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2019-09-10吴雨潼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之于茶至关重要,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茶汤的感官体验。因此,古人对宜茶之水极其讲究。那么,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品评标准,又将宜茶之水分为哪些等级呢?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记述了一段故事:王安石老年时患痰火之症,需用瞿塘中峡水煎服阳羡贡茶。因苏轼是蜀地人,王安石便托其带一罐瞿塘中峡水。一年后,苏轼乘船经三峡时,因专注于酝酿《三峡赋》,船过了瞿塘中峡时才想起取水之事,然而调转船头逆水行舟实在不易,且自认为上中下三峡的水是连着的,便将下峡的水带给了王安石。王安石泡茶时见茶色浸出慢,知其非中峡水而为下峡水,解释道:《水经补注》记载,上峡水性急,下峡水性缓,中峡水急缓相当。煎阳羡茶时,上峡水味浓,下峡水味淡,中峡水浓淡适宜,只有用中峡水煎出的茶汤才有药效。
由此可见水之于茶的重要性。古人认为“茶滋于水”,茶性“借水而发”。对于茶来说,水是其内质析出和色香味形成的必要载体,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茶汤的感官体验,故有“水乃茶之母”之说。
自唐至清,已出版的茶书初步确认有188种(其中明代茶书79种,占比近一半),其中有许多对茶与水的关系及水品的鉴别进行了论述。如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云:“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罗廪《茶解》云:“名茶宜瀹以名泉。”田艺衡《煮泉小品》对水的论述十分详细,有“味美者曰甘泉,气芳者曰香泉”之句。
从来名士能评水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题扬州青莲斋写道:“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历代文人把选择宜茶之水当作一门学问,不断探索水对于茶性的作用。古人认为,烹茶用水的最高要求是“真水”,对于什么是“真水”,他们有着一整套品评标准。
古人品水,主要依靠感性经验,凭借视觉、味觉及简单的器具。其对宜茶之水的认识,历经唐代重品第、宋代重经验及明代重理论三个阶段,主要分为两派:一是等次派,对水质进行排名;二是美恶派,认为天下之水无等次之分,只要分辨水质的美、恶就可以了。
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是我国第一部品鉴水质的专著,收录了两份评水记录,后人多仿效之。
其一,刘伯刍将宜茶之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为第七。
其二,陆羽将宜茶之水分为二十等: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明代朱权撰《茶谱》,专列“品水”章节,提出四等宜茶好水,其结论标新立异: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钟山八功德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
美恶派则以宋徽宗为代表,其《大观茶论》将宜茶之水总结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这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相对客观全面的评水标准。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记》云:“水味有美恶而已,欲举天下之水一一而次第之者,妄说也。”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将天下之水分为八类:源泉、石流、清寒、甘香、灵水、异泉、江水、井水,不排次第。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张源的《茶录》等也都不推崇将宜茶之水排出次第。
择水“五字诀”
无论是美恶派还是等次派,古人对宜茶之水的品评标准无非水质和水味两个方面,集数家所言,总结为择水“五字诀”:清、轻、活、甘、冽。
“清”,即水质要清。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云:“清,朗也,静也,澄水之貌。”这是古人对烹茶用水的基本要求,即水质无色透明,无悬浮物,方能显出茶之本色。
“轻”,即水体要轻。古人谓水之轻、重类似现在人们所说的软水、硬水,以器具称量同一体积的不同水的重量来辨别水中杂质。轻水泡出的茶汤色香味具佳;而以重水泡出的茶汤,汤色会发生变化,香气与滋味大减。关于什么水是轻水,张源在《茶录》中说“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识》则记述了乾隆帝将水质的“轻”提升为鉴评宜茶之水的最高标准,下令铸银斗精量天下名泉,结果“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为最轻,便钦定其为“天下第一泉”,并撰《御制天下第一泉记》一文。
“活”,即水源要活。宋代唐庚《斗茶记》云:“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强调饮茶之水要“有源有流”,因为流动的活水不易繁殖细菌,且富含丰富的氧气,泡出的茶汤因此清爽适口。
“甘”,即水味要甘。宋代蔡襄《茶录》云:“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水“甘”,才能出茶“味”,即茶汤入口舌尖便觉甘甜,咽下后喉中甜爽。
“冽”,即水温要冽。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云:“寒,冽也,冻也,覆冰之貌。泉不難以清,而难于寒。”泉清而冽,证明该泉由地层深处沁出,经渗透过滤,水质优良。
就地取天泉,扫雪煮碧茶
常用于煮茶的水除泉水、井水外,雨水、雪水和露水也被认为是宜茶之水,三者皆属于“软水”,古人称之为“天泉”。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云:“雨者阴阳之和,天地之施,水从云下,辅时生养者也。和风顺雨,明云甘雨。”用和风顺雨、明云甘雨烹出的茶汤色泽鲜亮,香气饱满。明代屠隆《考槃余事·择水》云:“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冽,梅水白而甘。”秋雨,因秋季天高气爽,灰尘较少,可使水味“清冽”,是雨水中的上品,但需在久雨之后取之,且不接雨头,不收雨尾;立春雨水,因得春发万物之气,用其烹茶可补脾益气;梅雨,因绵绵阴雨致水味甘滑,可使茶汤甘甜鲜美;夏雨,因风雷暴雨使水质不净,不宜泡茶。
明代园林设计师文震亨的《长物志》认为雪水“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最为幽况。然新者有土气,稍陈乃佳”。雪水在古代茶人看来是高雅洁净的,以此煮茶清醇爽口,更多了一番风雅。清代小说《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即有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梅雨)和地下珍藏五年、取自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水煎茶待客的情节。天寒地冻之时,家里未存雨雪之水,古人便想出敲冰烹茶的妙法。如五代时期文学家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逸人王休……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精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露水为阴气之液,四季均有,以秋季为多,并有秋前秋后之分,秋后之露更佳。李时珍视秋露为药,《本草纲目·水部》云:“百草头上秋露,未晞时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用晨光之前的露水烹出的茶汤香气清新,口感柔滑。
明代张源《茶录》云:“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水赋予了茶清冽,茶赋予了水甘香。孜孜探求精茶与真水的相得益彰,是古代茶人追求的一种至美的理想境界,也使得无数名泉佳水得以被发现和利用。
吴雨潼,茶文化及旅游文化学者,职业撰稿人,书画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