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2019-09-10张龙吴亚滨

关键词:关联可视化工具

张龙 吴亚滨

摘要: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智力发展的突破口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过程中,应注重思维过程可视化、思维方法工具化、思维策略熟巧化、思维反应自动化,引导学生形成关联阅读的意识,并运用思维工具进行学习。

关键词:思维品质核心素养关联阅读思维工具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从社会实践中产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及的文化基础素养包含的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都是思维层面的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亦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思维培养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学科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多重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仅仅掌握知识并不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社会热切呼唤勇于创造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拥有开阔的视野,具备驾驭知识并不断创造新知的能力。学校育人正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教导学生自主求知及创生新知,而这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叶圣陶所说:“训练思想(思维)应该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这是时代所需、人心所向。

(二)智力发展的突破口

培养思维品质,绝不是脱离知识传授的“形式教育”式的思维训练,而是密切结合学科教学,将思维品质作为学科能力的组成部分。例如,在语文学科中,将四种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与五种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深刻性)组成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形成有20个交结点的矩阵。北京师范大学朱智贤教授和林崇德教授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对20个思维品质实验班进行思维教学,发现其思维品质与学习成绩均明显超过对照班,说明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智育发展是行之有效的。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来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提升空间大,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形成优秀思维品质以及奠定学科思维能力基础的关键期。再者,“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和思维统一的学科,正是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上既发展着学生的语言,又发展着学生的思维。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激发、引导和训练。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内容,某种程度上,“语文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语文学科听、说、读、写能力只是一种外部形式,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进行思维”。 “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正因为思维对语文课程有着重要意义,《2011版课标》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解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思路

梳理《2011版课标》中各学段的阅读要求,可以清晰地归纳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详见下页图1,其中包含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可以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段的提升,阅读对认知能力的要求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深刻化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在阅读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在逐渐提高,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思维发展的意识。

与之相对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可见,无论是课程要求还是考试要求,思维能力都已经成为阅读的核心要求。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当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理论为指导,遵照思维发展规律,定标于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结合课文教学和语言训练,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图1

切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其间,应当注重这样几个方面:

(一)思维过程可视化

思维是发生于大脑内部的活动,不仅复杂,而且抽象。随着认知科学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脑结构的功能分区以及部分工作機制,也逐渐认识到,人脑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一个视觉处理器,会优先加工图像信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思维发展过程总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越是发展到抽象阶段,越感觉困难。为了人类思维更好地进阶发展,人类早已开始尝试将复杂的抽象信息转换为可视的图像信息,来帮助自己理解抽象理论,比如在数学学科中的图表、坐标、函数曲线等,都是把抽象信息转化为可视信息。在语文学科中也需要将抽象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因此,大量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应该被有选择地应用于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其中,较为著名的工具有思维导图(见图2)、思维地图(见下页图3)、概念图(见下页图4)等。

概念图是一种更为强调关系的结构图,在梳理较为复杂的内在关系方面有不俗的表现,例如可用于整本书阅读中梳理人物关系和情节脉络。

思维过程的可视化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基础,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师生规避抽象的表达与理解,同时,将思考的过程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除了使“思考”更具操作性,也有助于教师深层次地把握学情。

(二)思维方法工具化

有了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基礎,进一步要将思维活动聚焦,让每一种认知行为都有操作抓手,通常我们称之为“思维工具”,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教学支架。思维工具化是指运用思维工具来引导、矫正思考进程,帮助思考者运用高效的思考方法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主要目的是对显性思维过程进行“引导”和“改造”,这实际上是进一步梳理信息,提供重构、整合可视化信息的处理手段。思维工具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5W1H”分析法、“SWOT”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其中,操作性较强的思维指引工具是爱德华·德·博诺开发的CoRT思维系列中的第一部分,其中包括了PMI(Plus Minus Interest,应用于判断分析)、C&S(Consequence and Sequel,应用于不同时间节点的因果分析)、CAF(Consider All Factors,应用于思考全面性的因素分析)、A.G.O.(Aims, Goals, Objectives,应用于思考焦点的目标分析)等。

将思维方法工具化的意义,在于让抽象的思维活动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要求学生辩证地看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指令很难落地。如果我们将这个过程步骤化,变成一系列具体的思考任务,这个指令就易于操作了。比如三元分析法(见图5),就是一个用于辩证思考的工具。我们要求学生思考并完成图示任务,学生便可以经历一次完整的辩证思考过程。

(三)思维策略熟巧化

思维策略的熟巧化是指通过反复练习达到方法的巩固。掌握一种思考方法和养成思维习惯分属两个层次。这意味着在语文阅读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在每一个学段都应该注重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纳入教学目标,把握每一个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四)思维反应自动化

思维品质是指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的个体表现,体现了个体的思维水平、智力与能力的差异。这种个体的表现与差异往往体现在人们日常的思维活动中且大多是思维习惯的一种体现。因此,可以认为良好的思维习惯塑造了优秀的思维品质。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塑造来自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并使这种思维习惯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可以说,思维品质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突破口,且训练时间越长, 效果越明显。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实例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照课标要求,深入挖掘文本,结合实际学情,以课文为例,聚焦文本,在紧抓“双基”的同时,不放过每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机会。我们曾经做过如下尝试:

(一)引导学生形成关联阅读的意识

关联理论是由法国学者和英国学者提出的推导话语意义的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认识世界遵循关联原则。关联阅读要求读者准确把握阅读目的,认真分析文本隐含的信息,努力寻求最佳的关联,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关联阅读对学生培养思维、学习和运用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成关联阅读的意识。因此,着力强化教师在备课中的关联意识,形成整合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例如,在讲解《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关联《赠汪伦》《赠花卿》等赠言诗(见下页图6),进而让学生了解在内容上这些诗同属一类。讲解《夜书所见》的时候,可以关联学过的古诗题目“所见”,关联《题西林壁》中的“题”字,进而让学生知道“书”的意思是“书写”,“所见”的意思是“所看到的”。在讲解《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引导学生关联理解(见下页图7)。虽然两首诗都是“望”,但望的角度不同、诗里的颜色不同、作者的情感和性格不同……讲解《运斤成风》这篇古文时,可以关联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质疑:为什么要讲两个故事呢?为什么庄子要和随从讲运斤成风这个故事呢?鼻子上的白灰为什么非要用斧子砍下来呢?为什么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写作呢?还可以关联《濠梁之辩》这个典故。学生如果掌握了关联阅读的方法,对于今后的学习会大有裨益。

(二)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工具进行学习

思维工具是能有效影响思维活动、提高思维效能、延伸思维深度,能把抽象思维过程具体可视化的一类方法技能的总称。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思维工具是什么,并经常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工具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现状,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

1.时序分析——培养学生跨越时间的洞察力。

《鹿和狼的故事》一文逻辑严谨,学生想要深入理解会有些困难。如何把文中隐性的逻辑关系显性地表达出来呢?学生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绘制出思维结构图(见图8)。显然,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有思考,但不够全面,不够系统。想让学生的思维发生变化,还需要思维工具的介入。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狼灭绝的后果,学生提取出若干信息,如自由繁殖、自由生长、先后毙命、没有危险、大量死亡、疾病流行、生态失衡等。

依据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教师运用“时序分析”工具,引领学生厘清思维,对捕杀饿狼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得出直接结果、短期结果、中期结果、长期结果(见图9)。这一思维工具的介入,使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发散和延展。之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分析图,进而能够比较系统地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学生通过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完成思考任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解自己的导图,实际上就是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表图9

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使图与文、读与思、思与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由文字转化为图像,再由图像转化为文字,形成了听、说、读、写的自然融合,既深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达到了运用语言文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数量关系图——抽象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实践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初级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道桥梁。

《鹿和狼的故事》这篇文章中有大量的数据,如何让这些数据变得更加直观,更能说明问题呢?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制作一张图(见图10)。

学生绘制出数量关系图后,惊喜地发现“短时间内鹿和狼的数量有如此大的变化”“鹿的数量像过山车一样猛涨猛降”。一个简单的抛物线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动物种群的比例失衡是急剧上升、急剧下降的一个过程,深化了对本文观点的理解。

3.三元分析——设计教学支架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运用辩证的思维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展开思考。

“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这是对“圆明园”的解释。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圆明园到底该不该修复呢?教师在“三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展开激烈辩论(见图11)。有的學生认为应该修复,因为圆明园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应该让它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让各国人民再次感到震惊,让侵略者感到耻辱。也有学生认为不应该修复,应该让这些残垣断壁永远警示、激励中国人,成为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4.思维地图——抽象因果关系的可视化呈现。

“庄严而不可侵犯”是“神圣”的意思。在讲解《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师既然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什么西雅图酋长要放弃这片土地?

生打不过侵略者。

师打不过也要打,哪怕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

生如果那样的话,这片土地就会硝烟弥漫,土地上的河流就会变成红色,这片土地上就会尸横遍野。

师也就是说,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胜过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才放弃这片土地。

上述教学便是引导学生深入、辩证地思考问题。为什么要放弃这片土地?原因之一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原因之二是打不过侵略者;原因之三便是印第安人爱这片土地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借助思维地图中的复流程图,把“放弃土地”作为一种现实状态,结合未来的结果,再去分析原因就会更加深入、更加全面(见图12)。经常这样训练思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便不再单一,便会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综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理论和政策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越来越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对思维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及思维可视化工具、认知工具作为教学支架所提供的实践意义。同时,由于思维品质培养需要熟巧化的训练过程,思维反应自动化的最终目标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也认识到,在语文学科中,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们正在摸索和体会学科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的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课例的进一步积累,相信会获得更多的发现与收获。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冯晴.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 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阳.关联性阅读模式的建构探讨[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7).

[5] 赵国庆,熊雅雯,王晓玲.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概念、要素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8(7).

[6] 赵姝,赵国庆,吴亚滨,徐宁仪.思维训练:技术有效促进学习的催化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

[7] 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 林崇德.基础教育改革心理学研究30年[J].教育研究,2009(4).

猜你喜欢

关联可视化工具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准备工具:步骤:
奇趣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