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说

2019-09-10李勤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学科教学渗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生活与哲学”模块与心理学有很多相通之处,通过用足教材资源、把准学生脉搏、创新教学方式等方法,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形成,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哲学教学;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2-0053-03

【作者简介】李勤,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海安,226600)教师,正高级教师。

学科教学渗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贯通的,在教学内容上也有不少交叉之处,其中“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容更是与心理学天然相依。挖掘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形成,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一、用足教材资源,潜移默化育心

人的心理本质上属于意识的范畴,而意识是哲学的一个最基本范畴。因而,“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中,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大量存在的,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不失时机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把握思维的奥秘”一课与心理学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了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积极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学生在诸多问题上并不能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认识客观世界,包括认识自身。如有的学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一味地放大自身不足,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表现出不自信;有的学生又一味地心高气傲,觉得自己只要肯努力就无所不能,但因为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水平认识不足,结果往往“志比天高,命比纸薄”,进而产生消极厌世心理。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很可能发展为心理问题。

备课过程中,笔者争取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支持,设计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调查。调查发现,班级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入高中不如初中的时候优秀。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经过了中考的筛选,优秀的人集中到了一起,导致“泯然众人矣”。鉴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观之后,有意安排了“我能行!我怎样才能行?”的话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运用所学内容完成一篇演讲稿。这个话题在给学生积极心理暗示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破解自身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学生完成演讲稿后,笔者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伴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邀请部分学生做全班交流,笔者从学科知识应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角度逐一点评,因势利导。

“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可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还有很多,如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知识点时,组织“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积极认识人际关系;学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组织“如何面对前进中的曲折”的讨论,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学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时,结合课本上马拉松冠军谈经验的事例讨论“我怎样跑好人生马拉松”,引导学生重视点滴积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把准学生脉搏,对症下药育心

教育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学应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现实面临的心理问题,创设心理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思想政治课学科知识理性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并理智地加以处理,有效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和心理健康素养的共同培育。

如学习压力问题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学生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压力,出现了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问题,甚至有轻生的极端事例。针对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在讲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课时,笔者以“谈学习压力”为话题创设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教材,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思考“我的压力”“我看压力”“我解压力”三個问题。课堂交流中,学生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同伴以及学业负担等方面的压力,认识到正因为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共处在矛盾统一体中,家长和教师才会要求学生勤奋学习,给予学生压力,这种压力的根源是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与关爱;认识到学习中同伴之间的竞争压力,根源在于我国现有国情下的人才竞争压力,有客观必然性;认识到压力本身也是矛盾统一体,它有利和弊两个方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谈到如何看待学习压力时,学生运用矛盾普遍性原理分析得出:压力人人面对、时刻存在,要承认压力并积极应对。交流中,学生发现各自面对的压力各有特点,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别人化解压力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能简单套用,自觉运用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学生根据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提出,破解压力过重之道除了学会科学减压之外,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多读书等途径提升自己。整节课,学生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交流分享,哲学道理变成了分析解决心理问题的有力武器。

三、创新教学方式,知行统一育心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不仅要解决学生“知”和“信”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学生“意”和“行”的问题,单纯靠知识传授和书面练习无法真正达到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因此,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推动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应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相通之处和共同要求。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固然有知识教学的要求,需要向学生普及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应对、有效排解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天然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同样需要推动教和学方式的转变,凸显实践教学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中自我思考、自我体验、自我锻造和自我发展。

如在教授“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部分内容时,正值学校附近一个老街居民区拆迁,有几户居民不愿意搬迁,政府多次出面做工作都没有进展,整个拆迁工作陷于停滞状态。从思想政治学科角度,这当中涉及价值冲突及科学应对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这当中涉及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内容。于是笔者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做一次调查,全面了解政府拆迁的目的、拆迁政策、居民的利益诉求等,全面分析拆迁工作中矛盾的焦点及根源所在。情况调查清楚后,笔者策划了一场模拟协调会,学生自主选择担任政府工作人员、社区代表、被拆迁居民代表、人大代表等角色。协调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学生主要是站在各自代表的立场上充分阐述观点,据理力争。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不能被他方接受时,表现出焦躁、激动,甚至剑拔弩张、出言不逊。笔者适时提醒大家控制自己的情绪,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地分析问题,理性表达自己的见解。反复提醒后,学生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开始从对方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僵局逐渐被打破。“我能理解你们的难处,我们再来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时间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我们也知道这不是你们个人的行为,小区已经很老旧了,住在里面也的确很不舒服,政府拆迁也是为民做好事,但要給我们点时间并帮助我们克服眼前的困难。”讨论持续近半个小时,大家开始退一步思考问题,探讨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在面对价值冲突、利益冲突的时候,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理性地表达诉求。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思想政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重叠,内容上有交叉,方式上可借鉴,可以在学科融合上做一些大胆的尝试,但两者又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又不可牵强附会,要找准科学合理的渗透点,讲究渗透的契机,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做到自然贴切、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