赵武灵王不遵礼法,但听了刚才的一番话,也找不到可以反驳的地方,只好作罢。

第二天,公子成果然没让赵武灵王失望,穿着胡服上朝了。其后,赵武灵王又陆续说服了王族中的保守人物,有了他们这样有威望的人物支持,满朝上下,再也没人敢有反对之声。赵武灵王于是正式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练习骑射之术。

率军攻打,扩大疆土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国进攻中山国。

这是“胡服骑射”改革的第三年,赵武灵王要攻下中山国,为赵国一雪前耻,同时也要借此检验改革的效果。

赵武灵王亲自率军从邯郸一路北上。出发时,他又命赵袑率领右军,许钧率领左军,公子章率领中军,牛翦率领战车和骑兵,赵希率领胡地与代国的士兵。

胡地与代国的士兵?小军迷不要一头雾水,真的没有写错,赵希的这支兵马,大有来头。

原来,“胡服骑射”的改革一方面让赵国人改变了衣着,另一方面也让赵国改良了自己的军队结构。首先,赵武灵王重新整编赵国原有军队,专门从胡人那边请来老师,亲自教授赵军士兵学习骑射。同时,他派人去胡地和代国招募青壮年。这两处的百姓都善于骑射,军队里有了他们的加入,简直如虎添翼。

如今的赵国人,几乎个个尚武。他们穿着胡服,在马背上轻松行动,跟敌人对抗时越发自如。再加上赵希率领的精悍的“外国兵”,几路大军在曲阳会合,很快便攻占了丹丘、华阳、鸱上关塞。

不久,赵武灵王与诸将会师,又接连夺取石邑、封龙、东垣等地。

对于中山国的地形,赵武灵王十分熟悉。一年前,他曾巡察中山国地势,早已对这里的险关要塞了然于胸。赵国人来势汹汹,中山国难以抵抗,再无往日嚣张气焰。

中山国都城外,赵军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赵军队伍最前面,赵武灵王骑马静待,颔首傲视前方。他们在等,等中山国国君出城主动请降。

风乍起,惊起飞雁无数。

赵武灵王眉头紧锁,胜利的喜悦并未冲淡他心中的忧伤。

这么多年了,他要的不是道歉,而是对方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败。他要让中山国知道,赵国不是任人欺负的软弱小国。他更要借此胜仗,让其他诸侯国明白,未来能与强秦对抗的,只有赵国。

“主君,您看。”说话的是肥义,他一手执缰绳,一手指着前方。

赵武灵王顺着肥义所指方向看去,一个男人的身影突然出现。那人身着华服头戴冠,面色十分凝重。他的身后还跟着几名侍从。

此人走到赵武灵王马前,躬身一拜,表面臣服,嘴上却不愿示弱。他道:“我乃中山国王,今日不敌赵国,还望就此停手,不要欺人太甚。”

赵武灵王下马,将对方打量一番,正色道:“昔日,你中山国欺辱我赵国子民,屡屡进犯抢掠,还曾水淹鄗城,幸有上天垂怜,鄗城才得以保全。如今,你却同我说赵军欺人太甚?真是可笑。”

中山王身子一顿,显然被赵武灵王戳中要害。他叹口气,只得好言再道:“过去是中山国有眼无珠,不知赵国强大。今甘愿奉上四城求和,还希望您网开一面,庇佑中山国。”

说罢,中山王又是一拜。

赵武灵王原本也不愿再打下去。战争持续越久,受苦的百姓越多。无论是沿途城池还是赵国百姓,他都于心不忍。眼下已然达到目的,既让中山国知道了赵国的厉害,又白白得了数城,赵武灵王早有收兵停战的打算。

于是,赵武灵王翻身上马,对中山王说道:“今日你送上的大礼,赵国收下了。日后若有什么意见,我赵国仍愿千里奔来,与中山国切磋一番。”

自此之后,战国七雄中,赵国实力日渐增强,其他诸国再也不敢轻易来犯了。

小军迷划重点

“胡服骑射”到底影响了什么?

影响了赵国军队

改革前的赵军,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官兵的衣服都是根据步战和车战的要求而做,基本类似于平民的服饰。骑兵穿上去,显然不太适合作战,在与胡兵的交战中往往处于劣势。相反,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时骑在马上,动作灵活方便。

赵武灵王认识到:赵国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只有學习胡人的长处,以骑兵对抗骑兵,才能增强赵国军事力量,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宽袖长袍的服装为短衣紧袖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所以,从此以后,赵军改穿胡服,侧重发展骑兵。

影响了中原服饰

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曾经的“胡服”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为盔甲装备。

这一改革还弱化了服饰的身份标志功能,强化了实用功能,使“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发展的总体倾向。在“胡服骑射”以前,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但“胡服骑射”使人们意识到服装的实用功能最重要,自此,君臣、官民服饰的差别大大减小,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

影响了民族融合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施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族由于与胡人进行了服饰融合,自然缩短了心理的距离,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军迷小课堂

胡服骑射

这是指效仿游牧民族的着装和马上射箭的战斗方式。“胡服”是指游牧民族的服饰,当时他们短衣扎袖、长裤束腰、长靴戴冠,这样的穿着,相对于当时赵国军民的服饰,打起仗来非常有优势。此外,赵武灵王还提倡向游牧民族学习马上射箭等先进的战斗方式。

你知道吗?

赵武灵王初即位时原本是有“王”的称号,但他为赵国考虑,心甘情愿放弃了这个虚荣的称号,自降为“君”,并且终其一生也没有再称王。

名人夸名人

我国大思想家梁启超是赵武灵王的“铁杆粉丝”,他认为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伟人,他与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1903 年,梁启超发表文章评价说:“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他不但把赵武灵王与俄国的彼得大帝相提并论,更是盛赞赵武灵王为中国“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历史放大镜

赵武灵王虽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改革家,可他人生的结局十分悲惨。作为赵国最杰出的君主,在攻灭中山国后,由于一场宫廷政变,他被困在行宫内,最终饿死了。

猜你喜欢

叔父赵国中山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谁认识的人多
中山君有感于礼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十)
漫画哲理
历史上的“中山人”
一道竞赛题的多种解法
古法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