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型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教学

2019-09-10蒋晓飞

关键词:豇豆课程语文

蒋晓飞

摘要:语文教学应重视物型课程的研究。对语文而言,物有“六型”,型有“六用”,教有“六导”。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导入异质物型、全息物型、并联物型、串联物型、共时组合物型、历时变化物型,有助于实现“准实景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文经验,发展学生的深度观察力与自然智能。

关键词:物型课程语文教学全语言深度观察力

语文与物有缘。物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广泛。所谓物型,是指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物品与空间。物型课程,是指以物为载体,构成教育目的实施要素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它是对环境课程的聚焦和提升,是环境育人的新维度、新探索;它重视物道文化,达成以物化人、以人化物的课程旨趣。根据马斌先生的观点,物型课程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地表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二是学科文化,“创生手脑合一的智慧教学”;三是空间文化,“构建知行合一的识见维度”;四是格物文化,“提升物我合一的精神品质”。基于物型课程的理论,语文教学应该用好哪些物型,如何将物型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物有“六型”:语文教学中可用的基本物型

为了方便将物型引入语文课堂,我们对基本的物型进行了分类。就目前的教学需要而言,我们依据信息量的不同,将物型分为异质物型与全息物型;依据组合方式的不同,将物型分为并联物型与串联物型;依据时间形态的不同,将物型分为共时组合物型与历时变化物型。这六种物型,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物型的全语言,形成了物型的整体结构,即全语言物型。

二、型有“六用”:六种物型的语文教学效用

上述六种物型也指向相应的运用路径与策略,发挥相应的教学功能。异质物型,有利于引发经验的冲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全息物型,有利于推展创美空间,培养学生的多视角观察力与全语言表达力;并联物型,有利于体认事物丰富的统一性,培养学生精妙的审美感;串联物型,有利于拓展观察的视野,培养学生整体与部分联合观察的能力;共时组合物型,有利于闪烁无言的暗示,培养学生的关联思维力;历时变化物型,有利于捕捉完整的生长信息,培养学生长线的观察力与发现力。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导入这六种物型,有助于实现“准实景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文经验,发展学生的深度观察力与自然智能。

三、教有“六导”:全语言物型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切导入

(一)导入“异质物型”,引发经验的冲突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做客《新京报书评周刊》“我有嘉宾”第14期时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弱项”。在物型课程视野下,我们如何更好地用“物”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力呢?途径之一,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与其前见不一致的物象,从而引发他们的思维冲突,推动其对知识的自主重构,让他们获得对于世界的新体认与生命的新体验。

菊花开放的季节,我问学生:菊花有哪些颜色?学生说菊花有金黄、鲜红两种颜色。我出示相关的物型照片。学生惊讶地发现,菊花竟然还有墨绿的、粉红的,甚至有紫黑的。第二天,我接着问学生:学校里的菊花有几种颜色?有学生说是一种,也有学生说有两种——红色搭黄色。我随后出示一张七彩炫菊的照片。学生看得目瞪口呆,发现原来经过人工精心培育的菊花可以一朵拥有七色。观赏菊花的经历,让学生明晰:世界万物真神奇,凡物都具有未完成性,即无限的可能性。这就是多样性的真正含义。未见之象,未必不存。

为了把异质物型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我还为学生讲述了一个关联的故事——《苏轼改诗》:

王安石写了一首诗,里面有这样的两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不以为然,就在旁边把诗歌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以指出王安石的错误。王安石回来之后,未回应。后来苏轼到南方任职,发现那里竟然有一种鸟叫“明月”,还有一种虫子叫“黄犬”,这才猛然想起,自己当年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我之所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就是想告诉他们格物致知的道理——不可以一概全。世界無穷,格物不尽。永葆好奇之心,关注异质物型,学生就可能成为一个乐于探究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引入冲突型的物象,以增强学习的张力。有冲突才有冲击,有冲击才有批判。

(二)导入“全息物型”,推展创美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导入物型资源时,往往就物论物,眼中只有独立的物,而没有完整的物态与群落。这样的物型,所能提供的信息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利于将物型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尤其是绿色物型(绿植),应当尽量完整地将其带入课堂,哪怕带着泥、连着根。另外,还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呈现绿色物型的紧密型环境,从而形成学生的完整观察与全息获取。如此,带着完整信息的物型,就构成了对学生进行“全感”刺激的学习空间。

例如,我们将狗尾巴草带入课堂的时候,样本是全棵的、完整的。这样,学生除了观察到狗尾巴草最具特质的穗子之外,还可能留意到它的叶——绿绿的,尖尖的,如同一把把翡翠宝剑;还可能留意到它的茎——细细的,长长的,如同一个个“超级模特”。同时,我们还会带着学生到校园里,到郊外去寻找狗尾巴草的踪迹,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于是,学生发现:狗尾巴草有着“随遇而安”“顽强生长”的性格,无论是干旱还是潮湿,无论是肥沃还是贫瘠,它们都能茁壮地成长。显然,提供全息物型,可以带动学生的多视角观察,让他们收获生活的全发现以及语文学习的全语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息空间就是创美空间。

(三)导入“并联物型”,体认丰富的统一

为了让学生对事物产生丰富而细腻的体验,我们将事物带入教室时,尽量做到让与这种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全体”出场,以“组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经验”。

比如,让学生体认草原绿色之丰富,就不能以单物的形式呈现草叶,而应该呈现多种草叶颜色的叠加。如体认森林的绿色之丰富,我们需要出示多种颜色的树叶,如草地绿、灰湖绿、水晶绿、松石绿、孔雀绿、黄绿、灰绿、褐绿、粉绿……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呈现丰富的物态,让学生对事物有丰富的体认。学生辨析细微的差异,才能对色彩产生更加精微的审美感。精妙的体验,总是来自丰富的统一。

(四)导入“串联物型”,拓展观察的视野

物型世界是有机关联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型世界有其“类别秩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一种物”带出“一类物”。这样的物型是“串联物型”。导入串联物型,融入教师的关联设计,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关联型观察,发现类别化物型的更多秘密。因为同一类别的事物之间可相互观照、相互启发,既可以形成整体观念,又可以彰显个别特质。

例如,在带领学生观察扁豆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豇豆、蚕豆。将三种豆放在一起观察,便可以获得各“豆”其美、美美与共的效果。我引导学生拿扁豆跟豇豆进行比较,有学生就发现了扁豆的秘密:“原来扁豆是紫红的牛角。”第二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开起了玩笑:“那你夏天吃的就不是扁豆了,吃的是牛角和弯月!你真牛呀!”就这样,童话思维被彻底引爆:“豇豆是或紫或绿的珠串。”“蚕豆是翠绿的鸟身与夏日的蚕。”这些是关于“一豆”的个别创想。“豆子家族,都是‘袋鼠’,特别宠自己的孩子,一颗颗都包裹在育儿袋里。”“豆子家族,追求个性,肤色各异,有深绿的,浅绿的,甚至还有紫色的。”这些是关于“群豆”的整体畅想。

(五)导入“共时组合物型”,闪烁无言的暗示

物型单列,给予学生的启迪相对有限。如果依据瑞吉欧呼应课程的原理,对物型之间的相互关联做出合理的预测,对学生的需求做出适当的呼应,我们所提供的物型就会更富有启迪性。因为组合本身就是暗示,暗示物型之间存在可能的关联性。物型组合的相关事物是同期出现的,必然是共时的,因此这样的物型就是“共时组合物型”。

今年夏天,我和学生在学校的“一米菜园”种下了豇豆。我们将豇豆和树枝放在一起呈现,让学生想象豇豆和树枝之间可能发生的关联与故事。我先在藤蔓的近处插上树枝,第二天,带着学生围着豇豆,观察它的动静。学生发现豇豆在夜里爬上了小棒。有的说:“我看豇豆最喜欢爬高了!”还有的说:“嘿,如果沿着围墙生长,它可能会表演耍酷。”“豇豆会不会是碰巧缠到小棒上去的呢?”我抛出了问题。学生商量着进行新的实验。他们在傍晚放学前,挑了一个长棒插在了种植箱的外面,离藤蔓更远了。隔天,我们一起来“看望”豇豆。学生惊讶地发现,豇豆再次成功地“登陆”小棒。“这还是偶然吗?”我启发学生把豇豆和小棒联系起来,用童话的方式做出解释。于是,一场头脑风暴真正来袭:“豇豆最喜欢做的游戏是甩圈儿,尤其是在夜间的时候,它的藤蔓会不停地晃来晃去,寻找可以‘登陆’的‘寄主’。”“或许,豇豆是有眼睛的。夜晚,它有黑色的眼睛。”“它是出色的電工,一旦触摸到树枝就会开始做‘电工’的活儿——围着‘电线杆’绕电线,绕了一圈又一圈。”还有的学生想得更远:“小小的豇豆有远大的理想——爬到天上去,从此改名叫‘天豆’。”如果没有树枝的出现,学生的思路不一定能够如此灵活多元,不一定能想到“豇豆爬蔓欲登天”的童话。这就是共时组合物型的魅力所在,能激发儿童的畅想力,激活他们的一百种童话语言。

(六)导入“历时变化物型”,捕捉出奇的变幻

很多时候,物型的出场只是一个瞬间,甚至是不太重要的瞬间。关于它的无数秘密就此被遮蔽,甚至是永久被掩盖。从生活的真实性来看,真正的物型总是历时性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正是这样的长长的时间线上的变化,展示了物型的真实与秘密。因此,我们关注物型,导入物型,必须有长线的眼光、历时的思维。

比如,我们平日里观察莴苣,主要关注它的茎,因为它的第一价值就是食用。所以,等到茎可食用的时候就把它挖出来,而后续的生长,我们一般就看不到了。如果我们在它不同的生长阶段,带着学生走进学校的菜园或者农家菜地,对其进行长线比较和历时观察,就会发现莴苣的别样美丽——在五月底的时候,它还会开花:初绽放,嫩黄如小喇叭;盛开时,平展如金色的齿轮,出奇的美丽,出奇的有活力,令人震撼。历时变化的物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力与韧性,让他们更有可能发现世界的惊艳之美。这不仅仅是一种设计过的优质教学资源,还是一种与世界相处相守的召唤性标签。其课程功用,是瞬间性与浅扫型的观察所无法抵达的。

参考文献:

[1] ﹝美﹞埃德温·埃尔德曼.美国语文1:和大自然做朋友[M].帕孜丽娅·阿力木,等译.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

[2] ﹝美﹞茱莉亚·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陈妃燕,彭楚芸,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澳﹞卡罗琳·纳托尔,珍妮特·米林顿.户外教室——学校花园手册[M].帅莱,刘易楠,刘云帆,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4] ﹝美﹞约瑟夫·克奈尔.与孩子共享自然[M].郝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5] 马斌.物型课程:化万物以育人[J].人民教育,2019(9).

猜你喜欢

豇豆课程语文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豇豆先生变魔术
豇豆魔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腌酸豇豆
自行车的发明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