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性的探究

2019-09-10陈小玲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堂实效小学

陈小玲

摘 要:品德,即道德品质。小学的教育活动将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如何提高小学《品德和社会》课堂实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品德是一个尤其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 品德和社会 课堂实效

【中图分類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9-0131-01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的必修课,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文化课学习。那么如何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实效呢?笔者将结合目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教学现状,浅显地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点自己粗浅的思考。

1.对当前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1)课程缺乏重视。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在实际教学任务中课程受重视的程度不高。甚至有的时候仅排在课表里而实际上作为自修课或者被其他课程老师挪用。这一问题会导致任课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热情丧失,甚至自我否定,进一步导致在阻碍品德课教学方面的创新性方法的出现和实施。

(2)教学较为单一。受到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有的任课老师思想上缺乏重视。因此在课程中实施教学中方式单一,要么学生自己看书,一节课上好几课。要么教师讲故事似的一言堂, 照本宣科进行单方面知识灌输, 自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眼球。整个过程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难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教学丧失实效性。

(3)忽略课程特殊性。品德的课程来自生活,最终又要回归生活。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忽略品德课程的特殊性,缺乏生活化和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将整个课程约束在课堂范围之内,例如在课程的考核方面,也同样停留在卷面上。

2.如何实现高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设计多样化。相较于传统的品德课教育过程仅依托于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应该优化教学设计,而避免枯燥的说教式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使课堂内容富有魅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互动率和发言率。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乐趣。

问题是打开创新之门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方式中,要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如在执教四下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一课《56个民族是一家》导入新课时,提问:“我们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小家,家人相互都比较熟悉了解。但你们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家,名字叫什么?有几个兄弟姐妹?”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有的疑惑不解瞪大眼睛,有的皱起眉头思考,还有的叽叽喳喳讨论起来……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举一反三的例子。所以教师在使用时,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忽视了社会大气候,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执教四下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二课《节日大观》,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查找资料,了解一些国家的一些特殊节日的活动。还可采访或询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教学方式生活化。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是源于生活但最终还是要归于生活的。思想与品德课程更是如此。例如在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的同时让学生付诸行动,发挥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作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的习惯,植树节带领学生绿化校园活动,3月5日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另外,还要结合一些传统节假日,如“三八”节、老人节等,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捶背,做家务等孝德小作业,身体力行,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够切身体会,真正懂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在思想和心灵上产生碰撞。

(3)重视师生间交流。以往的品德教学,往往是单方面的教学,老师任务性的完成教学工作。但这些在成年人的眼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一个天真单纯的孩子看来,很多事情难以理解。所以要换位思考,重视学生的提问,从学生的身心需求出发,多与学生交流,从学生的问题中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当前的思想状态如何并给予解释和引导。同时要尽可能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认识问题。

(4)融合多学科教学。多学科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知识的大规模迸发以及社会建设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不明显。这一点在现代高效的教学中尤为明显,同样在小学教学也提倡学科的整合。提早引入学科融合的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适应这一趋势,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个学科目学习迁移、联系和融合,锻炼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在其他的学科中融合并渗入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同样能够收获丰硕的成果。例如,语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品德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将语文的教学与品德教学进行融合,两个科目的老师相互合作,对这些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挖掘,将故事的理解感悟与思想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印象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其中的优秀道德品质。例如,五下品德与社会中《圆明园在哭泣》与语文五上《圆明园的毁灭》, 五下品德与社会中《西部大开发》与语文五下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可以整合。

品德课的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智慧和心灵碰撞与共享的肥沃土壤。只有大家对课程观念的转变,思想上足够重视,锲而不舍,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学习形式,让学习回归于实践,融入生活。让学生在老师的关注、帮助、引导下进行多样化思品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清〕沈德潜、〔清〕周准编. 明诗别裁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莫雷主编. 教育心理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刘燕.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J].吉林教育,2012(22).

猜你喜欢

课堂实效小学
增强小学品生品社学科课堂实效的几点尝试
历史课堂实效与教学反思
巧设教学情境 增效英语课堂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