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9-09-10张瑞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诗心诗眼诗情

张瑞萍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古诗词以洗练的语言、典雅的意韵、悠远的意象,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着我们的情思。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品味诗词意韵时,要注重丰富情感,培养诗情;注重滋养性格,形成诗心;注重升华情怀,走向诗化。

一、关注诗眼,品悟诗情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外在物象引发诗人的感发,情到深处才能写出最真诚的诗篇。而这种内在的感发力量,诗人总会提纲挈领地融入诗眼来表达。如《春夜喜雨》一诗中,整首五言律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处处紧扣诗眼,有喜之意:首联赞雨,好字当头;颔联听雨,讴歌品格;颈联看雨,沉浸雨幕;尾联想雨,万物生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如,“知”中雨的知情知意;“潜”中雨的轻灵顽皮……这些语言都蕴含着作者饱经“安史之乱”之苦,定居成都后,看到百姓们久旱逢甘霖,从而为百姓而喜的真挚情意。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我紧扣诗眼“喜”字,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在“安史之乱”被平复的捷报“喜从天降”后,“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情态,急于归家的“喜不自胜”“喜不言表”的畅想。这样,紧扣诗眼,诗人写诗的严谨,对国家、对民族的真诚,都跃然纸上了。

二、比较勾联,体会诗意

教学中,适当延伸、引用相关的诗文,会对诗人的蕴藉之意、寓托之意及情操人格会有更为丰厚的体会。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可引用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通过哥哥“狂风浪起且须还”的催促,来衬托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高远、淡定与悠然。再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时,在学生体会到“无赖”是调皮活泼之意后,引出《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从“无所为”中体会小妇无所事事、百般聊赖之意,从而在比较中悟到小儿的憨态可掬。

三、结合背景,深化诗情

《文心雕龙·明诗》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外在物象的种种变化,如鸟啼花落、国家兴衰,在诗人心灵中自然有一种感受,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适度撷取作者的写作背景来感悟诗词背后所寄托的情意。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在学生感受到老两口因何而醉、三小儿因何而乐时,穿插了写作的背景:辛弃疾早在壮年便率领金戈铁马驰骋于沙场,之后回归朝廷不再杀敌抗金,这首诗写于他长期落职闲居期间,所以这闲、喜、醉背后是他壮志未酬的悲愤与忧国之愁。

四、撷取化用,拥有诗心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大量吟咏、背诵中,将诗词中只言片语用于写作中,让学生常态写作的语言更富有诗味。如,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在体会“中儿织鸡笼”这幅画面时,我与学生共同写出一首小诗:溪水护屋将绿绕,远山排闼送青来,中儿未解供耕织,也坐石台织鸡笼。在学到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句时,学生可在写作中化用为“夏未将至,公园里处处绿肥红瘦……”。这样,聚沙成塔,充满诗味的语言积累与运用,会让学生在诗味语言的熏染中,自然拥有一颗本真的诗心。

五、拓展背诵,熏染诗味

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朗读,可以使学生感知其韵脚及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加深体验与感受,逐渐在写作和生活中形成诗味的语言。如从杜甫的《春夜喜雨》,延伸到诗人的代表经典《望岳》《春望》《登高》。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吟诵、品味、背誦中感受诗味的语言,学生自会欣然而悟,乐读、乐背、乐写。随着阅历的丰富,古诗文化中所传承的意象文化、精神文化、语体文化会在学生心中沉淀,让学生拥有诗心和诗情。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东华门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诗心诗眼诗情
终究有一枚诗眼
独酌
偶感
诗眼
诗眼
夜路吟
马莲花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
诗情空间的创造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