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转型探讨

2019-09-10汪雪莲

关键词:音乐学双师应用型

汪雪莲

摘 要:应用型转型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考生、家长的热门话题,许多省市教育厅纷纷发布了本省高校的应用转型指导意见,确定了试点高校,制定了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相关研究自2006年以来也逐年增加,热闹非凡。但是,在转型热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隐忧,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转型;音乐学专业

一、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热

(一)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波扩容高潮,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数量跃居世界之最[1]。据教育部正式发布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扩张的快感之后,阵痛随之而来[2]。

在扩招之前的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大体上与学科发展相关,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也基本上配合学科体系。然而随着大众高等教育的快速到来,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地方高校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呈爆炸式增长,社会能够提供的高端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毕业生的要求,而社会各领域中需要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岗位,一般的高校毕业生又适应不了。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却找不到所需应用型人才的现象。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严重脱节,这一矛盾必须尽快解决[3]。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指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

鲁部长在讲话中引用了专家研究成果,中美在直接生产性行业中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比重:农业,中国是0.6%,美国是24.6%;制造业中国是10.3%,美国是30.6%;交通业,中国是10.8%,美国是27.1%;商贸业,中国是11%,美国是28.6%。从这个数据看,中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发展需求,关键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进入到产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4]。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产业转型和升级换代刻不容缓,从“供给侧改革”、到“中国制造2025”,再到“互联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都需要大量的高科技、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普通高校成为担负中国教育改革和应用型高校转型的主力军,这关乎广大青年的就业问题,关乎千千万万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未来,更关乎中国跻身世界较发达国家之列的步伐,也与中国梦紧密相关。

(二)地方普通高校转型热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號)颁布执行,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为落实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各省教育厅牵头制定了本省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具体实施意见,全国各地掀起了新的一波高校转型的浪潮。

据统计,目前已经有13个省区拟定了180多所应用型高校转型名单,其中,浙江省力度最大,确定了41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80%。其中既有1999年以后升本的普通本科高校,也有1987年升本的温州大学、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浙江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建设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5]。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指出,西昌学院、四川传媒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等3所高校作为首批实施“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的试点学校,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发布机制、市场评价反馈机制,构建本科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全省建成15所普通本科转型发展示范院校、200个应用型示范专业、400门应用型示范课程,实现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专业在转型高校中达到70%以上,应用型专业在校生占所在院校在校生的比例不低于80%,应用型专业实现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100%[6]。

二、高校应用型转型中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伴随着普通高校应用转型热潮,相关研究也逐渐火爆。打开中国知网,以“篇名”我检索项,以“高校应用型”为检索词,共检出3200篇文章,其中硕士论文17篇,没有博士论文(2016年6月1日检索)。从数量分布看,相关研究自2006年开始逐年增多,从29篇增加到2019年的813篇(图1)。

相关学术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研究起步晚,上个世纪80年代只有1篇文章,90年代平均每年只有1篇文章,2006年后,研究文章才逐渐增多(图1);学科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学科,其他应用性学科很少(图2);研究层次不高,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1521篇),而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301篇),应用性较强的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181篇)、工程技术(135篇)、自然科学行业技术指导(13篇)、职业指导(70篇)、专业实用技术(7篇)等较少;

研究机构级别偏低,基本上是1999年专升本的地方高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部委属院校、一本院校、教学科研院所,甚至稍好的省属院校,都未涉猎;

基金项目、尤其高级别基金项目较少,属于各级基金项目的文章只有114篇,占比为3.6%,属于国家级基金项目的文章更少只有40篇,如图2所示。

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音乐型高校转型”为检索词,仅检索出论文3篇(2019年6月30日检索)。

综上,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应用转型的相关研究起步晚、学科不平衡、研究层次地、基金项目少,而且主要是围绕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个案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关于音乐类高校应用型转型的研究偏少。

三、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转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应用转型的艰巨性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各省目前实行的高校应用转型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以及由各种干部管理学校发展而来的成人高校,他们是目前中国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即使是其中办学实力最强的是1999年以后专升本的高校,他们也面临着先天不足,比如国家教育投入不高、由多所办学层次、学科性质迥异的学校合并升本后包袱巨大、学科建设杂乱亟待整合规范、办学缺乏特色、生源质量低下等等。高等教育大跃进十多年,这些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自身内部的关系都还没能理顺,让这些老弱病残的地方高校担当高校应用转型攻关战中冲锋陷阵的尖刀排,其难度可想而知。

如前所述,当国家整个教育体制出现问题,多年积累的弊端集中爆发的关键时候,外部的世界性的经济下滑压力如影随形,内部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内外交困中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必须改革,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改革靠地方高校甚至民办高校自身是无法突围的,也不是各省教育厅发一个文件、搞几个试点、钦点一些专业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甚至规定某个时间点应用性专业达到多少个、毕业生达到多少人,就能达到其目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其艰巨性,那是整个社会全力配合推进的缓慢嬗变过程。如果政府不按照高校办学规律,在财政拨款、人事制度、人才引进机制、工资改革、招生就业等方面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扎实推进,最后只能是做数字游戏,对高等教育改革于事无补。

(二)高校应用型转型的盲目性

一个人的转型很难,一个高校的转型更难。目前中国高校问题成堆,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几乎没什么大的变化。当中国社会经济已经中贫穷落后经济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20世纪80年代,发到到了今天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计划经济体制全面转向了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而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却显得非常缓慢,唯一的巨变是高校数量的急剧膨胀和招生数量的大跃进式发展。原本的内部矛盾在规模扩大的初期被掩盖,现在在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转型时,集中地爆发出来。一考定终身、高校培养的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所谓高端人才,不仅大学不屑于职业教育、技师培养,而且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也纷纷升为本科并努力向大学看齐,在文凭升格的同时,含金量却没有提高甚至贬值。这些弊端既有大学内部的骚动,也是社会浮躁的映射,更是政府政绩观的驱使。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日之功。如果说前者是只要有钱就能基本上办到的事情,双师型的应用型师资建设即使再有钱也不可能在短时间解决的问题。现在的高校师资基本上是教学、研究型的,双师型教师很少。与重点大学不一样,地方高校的师资只能有两个来源:一是重点大学培养的学生,一般是研究型、教学型,重点大学不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些教师如果能成为技能型教师,那是需要很长的工作实践,自我修炼逐渐转型。二是自己培养,这同样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工程,短则几年长则十多年。

四川省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中,关于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目标是:支持转型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一线科研实践和技术研发,提升先进技术应用转化能力。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转型高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达60%以上。假设试点高校的在职教师1000人,4年内双师型教师达到600人,每年必要要派出150人到企业培养和实践锻炼。暂且不说这600人去企业挂职锻炼一年半载能否成为双师型教师,这几乎把所有45岁左右的年轻老师都要派出去,这个学校四年中的教学工作谁来履行?试点的西昌学院是文科为主的师范院校升格来的,除了无法应用的长线文科专业老师外,估计其他专业的老师都从老教授到年轻助教,都要到企业实践个一年半载,才能达到60%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求。但“双师型”是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相关部门的认定,不是只要参与了就发一个“双师型”教师证,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数字游戏。当然,如果把所谓“兼职”的工人技师算进来,再高一点的比例也能达到。因此,靠现有的师资转化为“双师型”是不现实的,在4年内硬性要求“双师型”比例达到一个较高的额度,也是不科学的。

(三)招生制度的改革任重道远

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招生弊端日益呈现并成为了过街老鼠,但将近40年了,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既然是应用型高校,招生的时候就应该针对有志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考生,而目前的考试制度显然无法满足。然而,在社会成员普遍存在“重白领轻蓝领”观念下,這样的招生制度改革能否能够顺利实施、能否招收到高质量生源,都是一个未知数。招生制度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政府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科研人员到教师,等等,全社会探讨了几十年,都没有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层面的结果,本文不再赘述。

四、对策分析

(一)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转型的定位思考

国家提出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这对于音乐学专业来讲,是非常难得的发展机会。音乐学专业应该围绕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探索、研究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新方法、新模式,逐渐把自身建设发展成为应用型专业。在转型、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继承传统办学精华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来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编制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最大限度的将实践教学全覆盖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探索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应用型专业建设,发展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把握住办学理念和任务。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将育人为本放在第一位,以职业需求导向为办学理念,全面加强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解决转型发展中的一切问题,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主线,全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家需要的大量技术性人才。总之,怎样培养应用型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要结合各自高校的实际探索、研究、回答、实践的首要任务和头号课题。

(三)音乐学专业应用型能力人才培养

对于应用型发展过程中的音乐学专业来说,如何继承传统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之精华,又能走开放办学、实践教学全覆盖人才培养的始终和各环节,全面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能力的音乐艺术人才,是首当要解决的重要关键点。

传统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的设置,始终都是在紧紧围绕艺术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校、文化企事业单位培养一批批音乐艺术教育和文艺宣传工作者。多年来,这些单位是非常认可我们培养的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因此,这一点对音乐学专业转型和发展是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在音乐学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学生的基本能力应包括吹、拉、弹、唱、演、写、说、跳等能力,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因此,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始终都是围绕着这些核心能力来设置的,对音乐人才的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培养。我们认为,音乐学专业的应用型转型的路径是比较宽的,培养应用型能力是有着坚实的基础的。只要我们以开放的思路来认识市场,了解市场,认真进行职业教育技术规划,充分尊重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客观规律,实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发展、通过高校音乐界广大的音乐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探索、研究、建设和发展。音乐学专业在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是会逐渐清晰并落到实处的。

(四)音乐学专业应用型转型背景下的课程设置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音乐学专业应用型转型的基本环节。新的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当以模块化为方向。培养模块可以分为人文和社会素养模块、音乐基本素养及理论基础模块、音乐分析与音乐鉴赏模块等等。这些模块之间应相互联系,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过程。如音乐基本素养及其理论基础模块主要有乐理、视唱练耳两门课程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并循序通过艺术概论、音乐学概论两门课程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为全面的了解。音乐分析与音乐鉴赏模块由和声分析与写作、曲式与作品分析、中西方音乐史、音乐鉴赏等课程组成。前两门旨在培养学生和声分析与写作、曲式与分析的能力,从而为其它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后两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系统学习过程中运用音乐美学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掌握音乐鉴赏能力。

为直接促进服务地方、促进产业融合、加大艺术实践的强度,还应加强艺术实践的课程门类及其学时,并增加音乐师范生素质培养的课程。为适应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统一考试的要求,还应增设与考试相关的课程,比如专业综合实践课、课件制作音频视频剪切拼接能力的课程等等。

五、结语

音乐型院校和专业转向“应用型”是大势所趋,是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是中国从世界大國步入世界强国的阶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但是,在转型热中,我们也要防止将高校转型简单地进行“改名”、“挂牌”式的改革。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院校定位、办学理念和任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涉及教育改革的诸多重点、难点领域推进突破,使转型真正落到实处,成为音乐型院校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孵化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光荣,纪洋,徐建炜.大学扩招如何影响高等教育溢价”管理世界,2017,(8):52-63.

[2] 常进雄,阮天成,常大伟.扩招对我国城乡教育平等的影响研究——基于大学教育回报率与大学入学机会的视角[J].学术研究,2018:78-86.

[3] 伏文艳.基于大学扩招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6,(18):85-86.

[4] 沈聪.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在京举行[J].前线,2014,(4):70.

[5] 徐少明.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中师资队伍的检视与制度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6,(17):61-64.

[6] 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基金项目:四川民族学院2018—2020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民族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

猜你喜欢

音乐学双师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