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突围战”
2019-09-10李振李志铭
李振 李志铭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在东西方冷战格局下,新中国的成立遭到美国的敌视。美国试图通过“遏制孤立”政策,编织一张封锁包围网,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950年6月25日,近邻朝鲜,战火重燃。
大洋彼岸美国的反应首先指向中国。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举动,打乱了中国大陆派军队渡过台湾海峡,完成国家统一的战略部署。
更危险的是,1950年9月,美军在朝鲜半岛仁川登陆,组织了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战。他们很快突破作为南北朝鲜分界的三八线,向中朝边境推进。朝鲜政府紧急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支持,苏联政府也建议中国派遣部队援助朝鲜。
当时,新中国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经济社会百废待兴,人民解放军的装备更是落后。从国力上讲,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中美之间极不对称的力量对比,就像是壮汉与儿童的拳击比赛。
经过慎重讨论,反复权衡利弊得失,毛泽东最终拍板:出兵。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
好几天睡不着觉的毛泽东稍微松了口气。他在中南海会见了表兄王季范和老同学周世钊等人。谈到抗美援朝时,毛泽东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如果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用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脚下。……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五次大的战役,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重新打回到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
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从“维马号”到“广交会”
美国对中国采取的遏制和孤立政策,除了战争威胁,还有经济上的封锁。1953年的“维马号”事件就是一个缩影。
1953年2月,中国经波兰租船公司租得芬兰籍油船“维马号”,从罗马尼亚载煤油1.02万吨运至上海。美国知道后,先是要求芬兰政府制止“维马号”油船驶往中国,接着又要求土耳其政府就地扣留该船,但均未得逞。最后,“维马号”油船的船东竟然私自把中国进口的这批煤油全部卖掉了。中国不仅失去了这单生意,还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还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但由于世界橡胶市场供过于求,胶价急剧下跌。与此同时,由于主要输出大米的国家出口量锐减,引起国际市场大米价格猛涨。印度洋上的锡兰(今斯里兰卡)是传统的产胶大国,但严重的经济困难特别是大米的短缺,激起锡兰民众的不满,要求政府开展与中国的贸易,以橡胶换大米。
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此后,其他亚洲国家也陆续同新中国做起了生意。
1952年4月,三位日本国会议员在参加了苏联举办的国际经济会议后来到中国,这是日本二战后第一批访问中国的客人。6月1日,中国与他们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贸易协议。回国后,他们在日本各地举行访华报告会,介绍新中国的情况。由此,日本民间出现促进日中贸易和呼吁恢复邦交的热潮。
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组织贸易代表团访问英国,该团成为中国派往西方的第一个贸易代表团。其后,中英贸易额迅速增长。在中英贸易关系发展的带动下,法国、瑞士、联邦德国、挪威等国的工商界代表纷纷访华,中国同西欧的贸易有了较快增长。
为了推动对外贸易,从1957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定期举行。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广州交易会一直延续到今天。
“两次国际会议,一个中国方案”
1954年2月,中国政府收到一份邀请:美、苏、英、法四国准备于4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毛泽东决定派周恩来作为全权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大国身份登上极其复杂的多边外交舞台。
会议从4月26日开到7月21日,中间休会一段时间。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积极斡旋,协调各方,使这次会议最终达成关于在印度支那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议,还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总称《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由于中国的努力,日内瓦会议取得了人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突破性成果。
1954年6月,周恩来利用日内瓦会议休会空隙,访问了印度首都新德里。早在1953年12月,周恩来在谈判中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次访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进了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
如果说1954年的内日瓦会议是新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的“首秀”,那么,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新中国则因第一次扮演大型国际会议的“主角”,受到世界瞩目和尊重。
亚非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29个亚洲和非洲国家联合举行的国际会议。
不少西方国家对亚非会议并不看好,预测会议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美国媒体甚至发表了“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的评论,意在离间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关系。
会议召开后,气氛确实有些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决定把原来准备好的发言稿改作书面发言散发,另外作一个补充发言。
正是在这个补充发言中,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他说: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異的。
新中国的坦诚赢得了与会者的理解和尊重。美国记者鲍大可在新闻报道中写道:“周恩来是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他的发言是中国以和解态度与会的绝好说明,发言是前两天公开会议的高潮”。
亚非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蓝本的处理各国关系的十项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明确为新中国为世界冷战格局中的国际社会实现和平提供的中国方案,后来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亚非会议后不到十年时间里,中国先后与30多个国家建交,迎来第二次建交高潮。
摘自《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