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艺术欣赏什么

2019-09-10李志远

中华瑰宝 2019年5期
关键词:程式戏曲舞台

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中唯一活在當下的艺术,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活态艺术瑰宝。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密码,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如何能够真正欣赏其艺术魅力、享受其美学熏陶、品味其审美情趣?我们可能需要了解一点戏曲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创作手法等基本知识。

古老而年轻的艺术

说起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一般都会追溯到秦汉时期,如优孟衣冠、东海黄公等故事,是典型的具有戏曲性质的扮演作品。隋唐时期,踏谣娘、参军戏以及大面等也是经常为戏曲史家所列举的戏曲作品。当然,这些只能算是戏曲的雏形,无论表演形式还是故事内容都相对简单,戏曲元素不够丰富。

到了宋元时期,通过广泛吸收、借鉴、融汇各种艺术样式,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成为了人们所喜爱的艺术样式。特别是元代,蒙古一统中原,那时占居戏曲主流的是北曲,形成了四折一楔子的剧本结构,表演时,只有一个角色歌唱,其他角色仅能说白。由于元代废除了科举制,大批文人学子出仕无门而委身于戏曲创作,无形中把戏曲推向了第一个艺术高峰。直到今天,宋元时期的戏曲经典,如《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琵琶记》《西厢记》《窦娥冤》等等,都还在被不断地整理改编后搬演于舞台。

随着政权更迭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到明代中叶,北曲渐让位于南戏,新兴的戏曲样式—传奇成为主流,剧本长至四五十出,舞台演出中每个角色都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而歌唱。明代嘉靖年间至明末,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青阳腔等不同声腔争奇斗艳且互相借鉴。魏良辅等人改良昆山腔,形成了吻合时代审美需求的昆曲,使得昆曲在明末清初风行全国,成为了戏曲界的霸主。

元杂剧和明传奇虽然有北曲、南曲之别,具有“劲切雄丽”和“清峭柔远”的美学风格差异,不过就音乐上来说它们都是曲牌体(即以曲牌作为基本结构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作品。到了清代中后期,戏曲创作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结构—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风靡一时,曲牌体日渐式微,出现了观众“闻歌昆曲辄哄然散”的情况。融西皮、二簧于一体的板腔体杰出代表—京剧出现之后,受到普通观众的极大欢迎,也得到了皇室的青睐,如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欢京剧,常常宣召谭鑫培等演员进宫为她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丰富戏曲样态,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政策,大量地方戏得以确认和形成,出现了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的盛况。

今天的戏曲艺术,是一个拥有348个剧种的百花园。其中既有历史悠久的曲牌体样式,也有后起的板腔体新秀;既有一桌二椅、布景简单的精品,也有舞美繁复、声光电全面运用的佳作。可以说,古老,仅是戏曲的积淀历程;而年轻,却是其永恒不变的美学内核。

虚实真假的浑然

真作假时假亦真,虚拟性和程式性是戏曲艺术的两个基本特点。

虚拟,是戏曲艺术进行舞台创作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毕竟舞台不可能容纳所有现实,故事也不可能按照现实时间来演绎,基于现实生活的极大丰富与戏曲舞台创作的有限时空,虚拟成为戏曲创作的必然选择。

戏曲舞台在搬演故事时,只能是“三五步行遍天下,二三人百万雄兵”,只能是开关门不见门、上下楼不见楼,只能是牵狗不见狗、喂鸡不见鸡。戏曲的虚拟创作手法在舞台上的运用不是凭空的,多是通过具有典型性的实物局部或语言交待来实现的。如在舞台上表现马,就仅仅借用马鞭,用马鞭的不同颜色指代不同颜色的马;如舞台上要表现船,就仅仅借用船浆;另外,如车旗喻示着舞台上有车,轿帘喻示着舞台上有轿等,都是如此。

程式,则是戏曲创作的重要语汇,是戏曲表演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抽象、美化后的动作集合。它是戏曲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则,得到观、演的双重确认。如关门、开门、推窗、上马、趟马、起霸等戏曲舞台上常见的表演动作,都是源于生活而形成的戏曲表演程式。

戏曲程式不是静止不变的。虽然对于某个具体动作的戏曲程式是固定的,但因戏曲艺术表现的现实生活不断丰富,需要在舞台上创造出适合的动作集合,进而产生新的程式语汇。如过去生活中没有的打电话、拉洋车、开汽车等,都需要创造新的程式运用于舞台表演。

戏曲舞台创作就是通过虚拟与程式的综合运用,让戏曲人物及其故事活现于舞台。如《秋江》中要表现陈妙常乘舟追赶情郎潘必正,就借助于艄翁手中的船浆及一套停船、登船、行船的程式,在舞台上再现这个生活现实片段。再如《拾玉镯》中为表现孙玉姣喂鸡、赶鸡的生活片段,虽然舞台上没有一只鸡或鸡的象征物,但演员通过一套程式动作就让这一生活现实活现于舞台,观众似乎真的看到了孙玉姣正在喂鸡、赶鸡的场景。

可以说,戏曲艺术正是借助于虚拟性和程式性,令戏曲作品达到了虚实真假的浑然一体,且虚假的仅是外在的道具,而真实的却是人物形象和剧作情感。当然,也正是有着外在的虚、假,才能够表现出演员创作能力的高低,能力高者借助表演程式进行虚拟表演,可以令舞台无中生有、满台生辉,时空随意切换而层次分明,令每位入戏的观众心中都有着一幅自己最为满意的景象。

美美与共赏何难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融萃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造型、武术、杂技等于一身,因而每部完整的戏曲作品,都不仅具有戏曲艺术本体之美,同时还拥有其他艺术门类之美。

面对“美美与共”的戏曲,如何欣赏似乎成为人们极感兴趣而又不易解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显然不会有唯一的答案。即使是同一个人,如明代著名戏曲批评家潘之恒一生观剧无数,也是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改变着欣赏戏曲的标准。不过,从大的方面来说,欣赏戏曲可以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注戏曲故事。戏曲界有着“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说法,如剧本所讲故事的内容、结构、格调如何,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丰富、个性是否鲜明,这些是评价一部戏曲作品的重要方面。当然,如果眼光再稍高的话,还可以注意唱词是否合辙押韵、文词是否恰切合乎人物身份等。

其次是关注戏曲舞台的整体效果。戏曲作品是集体创作的即时作品,既有舞台上的演员,也有舞台旁的乐队,还有音响、灯光、舞美等人员,任何一方面做得不到位都会影响创作效果。如在现代的剧场之内,若音响震耳欲聋,即使别的方面都特别好,观看两个小时的演出也会让身心感觉倍受折磨、难以承受。

再次是关注戏曲演员的表演,这是欣赏戏曲艺术的重点。戏曲艺术是“角”的艺术,同一个剧本不同演员表演,往往会有很大区别,好的演员表演能令观众陶醉,不好的演员表演能使观众瞌睡。那么,什么是好的表演呢?简言之,就是能把戏曲人物活化于舞台上的表演,就是能让观众忘记是戏、随着剧中人的情感变化而喜怒哀乐的表演。

作为“显陈迹于乍见,幻灭影于重光”的戏曲艺术,那些唱念做打等技艺,不过是其创作手段和外在形式,它最终是要达到烛照现实、启迪人生的目的。欣赏戏曲,等到不再考虑演员的髯口太假,不再仅为连续的筋头叫好,而是着重欣赏演员是否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而是沉浸于剧情、体悟人生、感悟生命,你想不爱上这“美美与共”的戏曲,可能都会很难。

李志远,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程式戏曲舞台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台上
学术写作程式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画与话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广汽传祺增程式电动车型首发
戏曲音乐的“程式”再思考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