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策略
2019-09-10赵菁
摘要:现代教育制度十分开放,只要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终身成长,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那么教师便可自主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程资源。这一教育特质就使得信息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整合多种网络资源,且资源呈现方式十分多变,而且还具备实时交互、多维互动等先进功能,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积极整合信息技术,全面开发信息技术的多重教育功能,以便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高年级;融合策略
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较被动、单一,因为在过去,人们传播信息、知识的速度很慢,学校、课堂基本上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而数学教师则负责传播数学知识。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师会过于依赖能够最大限度增加课堂知识容量的讲授法、讲解法,并且会一五一十地传播数学理论,导致小学生无暇思考,从而形成了“灌输式”教育特点。但是,在信息时代下,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去获取数学理论。这就导致课堂教学功能发生了变化,即由负责传播学科理论,转而成为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学科素养。由此,小学数学教师则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科教学,以便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互动
教学互动是指小学数学教师与学生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交往活动,反映着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互动是以教师单向将数学知识传递给小学生的方式来进行的,忽视了小学生的主体需求,违背了小学生渴望发现、期待探究的成长需求。因此,新课改则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同时指出教学互动是多维的、动态的、实时的、交互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常规的教学互动形式,鼓励小学生自主表达个人需求,突出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要以丰富的线下沟通来保持紧密联系,以便切实实现信息共享。
就如在“谁打电话的时间长”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需积极利用除法知识去探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由此优化自己的计算经验,丰富数感。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先是以整数除法设计了一些算式,然后对其进行变形,将整数变成小数,由此引导小学生利用旧知探究新知。在此过程中,笔者鼓励小学生自主走到讲台上,在投影仪中放入自己的草稿纸,详细解释小数除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全面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其他学生则可获得启示,有不同见解的小学生也可待前面一位同学展示完之后,以同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如此,笔者便可全面了解小学生的计算水平,引导小学生总结出小数除法的具体计算方法。另外,在课后,小学生也可随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与笔者、其他同学分享数学学习心得,表达个人疑问。比如,有一部分小学生在应用小数除法算理与算法时,总是会忽视小数点,由此出现了运算错误,但是却因为粗心、马虎而没有发现自己的解题问题。于是,小学生便利用手机的拍照功能拍下了解题过程,在微信对话框中发送了这一照片。然后,笔者便利用图片编辑功能与语音通话功能对学生进行了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及时修改了错误答案。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选择的方式方法,是完成课堂教学计划的基本保障。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加快知识传播速度,而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则需同时兼顾小学生的学识知识、学科能力与思维品质等方面的整体需求,然后由此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其中,信息技术可以切实丰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还可拓展数学课程资源,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改善常规的教学形式,鼓励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满足自己的主体需求,使其自主内化数学新知,然后再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小学生重点探究疑难知识,指导小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由此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效益。
就如在“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利用信息技术的录像功能录制了教学微视频。在视频开端,笔者认真讲解了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便帮助学生及时回忆起所学知识;然后,笔者就在格子纸上绘制了平行四边形,通过数格子的直观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确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然后再将平行四边形切割成两个三角形与一个长方形,平移、旋转三角形,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长方形,据此分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宽、高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接着,笔者就将这个微视频长传到朋友圈,鼓励小学生自主观看。如此,学生则可积极利用微视频、数学教材预习“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知识,然后再根据前置性作业的解题反馈去判断自己的知识疑问,根据解题错误确定课堂探究重点。然后,小学生则可根据微信向笔者反馈预习信息,由笔者针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点设计课堂探究计划。在数学课上,笔者也会将5个学生分成一组,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使其全力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積计算的推理过程,很好地发挥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始终伴随着教学活动发生,但是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过于依赖纸笔考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取得优异成绩,且一直处于进步状态。这就导致部分小学生会受到成绩打击,无法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对此,新课改也提出了改善教学评价标准、主体、手段等建议,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评价,由此统计更加完善、客观的教学数据,从而得出准确判断,帮助小学生及时调整数学学习计划,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会认真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在电脑上创建学生档案文件夹,以学生的名字命名,由此整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在电脑上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并不受储存量、资料形式的局限,因为电脑的储存量很大,而且笔者可以整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等,切实丰富了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资源储备。另外,笔者还会积极利用Excel表格软件去登记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在备注一栏写明学情分析,以便进一步丰富学情资料。值得一提的是,Excel软件具备求解平均数、求和等运算工具,也有一些图表绘制功能,而这就便于笔者根据教学评价需求去使用相应的功能。比如,如果要想了解本班学生在某次考试中的分数集中趋势,笔者就会利用Excel软件的图表绘制功能插入饼形图,观察各个分数段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再如,如果笔者想要了解某个学生在历次数学考试中的成绩变化趋势,则会使用Excel软件的折线图绘制功能去分析学生的成绩变动曲线,由此完善与优化教学评价。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全力整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重作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这一辅助教学手段的多重作用,打造一个智慧型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栗宏伟.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学本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49-150.
[2]佚名.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技法探索[J]. 新课程, 2018(26):100-100.
作者简介:赵菁,女(1990,1)浙江义乌人,浙江省义乌市赤岸小学,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