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卡”文化正在拉低我们的审美能力

2019-09-10魏川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现场感圈层萤火虫

魏川

你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你渴望一場说走就走的旅行。买票,办证,出发,飞越千山万水,终于抵达目的地,你却没怎么看眼前的风景,而是埋着头,滑动屏幕,眼里只有手机。对你而言,旅行只不过是开通异地流量,换个地方刷手机而已。

人类创造工具,本意是支配它为人所用,但很多时候,工具反向支配了人的行为。旅行有其本来的目的,放松身心、增长见识、审美体验,自从相机、手机、移动互联网这些工具普及,旅行就被异化了,演变成为一个网络热词:“打卡”。

“打卡”一词,本意是考勤刷卡,上下班签到。社交网络营造了一个新的语境,旧词焕新意,“打卡”衍生出新的词义:一种以赢取圈层认同、共鸣为目的的记录、分享行为。“打卡”的目的是分享,是让目标受众知晓,秘而不宣不算打卡。潜台词:“你快看我。”“我厉害吧?”“你们羡慕嫉妒恨吗?”

圈层可以是同学、同事或其他同好。我们看到,经常跟“打卡”同时出现的,是“网红”一词,所谓“网红打卡地”指向的圈层是理解、认同某种网络流行文化的人群。一个从来不刷小视频的人,对抖音上的“网红打卡地”完全无感,更谈不上认同和共鸣。

10年前业界认为,随着见识的增长、素养的提升,中国游客将越来越懂“玩”。现在看来,当时谁也想不到,数年后智能手机会成为人类肢体的延伸,而社交网络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前阵子,我和家人赴东南亚某地旅游。当地有个“网红打卡地”:红树林&萤火虫,游客以中国人为主。

夜幕降临,游客们乘船进入河道,满天繁星照亮水面,水波潋滟,荡漾着两岸的红树林。向导一再告诫游客禁止拍照,闪光灯会“吓死”萤火虫,最美的风景,通常无法拍照记录。

向导点亮微弱的灯光,引诱萤火虫发光,不一会儿,整片林子的萤火虫亮起,星光与虫光交相辉映、水天一色,林间吹拂习习凉风,草木的芬芳扑面而来,面对此情此景,我百感交集,思绪信马由缰,乐在其中。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更深入地沉醉、审美,但同行的人群大呼小叫,扫了我的兴致。虽有言在先,仍有人掏出手机,偷偷拍摄,更多的人则遵守规则,但还是不能记录眼前的美景,唯有叹息、焦虑。

我很想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旅游全程不拍照,或拍照后不作社交分享?旅游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社交价值,但仅就审美而言,我认为“打卡”文化正在拉低我们的审美能力。所谓“审美”,作为主体的人须先有“审”的自觉意识,而后才能感知、吸收作为客体的“美”,不审便不会有美。现场不走心,就算拍照技术再高超,“打卡”所拍照片承载的美,也只是人为加工的视觉再现。

互联网重视体验,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有利怎么来,但这种基于工具理性的体验并不会促进人的跃升,它是低级别的。终其一生,人最宝贵、最难得、最高级的体验,是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靠直觉,身临其境才能直接感受到,视频、照片等间接记录,或事后的抽象回忆,均无法取代现场感。旅游时懂得把握现场感,才算“会玩”。这趟东南亚之旅,我没有开通跨国流量,刻意远离手机,一路下来,感觉舒坦,玩得很尽兴。

猜你喜欢

现场感圈层萤火虫
漫画哲理
新媒体时代圈层文化现象研究
网络圈层如何赋能青年
“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萤火虫
萤火虫
浅论电视新闻特写的关键要素
电视新闻报道如何摆脱平淡
抱抱就不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