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的“大”与“深”》阅读

2019-09-10贾彬华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9期
关键词:胡同本题北京

贾彬华

(北京卷·散文)

试题简评

试题选文是一篇学者散文。作者赵园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又是著名的散文家。这篇散文紧扣北京的“大”与“深”展开,主体部分先写其“大”,后写其“深”。“大”体现在北京城外在空间格局的“阔大”,老派北京人内在神情风度的“安详宁静”,北大学术气度的“广大”以及文化精神的“包容”等方面;“深”体现在北京城气象的“森严”、胡同人家展示出的“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从胡同人家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古城犹在的活力。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从命题上看,五道题目,三道四选一的选择题,两道简答题,分别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与赏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以及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清散文的整体思路。比如掌握了本文的结构、写作思路,对后面的18与19题,就能轻易地找出正确答案。作答时,要注意审题,破解题干,字字落实;同时注意分条作答,不漏要点。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22分)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做了底子。日本鹤见祜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發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做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干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媪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地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幽闲:清静闲适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人生活情境。

19.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空间印象人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讲

1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这种词语解释题,我们要先把词语放到原文中去,然后根据上下文来推定词语的含义。本题是选择题,我们只要将对各个词语的解说代入原文中,根据语境做出正误判断即可。

A项所在的句子是第4段的“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做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这个句子陈述的是“北京学界的大”的几个原因,最重要的是它“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很显然,该项解释正确。

B项这个句子在原文第5段。其下文引龚自珍的话明显是在说北京地势优越壮美,“形胜”的意思应是地势优越壮美,而不是外形优美。故该项解释错误。

C项在第7段末尾。“慷慨悲歌”的含义虽然在上文中没有明显的提示,但这个词我们比较熟悉,应该也听过“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不难判断该项解释正确。

D项在最后一段,对其中“幽闲”一词的理解,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知识积累(幽,幽静;闲,闲适),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语境做出判断,下文有“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其中的“更”能暗示出“幽闲”的意思应该和“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相反,故该项解释正确。

【参考答案】B

1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赏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选择题时,要养成逐项、逐句、逐词地和原文进行比对,从而做出判断的习惯。

A项中“不是专供”四个字就能说明作者“不止于怀旧”,故该项正确。

B项中的“重浊”体现北京城的“历史感”,“有力”体现北京城的“生命力”,故该项正确。

C项所述内容分别在第6段和第8段,第6段引用《四世同堂》是为了表现北京的“深”,第8段引用《北平的四季》是对全文北京“大”与“深”的总结概括,故该项错误。

D项是对使用第二人称“你”的作用的分析,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c

1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我们知道文中关于北京的“大”的表述集中在前4段。而B项所述内容在文章的第5段,写的是北京的“深”,故该项错误。

A、C、D三项所述分别在文章的第2、3、4段。

【参考答案】B

20.【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题干中的句子是第6段画线的句子,这个句子的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只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你才能深入理解北京文化。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胡同人家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分析的。根据题干提示“结合上下文”,我们就要在上文(主要是第6段)和下文(主要是第7段)中寻找答案。原文中说到“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根据这些话,也就不难理解画线句的含意了。

【参考答案】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2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写作手法、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类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条理清楚即可。解答本题,我们必须认真审题,严格按照题干的要求做题。本题的关键是学习文本當中由表及里也就是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的方法,谈谈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并且不能透露自己所在学校的信息。答题时,可以采用“仿写”的方法,即先具体写自己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生活细节,然后写自己的感受、认识与思考,揭示这些地方蕴含的文化精神等。要点是:由感性的细节,到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答案】略。

猜你喜欢

胡同本题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北京,北京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胡同凶案
今天是几月几日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