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与建议
2019-09-10孙彩平
【摘 要】对中国儿童自信、专注、同情、包容、冷静、坚韧、求新七项心理品质大样本实证研究的江苏省样本进行单独分析,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照全国数据和相关研究,江苏省儿童在七项心理品质的发展中表现出短板更短、两极分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等特征。
【关键词】江苏省;儿童;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2-0007-04
【作者简介】孙彩平,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问卷设计以“小五”人格为基础,采纳教育学、心理学和道德教育领域专家的建议,筛选社会近期关注的、与儿童道德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最终确定自信、专注、同情、包容、冷静、坚韧、求新七项心理品质为调查的二级指标。问卷选项采用李克特式等级设计,为避免调查中经常出现的“趋中”取向影响效度,本次调查采用6点式计分。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儿童心理品质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真实表现,而非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生理可能性,所以,本次调查以日常生活观念、情感反应方式、意志作用倾向以及行为表现状况为题,要求儿童选择与自己情况符合的选项。调查问卷采用自报告的设计方式,根据不同指标采用正向与反向两种问题设计。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所在省份、城乡等信息;第二部分是问卷主体部分,依据心理品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维度模型设计。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98,基本达到社会科学领域量表信度佳的标准(0.80)。
2.取样设计。
考虑到区域差异,本研究抽取苏北、苏中、苏南共22所中小学校参与调查。调查对象为9~18岁儿童,基本对应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共计13602名在校学生参与本次调查。按问卷自然维度的设计,样本具体分布情况见下页表1。
表1 调查样本分布
3.数据处理。
本研究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软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判定的主要依据是儿童各项心理品质在各自然项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根据李克特式6点量表设计的形式,设置最高分为6分,最低分为1分。
通过均值比较法,得到F值的检验结果(F统计量和p值),根据结果选择方差齐性或方差不齐的相应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判断数据间的差异情况。若P值小于0.05,则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若P值大于0.05,则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
二、整体结论
相较于全国儿童,江苏省儿童的七项心理品质的发展表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
1.与全国儿童相比,江苏省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短板更短。
从七项心理品质发展的整体状况看,江苏省儿童同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发展略高于全国均分,专注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全国均分相同,包容、冷静、坚韧、求新心理品质的发展低于全国均分(见表2)。包容、冷静和坚韧三项心理品质与全国均分相差较大,其中包容均分相差最多。包容、冷静心理品质本来就是当下中国儿童七项心理品质发展中的短板,由此可见,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的发展相对于全国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整体情况,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不均衡性,短板品质的发展性不足更为明显。
2.江苏省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品质发展状况略好。
从心理品质发展状况与年龄的关系来看,除上述短板品质外,义务教育阶段(9~15岁)江苏省儿童自信、专注、同情和求新4项心理品质的发展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整体上说明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略好。
3.江苏省儿童心理品质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特征。
江苏省儿童心理品质发展的两极分化,首先表现在“城—乡”区域儿童间的两极分化上。
全国儿童在自信、冷静、坚韧、包容4项心理品质上表现出“城—镇—乡”的三级差异结构,只在同情、专注心理品质上呈现“城—乡”二级差异结构。江苏省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只在自信、包容、同情三项心理品质上表现出“城—镇—乡”三级差异,在求新、坚韧、冷静、专注4项心理品质的发展中呈现“城—乡”二级差异结构。所以,江苏省儿童心理发展“城—乡”二级的差异结构更为明显。
其次,生活满意度也是江苏省儿童心理品质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生活满意度在儿童自信、同情、求新心理品質的两极分化中影响显著。生活满意度高的儿童上述心理品质的发展高于全国均值,而对生活不满意的儿童,上述心理品质的发展低于全国同类儿童发展的均值。
三、教育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江苏省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存在内容性、学段性和群体性短板,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的重点内容、薄弱学段及弱势群体三个方面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江苏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要特别注意弥补包容、冷静和坚韧三块短板。
从调查结果看,江苏省儿童自信心饱满、专注力优良,同情心理品质整体高于全国同龄人,求新意识强烈,呈现较好的整体发展状况。同时,包容、冷静、坚韧三项心理品质的发展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亟须关注的短板。
“心理品质的养成,实践比‘知道’重要。”心理品质是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体验中感受与成长起来的,所以,应转变传统的知识化的教学方式,在儿童心理品质的养成中,多以儿童喜爱的主题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
例如在包容心理品质的养成中,针对当前中国家庭少子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班级生活中同学的多元化构成这一组织环境,在学校通过各种项目小组、兴趣小组开展多样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样性价值的认同,使其学会与小组中不同类型的同学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悦纳不同类型的同伴群体,包容与珍视多样性格的人,并逐渐养成与各种人友好相处的交往能力。
2.在学段上要特别重视高中阶段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
江苏省一直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材,这可能是江苏省儿童心理品质发展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可能因为高中升学压力变大,加之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在管理上难以接续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致使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品质在与全国的同比对照中整体上不及义务教育阶段。所以,从学段看,高中是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下一步的重点。
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脱离高中生活这一具体而真实的情境。升入大学和为未来职业做准备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核心任务,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建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重建自信,主宰自己”“会交朋友,开阔视野”“明确志向,规划职业”“勇挑重担,长大成人”的教育主题,帮助学生通过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实现高中阶段心理品质的持续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要特别关注处境不利群体。
如果说乡村特别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儿童心理品质欠佳的社会因素,那么,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足则可能是导致此问题存在的教育因素。上述社会性因素的改变短期内很难实现,所以,立足心理健康教育的推進,帮助处境不利群体走出心理发展的困境,是可行的现实策略。
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担负问题矫治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实现医教结合。这一方面是因为乡村儿童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乡村地区缺乏心理门诊,因而,轻度的心理问题以随班就读的方式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引导更为可行。所以,乡村学校需要配备能够进行心理问题鉴定及轻度问题矫治的师资及必备的条件,如心理咨询室、沙盘等。同时,尽管相对而言乡村儿童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但乡村儿童的心理发展主体还是健康的,要面向大多数乡村儿童扎实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实现“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的宗旨,促进乡村儿童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周亚文.中国儿童:自信、求新是优长,包容坚韧是短板[N].光明日报,2019-01-15(14).
[2]于茜,常冉,焦永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研究——基于对江苏省淮安市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2):89-90.
[3]王挺.江苏省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4]高萌,舒妤昊.宿迁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南蔡中心小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195-196.
[5]陆润豪,彭晓雪,吴茜,等.江苏省农村留守儿童自杀风险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7(9):1315-1319.
[6]孙彩平.心理品质养成,实践比“知道”重要[J].光明日报,2019-01-15(14).
[7]班华.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