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身许党” 一生光荣

2019-09-10张海涛李聪

北京支部生活 2019年7期
关键词:保育院行军松柏

张海涛 李聪

井冈山江西干部学院的阶梯教室,能容纳3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

雷鸣般的掌声,一次次淹没了两位老一辈革命者的感人故事。

这是关于中纪委原常委刘型和原农业部工业原料局副局长程宜萍的初心、使命的故事,讲述人是他们的女儿刘松柏。

“父亲在去世前两周,已经有些神志不清。可他去世前的两件事让我终生难忘。一天,父亲突然从病床上起身,坐在床沿上,双脚在地上不停地摸索着。母亲问他:‘你在干什么?’父亲念叨着:‘我在找草鞋呢,要上山了。’还有一次,父亲突然下了病床,立正站好,双手在头上做着规整军帽的动作。我们问他在干什么,父亲说:‘你听!军号吹响了!要出发了,我在戴军帽呢!’”

双双泪眼,凝视着讲台上的报告人刘松柏。

这样的一幕,在全国各地一次次上演。9年来,刘松柏和老伴梁汉平,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赴全国各地宣讲,将红色火种播进青年人的心中。

“一切为了党,一切为了孩子”

在解放战争的硝烟战火中,“以身许党”的情怀就已经融入了刘松柏的血脉。那时,她还是一名躺在马背摇篮里的女婴。

1946年冬,胡宗南率部进犯延安。党中央决定:延安的非战斗单位一律撤离。11月11日,宝塔山下,延水河边,在359旅战士们的护卫下,延安第二保育院全员踏上了行军的征途。临要撤退时,康克清妈妈到保育院作动员:“三天后,我们要撤离延安,保育院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党,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孩子。在行军途中,大人孩子都要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

延安第二保育院有将近150个孩子,最小的1岁多,大一点的四五岁。刘松柏的妈妈程宜萍是第二保育院院部党支部书记,她把强壮的大骡子分配给战友的孩子,把儿骡子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每头牲口背上驮着两个小木床,孩子睡在小床里,长长的骡马队行进在陕北高原。

队伍行进至山西汾河,359旅的战士们在薄冰上用树棍搭起了一个二尺多宽的临时桥。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5个后勤单位悄悄地走过封锁线。保育院的队伍过河时,驮着刘松柏的儿骡子因为身小力弱,越走越慢,远远落在了保育院大队后面。过河时,儿骡子一脚踩到了冰上,双腿一跪,把刘松柏和姐姐摔到冰河里。

桥的不远处就是敌人的碉堡。孩子落水的消息,只能一个人对一个人悄悄地说:“传上去,程宜萍的两个孩子都掉河里淹死了。”“传上去,程宜萍的两个孩子都掉河里淹死了。”当消息传到程宜萍耳朵里时,她已经过了同蒲铁路5公里了。她真想立刻返回去救自己的孩子,可她知道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公家的一对文件箱和自己看护的4个孩子更重要。这对文件箱中放着150名孩子的档案,将来胜利了,八路军战士们还要凭着这两箱档案找到自己的子女。程宜萍流着热泪,毅然决然地向前走去。

幸运的是,359旅战士全超不顾一切地跳下河去抢救,把姐妹二人救了上来。当时,刘松柏已经没有了呼吸,全超给她做了人工呼吸,才把她救活。

“不只是我的妈妈,行军路上,保育院的每个叔叔阿姨都是如此。”行军路上,每逢遇见敌机轰炸,保育员都会趴在孩子们身上,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孩子的安全。程宜萍带领的一支队伍,从延安到东北,3年多的时间,6000里行军,途中经过无数封锁线,行军路上没有死伤一个孩子。延安第二保育院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她们的革命任务。

“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刘松柏的父亲刘型,从秋收起义,到三过雪山草地,再到解放战争,功勋卓著。“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没有想过歇一歇,而是‘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曾说:“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当时,全国地质工作者不足300人,国家急需地质人才,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毛主席亲自点将,由刘型担任地质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这位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的老红军,像战争年代一样,在向科学进军的战斗中,带领他的一班人开始了冲锋。

1954年,刘型组织干部用业余时间补习初中数、理、化;1956年,组织了业余学习《地质普查》专业大专班,刘型带头参加干部大专班学习。几年下来,绝大多数系(处)级党、政干部学完了20多门课,3200多学时,获得了大专文凭。业余学习前后共坚持了7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都对北京地质学院师生向科学进军的事迹作了报道。

1958年,刘型调任农垦部副部长,主抓橡胶等热带作物生产。

橡胶是战略物资,没有天然橡胶,飞机不能起飞,汽车不能开动,航天事业无法推进。1951年,法国“巴黎国际统筹委员会”宣布:所有成员国严禁向中国及共产主义国家提供天然橡胶和任何相关产品。

在这个全新的领域,52岁的刘型再次发起了冲锋。

“记得我上初中时,每年都有好几个月见不到父亲,后来才知道,他是深入到广东、海南等许多农场和科研院校调研去了。”两年里,刘型走访了农场的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劳动模范、割胶能手等几千人。“酷夏的凌晨3点钟,正值我们安然熟睡时,父亲却不顾龙蛇起陆,不顾蚊虫叮咬,不顾年老体弱,头戴矿灯和农场的职工一起上山,到热带雨林的橡胶林园实地考察。”

劉型把教学、科研、农场等所有的技术力量整合起来,成立了全国橡胶科研协作组。科技工作者对种橡胶的土地、橡胶品种、抗风抗寒特性、种植密度、梯田坡度、防风林种类等一系列的细致问题,进行了千百次地分析、实证、量化的科学试验,成果汇集成了橡胶栽培技术规程。

在技术规程的指导下,海南橡胶产量由原来的每亩30公斤增加到100多公斤;杂交培育出抗风、抗寒、高产的新品系,在云南西双版纳大量种植,实现每亩200公斤的产量,橡胶单位产量提高了五六倍。

橡胶会战的大胜利,突破了国际上100年来橡胶种植在热带地区17度线以内的界限,我国从北纬18度至24度的亚热带地区种植橡胶的成功,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奇迹。

(责任编辑:李聪)

猜你喜欢

保育院行军松柏
行军蚁
松柏
可怕的行军蚁
雪娃
行军蚁
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会儿童保育工作浅探
大郭小郭行军锅
我记忆中的保育院妈妈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时最久的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