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化”朗读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欧阳静怡
欧阳静怡
一、“戏剧化”朗读法的概念
朗读,即出声的阅读方式。读,作为英语综合能力的一环,原本应是朗读、阅读两个概念的总和,却因应试效应被不自觉地演变为阅读“强势”、“朗读”弱势的情况,这样一来, “读”这个综合能力之一有了短板,自然也影响到整体的英语能力,最典型的后果就是“哑巴英语”。朗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朗读重要,要重视朗读,也要正确朗读。英语课堂上常见的“念经式”朗读,不仅对提升语言能力无益,也让课堂死气沉沉;而一味夸张的“朗读腔”也只是一种套路化的发音行为,只会是千篇一律,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对语言的学习与领悟。那么朗读应该是怎么样的?经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戏剧化”朗读法对英语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具有良好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倡其在教学中的全方位应用。
单看“戏剧”,它是一个纯粹的艺术概念,其与教育结合形成概念,起源于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两大理念,主张从生活和实践切身体验中去实现对周围的认知。20世纪初,英国将戏剧列入学校课程,随着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和理论发展,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教学方法,也被称作戏剧教学法。台湾艺术大学教授张晓华认为“教育戏剧是一种教学上的应用戏剧,不是训练,不是表演娱人,而是教与学之间的新关系”,并将这种教学方式定义为“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戏剧教学法已被应用于多种学科与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本文中所探讨的“戏剧化”朗读法,是基于戏剧教学法概念提出的一种细化教学方式。
通常情况下,戏剧教学法以戏剧元素作为教学手段,可以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和再创作,也可以是以排演一个完整的文学戏剧作品来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锻炼。两种形式在英语教学中都已广泛使用且收效良好。然而,前者往往在教学环节出现,教师根据需要使用,目的往往侧重文章情节与意义理解而非语言特色的体验,效用更多指向具体的一堂课、一篇文章、一个环节,而非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英语能力的培养始终;后者则需要参与人员整体的、长期的时间配合及协同工作,常以汇报演出或专门课程形式出现,学生单独操作性差。“戏剧化”朗读法,属于戏剧教学法范畴,其定义主要是从朗读角度出发,在学生开口念读英文的过程中鼓励其融入戏剧色彩,以体现课文的用语口吻、行文基调、题材特色,引导其带着情感感知解读文字,从而达成其对语言的共鸣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成效。它不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引入,强调切合题材地朗读“戏剧化”。与无差别对待各种文字的“朗读腔”截然不同,它注重最大化英语与实际语境的契合程度,以实现更好的英语教学效果及学生复合应用型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二、“戏剧化”朗读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改善学习氛围,增添学习趣味,提高学习积极性
台湾学者陈韵文谈到“教育戏剧”,认为其是教育场域中的戏剧活动,“通常由教师指导,将戏剧视为教育工具,由师生共同参与并创造”。“戏剧化”朗读作为“教育戏剧”理念下教学方式的一种,是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戏剧相关的元素,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开口念读时,引导其融入与文章体裁、文笔基调、人物特点等一致的表达腔调。不同的文章体裁、内容,会呈现不同的朗读体验,让传统的程式化课堂讲解变得活泼有趣。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前进行适度的朗读技巧讲解和演示,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研究文章的朗读节奏感、句群划分、抑扬顿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互动度和学习积极性。
2.强调“沉浸”式学习,促进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戏剧化”朗读的基础是学生对原文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在朗读进行前,对原文的背景讲解与探讨、对文中选词的分析与词汇的讲解、对文章句型运用的解析,都是对学生更好地进行“戏剧化”朗读的前期引导。“戏剧化”朗读注重真实化模仿,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已掌握的情况,进行符合文章现实化特点的戏剧性朗读,对各个文体下词语的使用、句型的运用、情景与行文的基调进行全面生动地感受性学习理解,自然地被引导着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词句、语境,利于英语学习中口语语感能力、跨文化交际及文字实践能力的提升。
3.跨领域融合,利于复合型能力的拓展
“戏剧化”朗读法的跨领域性也使得其对学生英语学习以外的其他技能进行了侧面的提升与锻炼,符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戏剧化”朗读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戏剧元素,要求学生以“戏剧化”的朗读形式表达课文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方位、深层次地学习理解课文及涉及的语言文化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方法无疑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对课文背景的研习程度、对文章作者选词及句型选择上的研究与理解,乃至各种生活题材情境的真实性还原能力。在教师各方面综合能力具备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戏剧化”朗读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还应当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多主题原则,主要是指在用“戏剧化”朗读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和保障英语题材的多样化。“戏剧化”朗读法,如其他戏剧教学法策略一样,强调从切身体验中激发学习的潜能。这里体验的对象,则为各种题材的朗读文本,每种题材的文本,就是一个供学生体验的全新环境架构。保持文本的多主题性,可以避免单一化带来的倦怠感,而不同的题材,因其蕴含特征的不同,也会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除了词汇的极大丰富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不同题材文本进行探究式地研习、分析,最终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呈现文本风貌,并在课堂上进行对比学习与讨论,有助于其了解各种语汇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情况,比如语汇表达的感情色彩、搭配的规则等,以及作者的选词及句型使用意图、文章行文基调等,使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同时强化提升其语言输出的地道性,防止生硬。
案例:
叙事文题材,描写语汇居多,采用“戏剧化”朗读,可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义和附带情感,实现语言在脑中“词—义—景—音”的组合输入。课文My First Day At School(《新编英语教程(第三版)第一册》)中,到校第一天的学生紧张地回答自己的姓名:“‘Richard,’ I whispered.” whisper义为低语,朗读时,前面的名字要符合whisper的情景,声音应弱处理。文中老师行动的描写呈现递进:“‘Just forget us and write your name and address,’ the teacher coaxed.” coax带“哄”的情感,决定了此句朗读时应以温和的语气进行;学生持续紧张,文中对老师的描写为:“‘Spell it slowly so I can hear it,’ she directed me.” direct体现了老师语气的加强,以让学生定神,朗读则需回归要求的口吻。
消息类新闻题材,是英语训练常见题材,它重客观,少抒情、少描写,用语正式。这里的“戏剧化”,即化身“播音员”,尝试模仿其语音语调,注重吐词清晰、过程平稳流畅,了解新闻词汇、体验正式行文。
二是持续性原则,主要是指一旦开始了“戏剧化”朗读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就要保持其长期性、一贯性。任何教育和學习方法,要想取得成效,都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朗读,涉及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其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充分的摸索、学习与积累,而“戏剧化”朗读法,需要对学习文本进行更细致的研习和更生动的演绎,较之普通朗读,要求更高,则更需要实践的丰富积累,以最终实现其教学目的与效用,因此,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其持续性的维持则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