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中心 核心素养

2019-09-10胡亚莉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白银材料历史

胡亚莉

一、背景分析

前不久,笔者代表学校历史组参加了区第十五届课堂大赛。根据此次大赛要求,须结合高中历史试行新教材之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相关内容,在高二进行复习课教学。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上课感受作了如下回顾与反思总结,以期勉励前行。

二、教学反思

(一)设计主题,确定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深度、有跨度的适度整合,设计出更具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要明确一堂课的主题,用主题来引领全文,将所有的史料转化为诠释主题的素材。

“明清时期经济的新变化及引起的社会变革”,是近几年全国卷对明清时期考查的一大新趋向。“货币与世界市场”、“白银进出口对明清货币制度的影响”等也是近年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根据历史学科培养五大核心素养的要求,开发和运用“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拓展现行教材的课程内容,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为了设计本课教学案例,笔者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著作、学术文章等文献资料。出身于德国的学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对白银的研究曾经在公共领域引发不少关注。他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认为,1800 年以前两个半世纪的中国获得了大约 6 万吨美洲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中国成为了世界白银“秘窖”。基于以上情况,结合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高考考向及学生教学实际,笔者把课题定为“探秘明清白银秘窖”。

有了教学主题,意味着有了灵魂。历史教学应该围绕教学主题,探明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围绕教学主题,笔者确定教学目标为(在该教学设计中,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侧重以下方面):(1)唯物史观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和决定力量”这一基本理论方法,从而较好地分析认识明清成为“世界白银秘窖”的原因及影响。(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将明清白银置于中西历史长河中,运用史料,形成有学术材料支撑的历史解释。

(二)问题驱动,培育素养

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学习探究活动,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任务驱动式学习,在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事实、发展历史思维、提升历史意识、建构正确历史认识,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1]结合我校近期教科室倡导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的教学研究方针,本课例紧紧围绕“探秘明清白银秘窖”教学主题,设计相关问题引导教学,培育素养。

1.问题驱动,复习旧知,构筑初步的历史“时空观念”

播放《中国通史一百集》第八十六集《白银资本》相关视频,运用上述弗兰克之言,激起学生对“世界白银秘窖”的好奇心,提问:1800 年以前两个半世纪的中国处于什么朝代?为何中国能成为“世界白银秘窖”?直接切入主题。接着运用“数字故事”,展示四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14-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画面资料。学生观看后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4-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各是怎样的”,完成14-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大事表。

此环节主要目的是,使知识由情景化到结构化;回顾已学,为后面教学打基础;帮助学生将明清置于中西整体的历史中去观察,并且构筑初步的历史“时空观念”。

2.问题驱动,研读史料,培育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

环节一:秘窖的吸银秘籍(原因)

材料一:在宋元明三朝,中國试图跳过银本位直接进入纸币本位,但终因纸币缺乏约束而遇挫。在与纸币的竞争中,白银具有保值和储存的便利,具有免于被权力轻易掠夺的货币本性。因此,白银天然是市场的选择。

材料二:影响近代历史最大的当属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美洲白银,其流入欧洲促成了物价革命,欧洲金银大跌至近原价的 1/3,银比金的名义价值下跌大……在白银的跨大陆流动大潮中,中国金银比价长期高于欧洲,不可避免地存在巨大的国际贵金属套利空间。

材料三:有人推算,1571-1821年,拉美运抵马尼拉的白银达4亿比索,主要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然后运往拉美出售,所以大部分白银流往中国……中国海外贸易长期顺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教师引导学生将明清白银置于中西历史长河中,根据精选材料,分析具体原因。学生学会运用史料,形成有学术材料支撑的历史解释。据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总结出“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秘窖”的原因主要有:(1)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白银战胜纸币,需求量大。(2)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白银的发现;中国银价高于欧洲,西欧商人乐于输出白银套利。(3)中国手工业品物美价廉,中外丝—银贸易兴盛;中国长期处于外贸顺差地位等。

环节二:白银的魔法世界(影响)

视频材料:中国最穷的人也随身携带一把凿子和一杆小秤。前者用于切割金银,后者用于秤出重量。中国人做出这种事异常灵巧,他们如需要二钱银子或五厘金子,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不必增减。

——剪接自视频《中国通史一百集》第八十六集《白银资本》

材料四: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币,国家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为所欲为地垄断控制货币,金融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许多集市发展成为市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摘编自林文勋等《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材料五:随着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万历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新编试行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六: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如思想界出现的泰州学派,代表了民众追求个性自由和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

——摘编自林文勋等《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在白银的魔法作用下,引导学生认识明清帝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惊人的多米诺效应。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概括白银流入中国的部分影响:(1)经济上:白银货币地位确立,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货币体系地位凸显;市镇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2)政治上:促进赋役制度改革,推动财政货币化。(3)思想文化上:出现经济自由发展的思想、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促进世俗文学的发展等。通过此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和“论从史出”意识。

环节三:白银的得失之痛(反思)

材料七:18 世纪有数以亿计的外国银元输入中国,打破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白银与铜钱间的平衡,导致历史上少见的“银贱钱贵”奇观。政府不得不增加铜钱的铸造与投放,市面上米价一路上扬。

材料八:1630 年代,西班牙限制西属拉美白银流入菲律宾,德川幕府则禁止从澳门来的商人赴日贸易,都间接导致流入中国的白银大量减少。白银大量流出中國,我国政府没有意识到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白银与铜钱间的平衡。一时间,“银贵钱贱”,物价飞腾,民不聊生。

——均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讨论总结: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历史的经验教训。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自然升华和点睛之笔。设计意图是提醒学生要有一种历史批判反思的精神及关注国计民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这一问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还可以结合政治学科相关知识,言之成理即可。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答:白银等贵金属是把双刃剑,需谨慎利用,不可放任自流;在全球化大潮中,必须高度重视货币主权问题;加强金融监管和国际合作;金融本质是信用,政府应努力构建重法制讲信用的社会等。

3.问题驱动,探寻逻辑,提升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据史料及所学,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明清时期中国成为白银秘窖的原因(前文已述)后,以上述原因作为材料,设计探究性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和决定力量。请按照这一唯物史观,结合所学,分别以中国和西方为主线,任选上述各要素(明清时期中国成为白银秘窖的原因)构建出两条逻辑链。(可以结合所学,增加要素予以说明)(12分)

此环节旨在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知道唯物史观是分析、解释历史的基本理论方法。培养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之“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和决定力量”这一基本方法,从深层次分析认识“明清成为世界白银秘窖”的内外因。此处选取了高考题(2014.全国Ⅰ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2015 .全国Ⅱ卷.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2016.全国Ⅲ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洞悉高考题,发现一些共相,如2014年的考点是“明清是‘白银帝国’”、2015年的考点是明清“白银帝国”的原因之外贸顺差、2016年的考点是“明清外贸顺差的原因之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分析连续三年三例高考题的考点,可以发现高考题的设置也不是那么神秘,它也是有“秘诀”的。通过此教学环节,提示我们平时教学应该多关照高考,进一步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在今后的设计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这也需要对教学资源再深入挖掘,尽可能丰富史料类型,充分展现史料的功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和亲切,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或多或少会留下些许遗憾,但这也是教师不断思索,不断提升的动力。

【注释】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年第11期。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页。

猜你喜欢

白银材料历史
可爱的小瓢虫
新历史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材料
摇摇鹅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