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野下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思考

2019-09-10单欣怡

关键词:传播力中华文化创新

摘 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它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但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全球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打造中华文化全新形象,突出中华文化思想内涵,紧扣时代脉搏,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活。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播力;路径;创新

一、引言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做出重要论述,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传播出去,将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当今复杂的世界格局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是推动世界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的必然需求,是传播优秀和谐文化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推动力。令人遗憾的是,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中原因错综复杂,耐人寻味。本文拟就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面临的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并针对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困境分析

(一)中华文化自觉的缺位

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個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1]可见,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反思,它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起源、演进和发展趋势以及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长期落后挨打,国人形成了严重的弱势文化心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发生了更为激烈的碰撞,许多中国人的弱势文化心理更为严重,缺乏对自身文化地位的深刻认同,凸显出文化自卑或文化排斥。或表现为食洋不化,崇洋媚外,奉行“民族虚无主义”,如在某些地方兴起大批仿西洋式建筑,某些国人对国外动漫狂热不已,某些个人和企业迷信所谓的国际大奖;或表现为食古不化,因循守旧,固守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抵制外来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优越论否定外来文化的先进性,缺乏对外来文化吸纳再造的动力和能力。无论是文化自卑还是文化排斥心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文化不自信,没有文化自信,何来文化自觉,没有文化自觉,何来文化自强,没有文化自强,何来中华文化走出去?

(二)中华文化形象的扭曲

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长期以来西方某些舆论偏见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不仅仅是造成中华文化传播的信息失真,更可能造成中华文化形象在西方社会中的一种扭曲。

西方社会长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大多受制于政府和一些社会主流媒体,而非亲身经历,这就造成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并不是中华文化自身,而可能是非客观事实的反映,本质是浅层的、零碎的,甚至是歪曲的;并非中华文化“镜子”似的平面反射,而是经过某些媒体对有关事件或信息进行主观选择或恶意篡改后的虚拟现实。如此,人们的主观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提供的虚拟现实的影响,往往会偏离客观现实。这也是为什么由于某些国家对中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一些居心叵测的国外媒介对国外受众有意或无意抹黑或忽略事件中的关键因素,从而造成其在认识中华文化时产生偏差或误读的原因。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符号,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国际贸易和投资平台。“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体现了“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 的精神,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而这偏偏被有些西方国家曲解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恶意诋毁中国意在趁机向全球扩张,实现地缘战略意图,争夺话语权,实现中国文化输出目的。更有甚者,“中国梦”也被有些西方媒体妖魔化,解读为“帝国梦”、“威权梦”,“敛财梦”、“世界第一梦”、“超级大国梦”。

(三)中华文化形象培育的缺憾

“文化”内涵丰富,貌似抽象,但实则是依据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呈现和传播的。中华文化从最初的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输出国形象,随着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衰落而经历了大起大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华文化形象特别是具有品牌号召力的文化形象严重匮乏。而韩国一直致力于打造文化形象品牌,随着韩国影视剧和明星们登陆亚洲各国,掀起一股股“韩流”,“韩流”的品牌效应急剧提升了韩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形象,而且带来了巨大的商业附加值。世界其他国家也树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如英国的王室文化,美国的好莱坞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法国的香水文化,德国的啤酒文化,意大利的时装文化,巴西的足球文化等。所以,如何塑造当代中华文化形象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且是非常急迫的任务。

(四)中华文化传播路径的狭隘

目前中华文化传播路径比较狭窄,渠道相对单一。一般来说,“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总体趋势,也是为减少别国误解和疑虑而采取的普遍做法。”[2]同时,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应只看规模,更要注重实际效果。很多官方组织的大型活动效果并不显著,相反,一些亲民的多点分散的小型文化交流项目则更受国外欢迎,非常有利于文化对外传播。诚然,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有时候瓶颈并不在于内容,而是缺乏切实有效的路径,中华文化走出去更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策略

如何打造中华文化民族品牌,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一个涉及各领域多学科的复杂命题。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就必须对自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把握好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现代文明,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加强对自身文化的掌控力,才能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一)正确对待本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强调,如何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其中包含了许多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我们理应对中华文化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如其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體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和谐,重友爱;“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表现了中华民族勇于革新的思想源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显示中华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各适其天”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思想。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三纲五常”、“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绝不能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同时,中华文化应该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因此,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就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展现出海纳百川的胸怀,秉承亲和与包容的态度,呈现出平等和共享的姿态。

(二)全力塑造东方大国文化形象

一个国家的形象诚然包括多方面,但是文化形象却独具价值和意义,它是一个国家良好政治形象和经济形象的支撑。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国家想要提升政治和经济形象无不依靠其强有力的文化形象作为坚实后盾。美国历来将其鼓吹的“民主”和“自由”作为其核心价值观,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销其文化产品,无不让人感到它超级文化帝国的形象;普京在当选俄罗斯总统后,探索加快国家文化建设的实践,围绕俄罗斯传统文化符号推动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施全面的文化扩张战略,充分发挥俄罗斯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强大作用,旨在再现昔日强国风范;近邻日本在二战后提出“经济立国”的国家战略,1995年又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将文化产业视为和工业地位同等重要的国民支柱产业,并于2007年正式通过《日本文化产业战略》,使之成为“文化立国”的战略纲要文件,从此进入“文化立国”新战略阶段;韩国制定了周密的文化发展计划,提出文化发展和国家发展同步,集中法律,资金和人才等各方面力量集中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文化产业;新加坡于1999-2005年实施了“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目标是把新加坡发展成“21世纪文艺复兴城市”,实现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跨越;就连越南也于2011年颁布了实施到2020年文化外交战略,全力推动越南到2020年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家。

对于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底蕴深厚的历史,大力塑造文化多样,社会和谐的东方文明大国形象。中华民族文化讲仁爱,求大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这六个方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的最根本体现,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伟大的精神基因,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其中最最核心的是“和”,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协和万邦的和谐世界。“天人合一”、“天地和而万物生”、“贵和尚中”、“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仁者无敌”,“以德服人”,“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等都是“和”的写照。“礼之用,和为贵”、“善解能容”、“和而不同”也是当今世界多元格局中处理国际事务的不二法则,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是全球价值观;这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诉求,也是全球的价值诉求。东西方文化差异虽然巨大,但是到了最高境界时就趋同一致了。中国就是要将这种价值观向全世界传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其鲜明之处还在于有效防止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并建立中国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爱好和平、维护正义、尊重秩序、担纲责任,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确立自己的国际地位。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社会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欢乐与祥和。”从罗素的评价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三)创新文化符号,焕发中华活力

中华文化璀璨夺目,从未缺乏过文化符号—诸子百家、汉字、书法、故宫、长城、莫高窟、江南园林、天坛、大唐帝国、兵马俑、京剧、少林寺、功夫、道教、丝绸、刺绣、瓷器、针灸、中国烹饪、毛主席。无疑,这些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确立自身认同的根本标志,也是国外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当今世界已进入全新格局,正面临重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当代中华文化也需要创新,文化传播力的根基在于文化自身的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据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网民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以及这12个国家文化的20大形象符号,其中代表中华文化的20个文化符号中,除‘毛泽东主席’外,其余19个均属于传统文化。”[3]然而,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并非就具有现实影响力,一是因为传统文化并不一定都是精华,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二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转型和升级,重组文化要素,打造具有高辨识度、个性鲜明、有态度有观点的新文化符号,激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活性因子,使中华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实现有活力的继承。所以,中国急需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代表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着力构建融通中外有关经济发展、对外交往、司法体制、民主人权、民族宗教、气候变化、环境治理、军事冲突、联合反恐、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等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中华文化新符号,展示中国新形象,阐释中国新理念,这也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大创新。“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要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心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融通。”[4]同时,中华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对自身文化特质的文化自觉过程,这也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标志。

(四)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途径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各方面和各层次齐心协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心构造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立体化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新格局。

1. 选择独特载体,提高传播效率

抽象的文化精神都必须找到特定的载体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如今,视听媒介早已成为文化对外传播的一条捷径,影视作品的输出就是文化理念对外辐射的过程。無数例子证明影视输出大国,毫无例外都在全世界拥有较高的文化认同度和影响力。

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应该选择优秀题材展示中华文化。比如电影《英雄》,在不到90分钟时间里,集中展示了一系列中华文化元素:琴棋书画、武侠功夫、老庄哲学、秦朝宫殿、和平不杀,加上东方风格的美轮美奂的色彩和意境。正是这些元素让这部影片在西方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还被评为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电影”第一名。同时,作品应充分考虑其内容是否与国外受众情感相融合。《功夫熊猫》和《花木兰》恰如其分地采用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整部影片营造了一种典雅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实质沿用了经典的好莱坞电影叙事模式,以中国元素为商业包装,向全世界兜售了美国的价值观。中国影视剧也要借助于能让海外观众产生共鸣的西方元素包装一个中国思想才能产生与国外受众情感融合效果。只有产生融合,才能引导传播活动产生良性互动,只有良性互动,才能提高中华文化传播效率,更好地传播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甚至还可以把影视剧的“选题策划、生产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前移到对象国家和地区,逐步实现机构本土化、人员本土化、内容本土化,更加精准地定位传播产品和传播对象,提供符合国外受众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中国声音的‘本土化’表达。”[4]

2. 搭建对话平台,拓宽传播渠道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支持,民间交流为主体的文化外交体制,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之合力。充分利用民间交流力量,深入发掘中国的“文化富矿”,积极邀请社会各界文化精英,定期组织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化外交活动,大力拓展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平等互利交往及合作,提升国家的文化外交软实力。2009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的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完全颠覆了西方长久以来认为中国传统没有现代文化精华这一偏见。2015年京剧程派传人张火丁在纽约的演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展现了中国“国粹”——京剧的巨大艺术魅力;同年11月,“中英文化交流年”的京剧经典大戏——《杨门女将》和《霸王别姬》赴英国巡回演出9场,场场爆满,获得英国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学者论坛,学术会议、文化交流,体育赛事,邀请国外各界名流来华感受中国文化,然后以他们所见所闻去影响身边的人。同时要发挥华侨,海外留学生和游客的作用,他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文化的讲述者,中华文化的传递者,中华文化传播的践行者。

3. 借助网络力量,构建传播体系

互联网时代,中华文化传播要紧密依托互联网平台技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融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境外的“GTFA”(谷歌、推特、脸书和亚马逊)等社交化媒体所形成内涵式的传播渠道,为各层面的国外受众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内在地传递出中国的普世价值观。同时,还要运用数字文化创新模式建立包括各类文化信息的专业数据库。故宫博物院在这方面的创举值得推广,故宫近年推出系列App,用“高清的文物影像、专业的学术资料、丰富的媒体内容和创新的交互设计”,[5]让观众随时随地了解故宫,在新鲜时尚的媒体交互体验中,观众深入了解精美藏品的非凡魅力,当传统文化元素遇见时尚流行的网络文化立刻就引发了大众关注,故宫的文物遗产资源立刻就“活”了起来,“火”了起来,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感染力。

4. 抓住传播重点,注重术语传播

周有光指出,“术语和文化如影随形,须臾不离。术语翻译是文化传播中的关键工作。”[6]文化术语是指某一种语言中最能够反映该民族独特文化的概念,它凝聚着该民族的人文精神、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大量中华文化术语,它们汇集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对外准确表达中华文化核心概念,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术语向世界传播,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世界了解中华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要让中华文化核心术语能够为国外受众所正确理解和接受,避免传播过程有可能产生的歧义而引发文化形象扭曲,就必须精确翻译文化术语,增加必要的说明和阐释;重视中华文化术语翻译研究,建设中华文化术语数据库;召开中华文化术语翻译研讨会,增强译员中华文化术语翻译能力培养。可喜的是,国家设立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2019年3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最新成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英文版)在伦敦发布。这本书有助于外国人“通过中国传统的基础概念,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内容,客观、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将对中外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对话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7]

四、结论

当今,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向世界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中国梦”的内涵之一就是文化强国梦,要努力传播中华文化,我们就必须首先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我们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基因,不断地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精气神,创新设计反映当代中华文化的符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还要创新中华文化传播路径,通过选择独特载体,搭建对话平台,借助网络力量,抓住传播重点,精准构建立体化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增强中华文化传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让当代中国形象的光芒熠熠生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37.

[2] 周虹.中华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N].人民日报,2015-01-22(05).

[3] 邴正.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EB/OL].(2013-07-29)[2019-05-29]http://www.chinareform.org.cn/open/view/201307/t20130730_172810.html.

[4] 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3-10-10,(05).

[5] 让收藏在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韩熙载夜宴图》App正式上线[EB/OL].(2015-01-26)[2019-05-15]https://www.dpm.org.cn/classify_detail/180639.html.

[6] 周有光.文化传播和术语翻译[J].外语教学,1992,(3):62-71.

[7]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三辑)》全球首发式在伦敦举行[EB/OL].(2016-04-13)[2019-04-13]http://www.chinesethought.cn/detail.aspx?nid=92&pid=133&id=2135.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四川省博物院展品文字资料英译现状调查和分析(2019112)

作者简介:单欣怡(1999- ),女,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传播力中华文化创新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