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还未写入书本的故事
2019-09-10王飞
王飞
两年前,我住进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一家民宿。
那家民宿很是简陋,留给我这个房客的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没有床,只有地铺。民宿的女主人50多岁,在一所学校工作。她是津巴布韦人,1983年来丹麦旅行时遇到了心爱的人,于是留在了丹麦,结婚生子。她说自己的祖父是华人,看她的肤色,似乎可以印证她有华人血统。
我对于津巴布韦的印象,还停留在这个非洲国家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津巴布韦央行甚至发行了100万亿面值的纸币。
“津巴布韦现在怎么样?”
“我每年都会回故乡一趟,那里的人民很善良,但是过得很苦。”她一脸痛心,虽然远隔万里,但她一直关注着那里的新闻。
她知道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问我来自中国的哪个地方。让我意外的是,她居然知道不少中国的新闻。
我很好奇,一个普普通通的外国人,为什么会关心遥远的东方国家的新闻。
她答:“我关心津巴布韦和丹麦,也关心中国。这个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关心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有人。”
我向很多人讲起过这一幕——如果这句话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面对电视镜头,慷慨激昂地说出的,那么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但在那个逼仄、昏暗的客厅,当这个丹麦的小职员用有点儿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似乎在说“你为什么这么问?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啊”,然后很认真地對我说出这句话时,我的内心是震撼的。
很多时候,这样的体验是书本给不了的。
作为一个出版业从业者,这么说似乎有点儿不正确。
并非是要否定阅读,只是想说,当阅读的重要性被人越来越多地提起,很多时候,这种“重要性”指向的只不过是功利的目的。比如,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将在未来的高考中占据更多的分数,重视阅读就是赢下未来;对于职场人士,阅读是提升理解、逻辑思考、概括总结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升职加薪的助推器……
阅读或许会带来直接的收益,但我并不觉得这样的阅读能够让人爱上阅读本身。
作为这本杂志的编者,我们希望提供给读者的内容,不一定让人变得精明,却可以让人获得智慧;不一定带来直接的收益,却可以让人保有内心的平静;不是去释放心中的怨愤,而是激发人内心的良善和爱,甚至在某一刻,因为一些情感的激荡和共鸣而生出欢喜。
我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够让你享受阅读,并且因为杂志里那些动人的故事,让你愿意在放下书本之后,走向人群,走向远方,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与不同的人交流,收获更多没有机会写在书本上的故事。
洞察人性幽微,体验世间辽阔。
2019年9月,《读者》(原创版)杂志15岁了。15年,感谢每一位读者的支持和陪伴。
订阅季就要到了,请继续订阅《读者》(原创版)杂志,请相信,这将是更多美妙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