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的行动

2019-09-10何文珍

大社会 2019年9期
关键词:香港中文大学古村古村落

何文珍,东北林业大学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现已被香港中文大学可持续旅游社会科学硕士录取。“南京市乡约古村镇保护与发展中心”的创立者,“乡约——中国青年学生古村公益普查”活动总发起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古村之友志愿者”牵头人,获得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最高荣誉“林护中国杰出社会工作学生奖提名奖”、首届中国古村大会优秀志愿者、黑龙江绿色发展论坛优秀志愿者、绿色中国发展论坛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奥夫特尔丁根》中对“我们究竟去哪里?”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永远在还乡”。

2019年3月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未圆湖畔,一群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成立了未圆湖文化中心。湖取名“未圆”,“未圆”蕴含“仍未圆满,须继续力求圆满”之意,呼应崇基校训“止于至善”以圆满为永恒理想之自强不息精神。

缘起:被浪漫化的乡愁

我的家乡在安徽安庆,中国戏曲之乡。很小的时候,在传统戏曲黄梅戏的感染之下,我常常感动于戏曲中那些富于节奏感的韵文和念白。记忆中的故乡是傍晚一群人围在草坪上,没有戏台,在一颗古树下,一桌、一椅、一二胡,就这样一场戏开始了。有人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微微地摇晃着脑袋,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唱戏者的歌唱,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人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有的人凝神危坐,沉入其中,嘴角露出喜悦,场外还有卖冰糖葫芦、酸梅汤、板糖的货郎。曲终人散之后,晚霞映照着人们的愉悦,混着泥土的气息,被晚霞染红的大地,一派田园诗象,我感慨于那种传统的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满足。

一年级的时候,我被父母接到城里读书,从小学到高中我最期待的就是春游和秋游。那时候,老师经常带领我们去一些古村古镇,安庆周边的古镇、远一些的皖南古村落、景德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浮梁古镇……跟着老师采风,在乡野中感受自然。稍微大些的时候,我开始能够慢慢观察到这些如诗如画、古色古香的江南,在这些和谐的自然秩序,亲密的人际关系之外,其实也充满了很多潜在的危机,比如空心村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农业人口流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屡屡遭受困境甚至不幸,大量耕地撂荒……

萌芽:对古村落议题的初浅尝试

上大学之后,我远离了家乡,来到了两千多公里外的哈尔滨,而那时的我是都市的,是虚无缥缈的,更是无根的。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学着一些当时自认为无用的社科知识,和大多数学生一样,迷茫不知去向。

大二的一天,我和几个朋友在哈尔滨老道外中华巴洛克文化保护区游玩,了解到这里正逐渐走向衰落,各种特色文化流失,老道外的圈楼在火灾、拆迁中被大量拆毁,令我们惋惜与痛心。老城的旅游化本是一件善事,但是重新修建的道外既让人看不到这座城市的变迁,也寻不到怀旧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我从前游览过的南方的很多古村落,同样对文化的抢救不闻不问,重点依旧局限在物质环境方面,又耗大量精力设法让其“美化”,使用的方法便是“美容”,对于古村落的表面付出太多,而往往忽略古村落最本真的“美”。

我便慢慢觉得,我们大学生也可以做点什么,但是我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直到有一天,我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一本曹卫东先生的《德国青年运动》。上个世纪初,15位德国的青年在大二学生霍夫曼的带领下,漫游在德国的乡野,穿过城市与村庄,这群自辟为“候鸟”的青年白天采集民歌,夜晚在田间弹唱,他们开始寻找德意志的乡愁,远离故乡,重新寻找自己的故乡。

当我读到:候鸟们,是谁赐予你们,在陆上,在海上,自由驾驭翅膀的学问?我热泪盈眶,这仿佛说出了我内心想说又说不出的话语,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相遇。于是,我开始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以此来增加对于中国乡村的了解,寻找“何以安置乡愁”的答案。在陆陆续续的一些活动中,我遇到了古村之友这个公益组织,2016年的3月,我写了一封文字稚嫩的信给古村之友。在信中,我阐述了青年学生在保护古村落领域的重要性以及意义所在,并给出了我的建议。

就这样,我作为大学生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卧佛山庄举行的中国古村之友成立大会。会上,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学到的知识,感动于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我遇到了南方很多大学的老师,我不断向他们请教大学生可以做什么?我们可以向何处去?

发展:用文字和影像留住你我的乡愁

我很清楚,把传承文化的重担压在青年学生身上,确乎也还为时尚早。我也明白,我们无法站在推土机前,保护所有的古村落,无法使远离家乡的游子脚步停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漫游的形式,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这些逐渐消逝的文化,记录你我的乡愁。于是,在南方几位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我们共同注册了“南京市乡约古村镇保护与发展中心”,回学校后便将我的想法告诉了我的同学们,2016年春天,我们发起了“乡约——青年古村公益普查游学”活动。活动开展后,我们发现古村的老人逐渐逝去,但是这些老人的记忆却是一个民族变迁的见证,由于身处东北,古村落较少,从2016年冬天开始,我们便开始组织学生做东北少数民族的口述历史。

此后两年时间里,我们先后组织了安徽西溪南村,黑龙江牡丹江横道河子古镇,大兴安岭白银纳、塔河、十八站、黑河、呼玛等鄂伦春族聚居地,抚远、八岔、街津口、同江等赫哲族聚居地的普查活动和口述历史记录活动,组织或参与了黑龙江省近乎所有与“古村”相关的议题和活动。

展望:做青年与乡村的纽带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我申请修读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可持续旅游硕士研究生,并在2019年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成立了“未圆湖文化”。

这是一个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友基金会(ACF)官方认证下的社会企业,立志帮助青年走进中国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筑梦民族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通过民族乡村研学旅行(Travel For Change)、少数民族口述史记录(Oral Histor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乡土文化营造营(Rural Culture Development Camp)等项目,致力于做青年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纽带,推动青年参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共建。

结语:去感知中国的乡村

我从來没有想过能够给乡村带来什么巨大的改变,因为改变总是或多或少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以及一种不可名状的优越感,而且你和我,我们都没有任何资格去定义,说中国的乡村应该什么样,百姓的生活应该怎么样,他们有他们自己生活的逻辑,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我们也无需去打扰他们的生活。但我们或许可以在这个年纪去认识身边的文化,或许可以作为“他者”来反思自己,在乡野中游走,看看土地的样子,闻闻泥土的气息,足矣。

我们都是大地母亲的孩子,都应该懂得回馈、感恩、成长。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除了尘土的气息,更能感受到一种归人的踏实感,一股淳朴的干劲儿,这种感觉也只有踩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才会有真真切切的体会。

猜你喜欢

香港中文大学古村古村落
古村之晨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古村研学感知传统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与启示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的教医研
古村之友面向全国征集100位创客
部署进取策略 招收优质人才